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石炭峪郭氏名人——郭楼则



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石炭峪郭氏名人——郭楼则

郭楼则,生于1932年11月26日。当时,正处于清朝政府晚期,国家动荡不安,民众生活艰苦。为了谋生,七岁时,他就跟着别人放羊。那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踏进了我们的家园,内忧外患,国家不得安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腐败政府。他边放羊边密切监视着雄山周边日本鬼子的动向,一有情况,及时给自卫队、地下党组织通风报信。他盼望着有一天能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1945年,经过全国军民八年的浴血奋战,日本宣布投降了,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国家利益和民众疾苦,悍然发动内战,到处围攻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

为了打击反动派,解放全中国,1948年,在父母的支持下,不满18岁的他,依然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去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并和他一起参军的郭石成、丁臭孩、丁合则等同志,奔赴前线。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号令鼓舞下,他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四川的战役和云桂黔剿匪战斗。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奋勇杀敌,所在部队所向披靡,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也受到部队首长的好评和表彰。  

之后,因为战斗中表现突出,他被调到四川省川东军区警卫连服役。  

1952年11月,他从川东军区复员还乡。他退伍不褪色,不管走到那里,干什么工作,都是像在战场上一样,奋勇拼搏。回乡后不久,正值农村实行变革时期,农业从私有制向集体化转换。互助合作、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他日夜操劳,发挥军人作风,雷厉风行,使石炭峪村的互助合作工作顺利进行,受到乡政府好评。由于工作成绩优秀,他担任了村里的团支部干部、农业社付主任、第三生产队队长等职务。在拥军优属、“三反”、“五反”等各项政治运动中,积极进取,走在前列。     

1956年8月他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始终以一个共产党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的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不谋私利、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1958年荫城人民公社成立,他担任石炭峪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打破“右倾”保守思想,大搞钢铁运动;带领群众修渠打坝,深翻土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村民办实事,修通通村大道;协同地方国营石炭峪煤矿和石炭峪铁厂,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借着两个国营单位的优势,村里率先通了电,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因工作成绩突出,1960年,荫城红旗人民公社村级主干实行全社交叉调动任职,村干部实行"工资制",他被调往南宋东掌村任管委会主任。在东掌村任职期间,他深入农户,吃在百姓家,住着农家院,跑遍了东掌六个自然村;每天山上山下,沟里沟外,打井挖渠,深翻土地,植树造林,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拥戴,使该村工作有了较大起色,受到公社党委和政府的表彰。   

1961年,大公社转小,他又返回石炭峪村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管委会付主任职务。从65年到68年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是对他的一次最大的考验。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亊是他的人生准则,由于他的清正廉明,”四清”工作队队长让他继续任职,一九六八年又一次任支部书记职务。

他痴心不改,想方设法为村民办实事。带领村民建学校、架桥通路,新建了卫生所、供销社 ,设计了大队部新址;并发展多种经营,重新整顿铸造厂,成立木工组,胶車队,装卸队等,努力发展扩大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   

1973年,按照政策充许,河下自然村要和石炭峪村分村核算,得到了政府的批复,他担任了石炭峪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任职后,他任劳忍怨,带领群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 建设,建设"三保"田;修边垒岸,改河造地,扩大耕地百余亩。大力发展养猪业,扩建集体猪场;把猪场建到田间,实行了远地近种,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社员的吃粮水平。狠抓劳动管理,实行定额计酬;加強财务管理,节约生产成本,想方设法广开付业门路及提高多种经营收入,使全村的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多种经营收入逐年增加。石炭峪村社员的劳动工分值一直保持在一元以上,并且保证了年年分配兑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受到村民好评。    

七十年代未期,全县因化肥紧急,公社调他到联办桑梓煤矿工作,主要解决煤矿生产炭块换化肥的问题。他自报奋勇,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顾身体极度疲惫,圆满完成了分配的工作任务。他从不讲价钱,不讲报酬,总是把工作干的很利落,不留后患。他模范地遵守党章党規,努力完成上级党委和支部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仼务,并且多次受到县、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和物资奖励。  

在他担任村干部的四十多年间,特别重视乡风民俗的培养和教化。他有一张”婆婆嘴”,谁家发生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夫妻吵架等问题 ,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调解处理。经过他的耐心劝说和开导,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他把这样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表面看,这是一句民间俗语,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是到了他这里,意义非凡。他常说:”如果一个村子,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好,本村姑娘都嫁到外村了,外村姑娘不愿意嫁过来,成天为娶媳妇、嫁姑娘发愁吵架,那还叫生活吗?还叫家庭和睦吗?”他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浅现的道理,带领导全体村民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村民温饱问题一解决,既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维护了全村的和谐和稳定。

他是一个好党员,也是一个好干部。他严以律己,为人公正,尽心尽责,把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他的身体严重透支,积劳成疾。在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忍着病痛还在大队坚持工作。1993年,他躺在了病床上,刚满六十一岁的他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廉洁公正,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郭长根  

                     二零一九年八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