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三伯父》——于宗涛




记忆中的三伯父》——于宗涛

1999年的清明节前夕,按照父亲的要求,我和大哥宗深分别从彰武(当时我在彰武机务段工作)、通化赶回郑家屯。第二天,我们哥仁(宗平在郑家屯)跟父亲去胜利屯上坟,这天的中午饭是在宗武哥家吃的,也就在这一天是我和三伯父最后一次见面。在我的记忆中,三伯父是位言语不多善思考,头脑时刻清晰,忠厚善良温和,聪明智慧的老人。这天见面没等我开口问候,他张口便说:“这不是咱家于书记吗。”从他温馨、愉快的眼神里,让我感受到了父辈对我的爱抚、肯定,顿时暖流遍及全身。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很喜欢我,我十二、三岁的时候,赶在寒暑假就独自去他家住几天。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他和三娘把我当“大人”待,聊于家当下,说家族过往。虽然我还是个小孩子,从那时起对三伯不但有了好感,还有了更多的了解。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虽然三伯父伯母已经离世多年,但对他一生的奋争,对他的思想认知、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近日,我看过宗淳哥当年写的《写在老父85岁生日》一文后,不但使我眼含泪水,还更加深了我对三伯父精神世界的理解,对他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新的感悟。

三伯父没念过书,是位地道的农民。年轻时曾为在东北军中做高官的王姓至亲做侍官,几年服务名流,贴近社会上层,闯南北荡东西,见过“世面”。还被侵华日军抓去当过劳工,受尽人间苦难,九死一生。更多的日子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把一辈子的汗水洒在了蒙东贫瘠的土地上。

新中国诞生了,孩子们也长大了。他不想让后人重复他的苦涩,他奋力要改变后人的命运,他把为于氏家族争辉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

大儿子宗水长大了,当地没有初中,便送到几十公里外的保康镇继续念书。后来又和老弟凌霄商量,到环境更好的郑家屯念初中。

女儿雪君长大了,没有二话,更没因是女儿而不让去念书。二儿子宗淳长大了,虽然家里人口越来越多,但再困难也要让孩子去念书。

三儿子宗营长大了,不但要念书,还要离开农村,去当兵吧。四儿子宗士长大了,虽然他自己也老了,已经干不动农活了,但还是鼓励孩子念书,有文化才能改变命运。

五儿子宗武长大了,他自己真的老了,老到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了,他尊重了孩子的自主选择。

几十年间,在先祖开辟的土地上,他日未出而耕,日落不息,拼命劳作,用血汗养活八口之家。春天撒向田间的种子,需要夏日精心铲、趟侍弄,寄子希望的秋天才能有满意的收成。他年轻时撒向孩子们心里的“种子”,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呵护,也迎来了丰厚的回报。

宗水在老叔家初中毕业,考入了大连外贸进出口公司,升至科长,在辽南安家落户,娶妻生子,颐养天年。

雪君初中毕业在校任教,出嫁后相夫教子,双双儿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宗淳成了于氏家族第二名大学生,还带回一个大学生(妻子是大学同学)。落户白城,调入长春,搬进京城。成为大型国企技术栋梁,企业副总经理。

宗营当兵复员了,进了城成了1人,当了车间主任,娶妻生子,定居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宗士初中毕业接过了祖父的基业,在老家当生产队长、屯长。

后人兴旺。

宗武选择了留在父母身边,陪侍老人养老送终。宗武夫妇及一家人,孝顺老人在乡里被传为佳话,在家族远近皆知,无人不晓。

三伯父老了。在变老的路上,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无数个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有悲苦也一定有喜悦。我相信,他一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他播撒在子女心灵间的“种子”,所获得的丰收。

三伯父老了。在变老的路上,他一直在拼争,他用尽所有的力气;他完美的完成了于氏先祖赋予他的任务,实现了他的梦想。

三伯父真的老了,但到最后也不糊涂。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该穿的衣服穿好,没给任何人添麻烦,没留下遗憾。带着终生的知足,安然幸福的一觉睡到了另一个世界,去找三娘了。三伯父、三娘在另一个世界从未忘记护佑子孙。他播下的种子,还在继续发芽、成长、收获。

长孙文超,成为文字辈第一个在校考取的大学生。其子于衡,也已大学毕业,成为于氏家族的第四代铁路人。

三孙于泳,成为于氏家族目前唯一的双硕士、博士,三个学位的顶尖人才。一家四口居住美国,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

四孙文辉,大学毕业从小学教师做起,脚踏实地,在乡、镇、旗、市政府从政。其子鑫淼,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又一只“雏鹰”即将展翅。

五孙文哲,留守在了祖宗开辟的这块土地上,成了于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自从先祖们“回到”胜利屯,十几年如一日,年三十、正月十五按照传统送灯,日常守护着咱家的坟莹地。其子宝洋也考入了大专院校。

三伯父播下的“种子”,还在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于氏祖宗之根荫佑了细枝嫩芽?还是茁壮生长的枝叶反哺了祖宗根脉?我相信是同时存在的,是相互的。

回忆三伯父的一生,从中看到了于氏家族“耕读不辍,忠厚传家”传承从未停止;看到了为实现梦想而“思变进取、踏实拼博、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于氏家族优秀基因强大的力量;看到了于氏家族的未来将越来越辉。

品味三伯父一家的发展变化,可以证明许多道理,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优秀的传承是有力量的。三伯父是于氏家族的普通一员,他的所做所为是家族传承的史然,族人可以充分自信,于氏家族血统是优秀的一支。

“人挪活”,跳出“井底”才能知道天有多大。三伯父走出“田间地头”,无论是见到世面,还是尝到苦难,都是他精神世界的升华,是他筑就“梦想”,拼搏一生实现“梦想”的坚实基础。

改变观念,才能有新的追求。三伯父把念书,获取知识有文化,做为改变命运的“梯子”。他一个人的改变,带来了一个家族“核裂变”式的改变。

目光高远,才能不为眼下所动。三伯父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信念从未动摇,行动从未迟疑。那是因为他早已经看到了今天美好的结果。

我在岗位工作期间,曾以三伯父一个人改变观念,带来一个家族巨变为例,为全体党员讲党课。如今我退休了,就把我所知道的三伯父及其一股大家庭的“故事”,讲述给族人听,留给后人看。

意义所在,知者相通!

2021年4月20日农历辛丑年三月初九子时于大连市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