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谱中登录的于无婧文——《忆父亲》



于氏家谱中登录的于无婧文——《忆父亲

如果父亲活着,今年97岁了。

常听母亲讲,父亲自幼就聪明,读私塾时,是我外祖父的得意门生,作文经常是班级里的范文。他年轻的时候,教书育人,学高身正,无私奉献于他钟爱的教育事业。父亲24岁就任村小学校长,筹资组建学校,付出了很多辛苦。他不但事业上有所作为,在家中还是个孝子,小镇上赫赫有名。

我生长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家是亲朋们的聚集地,祖父母在世时,每年祖父母的生日和传统的节日,亲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祖父母晚年得到了我父母无微不至地服侍,生活中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育着我们,行胜于言,涵育着质朴的家风。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既善良又平凡的人,但他所经历的人生是不平凡的,33岁就被错划“右派”,右派期间接受劳动教养,在工地开山放炮因工负伤,成为残疾人。

政治上失意,身体又残疾,是常人无法能承受的。但父亲身残志坚,并没有萎靡不振,有着别人难有的顽强和毅力,担起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干着重体力瓦工活。父亲不管做什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事教育就要当好老师,当好校长;从事瓦工就要当好瓦匠,从不会做起成为领工师傅,成为工程质量负责人。父亲做起事来非常认真,大到水泥的型号、钢筋的粗细,小到一块砖一片瓦,他都要严格把关,他带队为家乡建筑的房屋很多,他建筑的办公场所美轮美奂。现在,每当我看到父亲建筑的房屋和负责质量监管的楼房,眼前又浮现了父亲的身影,看到他在认真工作,辛勤劳作,指挥工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家好事连连,这是父亲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期。父亲右派平反昭雪,恢复了政治名誉、恢复了公职。哥姐都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们都是上山下乡的好青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第一年,知识青年的哥姐都金榜题名考上了学,接连的喜讯一时轰动了小镇,都说我家“知识分子家庭教子有方。”

父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思想与时俱进,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的一生无论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没有放弃钻研古诗词音韵和普遍话研究,从事重体力劳动时,还笔耕不毁,常常抽时间吟诗酌句,缀字成诗,自吟自唱,写诗抒情。父亲写诗词要求“诗词贵在精炼,要形式美,要有韵律,抒发的情感与韵律的结合,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他写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讴歌,对党的感激之情,如《怀念毛主席》:一轮红日照环球,革命功勋举世讴。解放工农驱蒋匪,推行马列斗苏修。八年抗日魔八路,五卷兴华授五洲。纪念灵堂勋史迹,遗容瞻仰更千秋。再如《王昭君》:青家长存死也生,昭君埋骨不埋名。胡王汉将争何事,未若宫城墓志铭。这首诗在“吟咏昭君”诗歌大奖赛中获奖。还有《复职咏怀》:莫问章罗事,既往复何究。壮士无功老,还欲创千秋。表明了父亲对事业的耿耿忠心和博大的胸襟。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一定会继承他老人家孝老爱亲的家风,学习他爱岗敬业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让质朴的家风代代相传,一代更比一代典范,一代更比一代强!

(本文选登在《天下文摘精选、当代文学精选》2020年12月27日微信公众号。曾在《通辽日报》《天骄》《达尔罕文艺》报刊发表)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