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祭河支脉河南内乡县汪姓溯源与族谱



省祭河支脉河南内乡县汪姓溯源与族谱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今天,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迭变和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朝代兴衰更替,演绎和孕育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姓氏文化,给本就已经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又画龙点睛般地浓艳重彩了一笔,使之更加璀璨夺目。炎黄二帝诞生的神州大地,姓氏千姿百态,可追根溯源,每一个姓氏的来历都是一本催人泪下的悲壮的血泪史。而汪姓也就是这浩瀚姓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斗。汪氏家族也正是在这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而今已形成一个典型的多源流的姓氏民族。虽然在《百家姓》中汪姓排列第104位,但就其占全国人口多少而言,在今天全国姓氏排行榜上已跃居第57位,人口约500万左右,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口众多、兴旺发达的多源流姓氏民族。

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必有其盘错有致的发达根系;粗犷恢弘、奔流浩荡的黄河长江,也有那冰天雪地的源头——唐古拉山。究其汪姓之源流,更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古代夏王朝的时候,有一个诸候国叫汪罔国,其国王叫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民遂改姓叫汪罔氏,并躲到湖州(今天浙江、安徽一带)的深山里,但最终还是被楚国所灭,其国民又跑到安徽歙县,改姓汪氏。这便是以国名而得姓的汪氏一族,也是天下汪姓的始祖。源起二,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国君,叫姬黑肱,其妻姒氏,夜里梦游鲁国公都城,抬头之际,忽见彩虹悬于空中,心知这是祥瑞之兆,自觉有身孕。结果怀孕25个月后生下一子,其子握手三日才开,伸开后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二手纹字合成即“汪”,其子则以此为姓。这便是我们汪姓一世族也。其三,是以地名为姓的汪氏家族。古代湖北麻城有一条河叫“汪水”,最后汇入淮河。居住在“汪水”河边的居民,就以此河名取姓则姓汪。其四,一个更有趣的汪姓来源是赐姓汪氏。宋朝时,福建泉州有一翁姓人家,6个儿子居然全部都考中进士,当地人美其名曰“六桂联芳”,意即六株桂花同时开放,真可谓是香飘万里。老人家高兴之余,突然把家一分,给六个儿子每人规定一个姓,留下一个姓翁的。指着六子,你就姓汪吧!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将6儿子改姓汪了。而且后来这还是一支非常发达的汪氏一族。另外,还有一些蒙古族、满族、羌族等兄弟民族,后来融入汉族,也有姓汪的了。根据历史书籍记载,先秦时期,汪姓主要活动在浙江、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两汉到唐朝,汪姓就开始集中于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靠近华东一带。今天,安徽是汪姓第一大省,占了汪姓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还有一个因和唐朝大诗人李白是朋友而闻名古今的人物叫汪伦。唐朝开元年间,也就是公元713年——740年间,汪伦在安徽泾县当县令。退休以后,汪伦就住在泾县有个叫桃花潭的地方。公元742年至762年的20年间,李白经常到今天安徽的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一带游山玩水。一次,汪伦听说李白到了南陵,就欲写信邀请李白来做客。李白是大名鼎鼎的名人,汪伦就琢磨如何能够把李白给邀请来呢?思来想去,汪伦就投其所好,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拔腿就走,欣然赶过来。过来一看,没有桃花啊!只有桃花潭水酿成的酒。于是边喝边聊,酒兴之余,汪伦就告诉李白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太叫高兴,也没觉得被愚弄。就这样稍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告别的时候,汪伦给李白准备了一份厚礼,名马八匹,官锦十缎,送至古渡口。古代的渡口,旁边都有一个亭子,汪伦又摆了一桌酒席为李白饯行,并且拍手踏歌。此情此景,令李白十分感动。趁其兴致,李白就写了一首最有名的千古动人的友情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光汪伦,从古到今,汪姓的达官显贵,贤士名家层出不穷。当然就民族大义而言,在当今国人眼里,也有象汪精卫之类的不光彩人物。汪姓的很多名人在祖籍宗谱当中都有详实地记载。尤其是四十四世祖汪华公,在当时备受国人尊崇,视其为忠君爱国、勤政爱民,始终维护华夏统一的典范。而象当代的汪东兴、汪洋、汪道涵等等共产党的高中层干部也数不胜数。这些都值得我们家族骄傲和自豪。而这些家族繁衍生息的过去以及家族人文发展的历史,只有通过祖籍宗谱才能得以详尽地了解。“现在是过去的延续,要想清楚今天,就必须知道昨天”。文化传承,需要历史记载。家族宗谱便是联系家族过去、现在、将来的文化纽带和信息载体。世界有史,人类才能经天纬地,穿越时空,用人类有限的生命去探索宇宙间无限的奥秘;国家有史,国人才能以史为镜,照亮前进方向,确定发展道路,吸取历史之精华,排泄过往之糟粕,细嚼慢咽地尝试着富民强国的真谛。一个家族,也是一个道理,编修家族宗谱,就是通过这些史料让家族成员了解过去,清楚现在,启迪未来。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而族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族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族谱是家族繁衍生息和人文发展承前启后的经传资料,是立族之本;族谱是缅怀祖先,慰籍亲人,启迪子孙后代的心灵礼物;族谱是家族间人与人血缘关系的介绍信;族谱是构架子孙后代团结、互助、友爱、奋进的桥梁和纽带;族谱是聪明人开启锦绣前程的一把特殊钥匙。可能正因为此,公元200年左右,也就是东汉建安年间,汪氏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奉皇帝谕旨,开始创修族谱,均将历朝有功于朝廷、有利于黎民、功勋彪炳者一一详记于谱,以垂后世。七十三世祖习古公在安徽永思堂祠堂处第一次主持编修《汪氏宗谱》。八十四世祖魁龙公(安徽辈名“身华”)为谋生机,凭借聪明的才智和胆魄,毅然决然,携妻带子,自当时的江南省(清朝时安徽和江苏两省的统称)跋山涉水迁居至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此后有世、明两辈祖先以布修谱,以示纪念。二○一八年,苍天有意,家族之幸,安徽省舒城县汪氏宗亲汪自财、汪德柱、汪守池等4人依据其宗谱记载,不辞辛苦,千里迢迢驱车来夏馆寻亲成功,使我们得以实现渴望已久的寻根认祖的美好愿望。借此祖籍安徽省祭河汪氏(永思堂)宗谱十三修之良机,以达慰籍始祖魁龙公英魂之目的,我们决心竭尽所能与安徽祖籍宗谱衔接,重新编修“安徽省祭河汪氏支脉·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夏馆、板场汪氏始祖(魁龙公)族谱”。目的更在于使大家知道,我们汪氏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支脉,同属华夏的炎黄子孙。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常言道,有国才有家。好男儿理应懂得这一经世之道,家国情怀要时常牵挂。要遵纪守法清风两袖,光明磊落走天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宽似海容天下。

族胞们!不管你是走南闯北,还是驰骋东西,汪氏家族的每一个人,血脉相连,在同舟共济的道路上,只能相互关爱,不要彼此伤害;只能团结互助,不要嫌贫攀富。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抵御欺凌,抗击外辱。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要集结正能量,鉴拒负面弊患,坚守人间道德底线,互帮互助,携手并肩共命运。时时处处恪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理念,弘扬民族大义,尊长爱幼,传承祖先孝悌美德。更要迎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刻苦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夯实基础知识功底,紧紧把握时代脉博,提高前瞻意识,拓展前进视野,树雄心,立壮志,砥砺奋进,努力开闯新时代宗族事业的崭新局面,尽力促进汪氏宗族自我发展,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才智和力量,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

开放的中国已敞开了海阔天空般的胸怀。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汪氏家族的年轻一代和未来的后世子孙们,这里我谨用汪姓家族当代伟大诗人汪国真的著名诗句勉励大家:“......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如果大山呼唤我,我就走向大山,攀登山巅,是为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即使双脚磨破,双手划烂……,因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要相信汪国真的话,读懂他的心,一定要鼓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勇气和胆魄,坚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意志,努力勇攀人类无限风光的顶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刻苦奋斗,书写人生最美华章,以可喜可贺可敬的动人事迹,为祖籍宗谱增光添彩!

最后,希愿汪姓宗亲族胞们一定要珍视族谱!珍藏族谱!问心无愧地续写族谱!

         九十一世裔孙 石头 谨识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