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族谱序三



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族谱

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族谱序三

经过全国各地宗亲的共同努力,历时近两年编纂的《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族谱》呼之欲出。在《族谱》付梓出版之际,受桑耳庄桑氏族谱编算领导小组所托,为《族谱》作序,甫一听命,心潮澎湃,未几竟致志忑不安起来。论“字"排辈,我“敬"字辈人远不比“步、广、学"三代长辈之德高望重;论名气才学而言,绵延630余年的同室宗亲藏龙卧虎,逸论布衣。然尊长殷殷之嘱、言尤在耳,再为推辞,惟恐不敬,遂硬着头皮将此次修谱合谱活动中之所思所感诉诸笔端,权作为序。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平顺县中午井乡留村,也是爷爷出生的地方。小时候,曾听爷爷讲,我们还有两个老家,一个远在平顺县库峻村,另一更远的在林县的桑耳庄。由此这个叫“桑耳庄”的老家便住进了心里。长大后,偶遇同姓朋友,也常常会用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客套话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亦仅限客套而已,再未有更亲近的依据。直到始于2019年春的这次大型修谱合谱活动,对于散布在晋东南周用各县,乃至太行山南北两端,东西两龍,分属晋冀豫三省,数以百千万计的桑姓人家才得以厘清自家的历史,几乎百分之百可以确定我们六百年前就是一家人,同根同源的本族人口初步统计数以万计。

桑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就人口数量而言,桑姓又是小姓,据2019年的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桑姓大约有26万,仅占全国人口的0.015%。河南省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在河南东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分布的桑姓,我族人口在其中占有重要比例。而这一桑姓的源头通过合谱寻根全部指向了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的桑耳庄。

据《林县志》(1988)(第二十二卷大事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山西泽州、潞安等地大批向林县移民。”《桑耳庄村志》也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我祖桑公讳秉元与成氏几户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彰德府林虑山的“峱山之阴”(城坡北侧)安家,起村名:桑家庄。事实上,所谓“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言,只不过是明代移民出发时的一个集散地,并不能确认就一定是洪洞籍。无独有偶,据《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潞安府治》(顺治乾隆版)中均记载有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迁泽、潞无田民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耕种,免其福役三年,仍给钞锭,以备耕具"。因此根据迁入时间和地点倒推,便可知其原籍所在即今长治(潞)晋城(泽)地区。为求得本支桑氏更早的渊源,笔者曾于2020年5月赴山西省黎城县探访与乘氏相关的“南(北)桑鲁村”,结合文献传说,得出这两个村以桑姓立村的时间远在汉代之前,而且极有可能为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桑伯子(桑氏远祖之一)及其后人落脚之地,然历时两千多年,现今两村中已无桑姓人家,而现有的黎城籍桑姓皆来自桑耳庄。

桑耳庄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六百多年的发展,由一处定居点扩展成了寨根、崖底下、东坪等7个自然庄组成的村落。尽管先后迁居这里的有桑、成、张、高等12个姓氏,但时至今日,桑姓仍以600多户2000多人口,占据绝对多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桑氏一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不仅使一片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衍变成几千人口的大村,而历朝历代不间断迁居外地的也数以干户计,绵延晋冀鲁豫各省和全国各地。桑耳庄亦成为漂泊各地无数移民后代口耳相授辈整相传的精神故乡。

世事沧桑。六百三十多年来,即便在桑耳庄村,也没能留下一套完整的家族谱系或相关的文字材料,很多重要的历史仅剩只言片语的传说,给今天所有寻根问祖的后人留下了无数谜团。这是我们桑耳庄桑氏多大的遗憾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能叙世代之源流,能辨同族之血脉。2019年初夏,以桑耳庄村宗亲桑东珍为首,桑贵補、桑加才、桑雨录、桑生贤(河北)等一众贤达,应各地族人心之所向,召集精英成立理事会,为修撰一部完整的桑耳庄桑氏族谱奔走呼号。他们多次组织会议,集思广益,共商修谱大计。通过建立微信群,充分发动,广泛交流,以不轻视不放弃一支一股蛛丝马迹信息的决心,穷根溯源,圆每一位外迁宗亲的寻根梦。这次活动牵动了所有桑耳庄桑氏宗亲的心,自始至终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浩繁的家族文化工程中去,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水有源,木有本。我从哪里来,这是大到每个家族小到每个个体世代追寻的问题。从小生长在桑耳庄村的桑加才,从上初中起就在村庄的几大庙碑刻上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碑刻上人名都姓桑?再后来上了高中才逐渐弄明白桑耳庄始出一祖同为一源,经过几百年的延续才有了现在的桑耳庄。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整理自家的上河分支谱系,那时还有很多在世长辈,每家都有世代传承下的分单契约等文字材料。虽然,非议不断,但他本人一如既往从未动摇,终于把自家历史成功整理出来。但是,更多的外迁宗亲却没有桑加才这么幸运。面对自家的家族史,三代之外了无头绪,更有甚者祖父名讳也无从得知。一年多来,通过微信群聚拢而来的各地宗亲,谈论各自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外迁路径、宗亲下落,共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家族文献,走亲访友调查采访,奔波联络周边宗亲加入讨论,使自家各分支各股系的脉络关系等诸多问题逐步清晰明了起来,最终形成谱系。我所出生的山西平顺县留村,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域辗转迁人的桑姓人家有六支之多,近百年来,认清本家的少之又少;只到这次修谱后才明白,原来称之为大婶小妹的人这回确乎该认定为姑奶奶了!

630多年来,历来安土重迁耕读传家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族人背井离乡、流落异地?除了改朝换代外敌入侵所造成的离乱,和平年代面临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是一方面原因,但远比不过旱灾、水荒、蝗灾、饥荒等天灾。老辈人声声血字字泪的逃荒故事流传久远。这种被迫离开原籍漫无目的地的流徙人群,史称“流民"。

相关历史研究资料表明,一遇到旱涝灾荒,田地没有收成,在本地无法生活,就到外乡逃生,渡过青黄不接,能回到本土继续生产和生活就回去;但是如果官税私租,以及高利贷,压得他们嘴不过气来时,为了获得自己的耕地,为了逃避繁重的赋役,寻找一片乐土,背井离乡,进入移民的行列。例如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苛重,迫使相当数量的人民离开故土。流民移动,有的离原籍较近,有的很远,形成分散各地的移民区。桑耳庄桑氏的迁徙史也印证了以上论断。人们的移居点,呈现出由近及远,由密到疏,沿太行山东缘向西北方向呈扇形展开,有的人家通过几代人-迁二迁甚至五迁才来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进入山西的主要通道为溯平顺县的虹宽大峡谷而上,山庄窝铺里能生存就落脚,一地不行再换一地,平顺境内留不下就再迁至潞城、黎城、襄垣、壶关、长治县等地。通过这次修谱统计,从桑耳庄走出的柔姓人家,流落于河南林州其它村庄的有30个左右,流落山西平顺县近100个自然庄潞城有40多个,黎城有30多个,襄垣有20多个左右,其他左权、壶关、陵川、沁县等县均有落籍,其中仍不乏以姓氏立村的,如桑家河、桑家洞等。山西省内最远的已至太原古交;也有的是先到河北辗转再入山西。凡此种种颠沛流离之状通过迁徙路线亦可窥豹一斑。

可以想见的是,一户移民的单独行动,男主人肩上挑起破烂家私的担子,一路之上,风尘仆仆,饥肠辘缠,心情沉重,备尝艰辛。走到天黑,就睡卧在荒郊野外。恨不得马上就能到达尚不知是不是乐土的新处所,第二天爬起来又得走。如此走啊走啊!像被寒风刮在半空的茅草,哪儿才是个安身之处呢?还不知道。全家人回头望望,山重水复,重峦叠峰,离开老家已经越来越远了。来自山西黎城的一位宗亲回忆说:"1942年河南林县闹煌灾,田地颗粒无收,人们吃野菜树叶充饥,我奶奶带着我爹从桑耳庄一路乞讨到了山西黎城车元村落脚,后嫁给了从阳耳庄逃难上来车元村的白姓人家。因为我爷爷在太原做工死于瘟疫,家里没有人收留了…如今亲人已逝,留给我的唯有回忆”。细数下来,各家祖上真可谓:一家一部逃难记,户户都有血泪史!

有宗亲拟联云:承六百年祖上遗德英俊辈出流水声声远,启三千世后人聪智福财涌进青山步步高。牵涉晋冀鲁像等全国多个省市的《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族谱》录入人口多达30000人之众,世系表2000多页。对全体族人来说,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家族工程,也是桑耳庄建村立庄六百年来的一部巨史,抑或还可称为一部家族移民史。因历时久远,资料严重缺失,修谱合谱要做到不漏一股一支,难度实在太大;而将外迁宗亲全部聚合起来通知到位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面对令人骄傲的成果,所有宗亲仍倍感自豪,激动万分。在微信群里超过7代人的大欢聚,凭着祖宗流下来的《42字隶排序歌》,论“字”排辈,长幼明晰,老老少少亲情一家.说说唱唱格外热闹。

古人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为人孝梯始终是治家根本。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寻根问祖,不忘祖宗先人更是中国人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

族谱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传承,寄托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在全国上下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今天,让传统文化一代代接续绵延并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问我始祖在何方?河南林州桑耳庄。行文至此,又想起爷爷和蔼亲切的谅教诲,又想起2008年探访库皎老家时,林义叔接待我时眼含的热泪,又想起了2012年初次探访桑耳庄时的兴奋与心悸。面对煌煌家族巨谱,幸福时刻,我们要为主编王国学桑东珍夫妇呕心沥血的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为所有参与此次编撰工作的各地宗亲送上最美好的祝愿,当然也为所有见证了此次活动的宗亲们送上仅属于我们自己的掌声。

家祭时刻,祖宗牌位前,香烛食品之外,别忘了将《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总谱》这一家族典籍郑重供奉,告慰列祖列宗,传习子孙后代,这一新的举动必将会成为我桑氏族人逢年过节时一大盛事,泽被后世。

搁笔之际,列祖列宗在上,仍心怀惴惴,不知所云。作为移民后代,于我而言,和无数当下生活在潞泽两地的宗亲一样,或许无意间完成了祖上梦回故土的一次轮回之旅

谨为序。

山西长治潞州区秉元公十八世孙敬字辈桑炜沐手叩撰

2021年辛丑仲夏吉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