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耳庄桑氏始祖落籍时间考



桑耳庄桑氏始祖落籍时间考

自本族修谱续谱活动开展以来,关于我一世祖何时落籍林县桑耳庄一事,众说纷纭,有说是明朝洪武初年(1368),有说是洪武五年(1372),还有说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等;续谱工作接近尾声,我想这一事项亦该有一统一的认识。因此,遍阅相关史料,探究一二,以对全体族人有一相对严谨的交待在这方面,唯一留下的文字史料便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乘元公十三世孙文彬公为本股所作的《桑氏族谱序》中载:“盖闻水则有源,木则有本,因流长而溯源之远,由枝茂而思根之深,凡厥后人无不宜追崇其先祖也。粤稽赐姓以来,由夏及商而周,卫公子公孙枝,字子桑为秦大夫,食邑于黎阳郡(河南浚县),后人以字为姓,此桑姓所由来也,兴厥后世,居西土。追元乱,初平大明,嗣吾祖讳秉元者,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于河南彰德府林县任村镇桑家庄。

据上文透露的信息,“迨元乱,初平大明”,说明我祖迁居桑耳庄时当在洪武年间(1368-1398)。那么,究竟是哪年呢?

明朝洪武初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之时,山西尚在元朝控制之下,1369年春明军才攻取山西,社会尚未安定,显然不可能有明朝组织的移民,这一时间可以排除。

移民活动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从《明史》、《明实录》等历史文献中来看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8次,共计移民18次,只有第四、第八次有“彰德府”一地。

第四次是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游安府治》(顺治乾隆版)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迁泽、潞无田民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耕种,免其福役三年,仍给钞锭,以备耕具"。《林县志1988)(第二十二卷 大事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山西泽州、潞安等地大批向林县移民。”

第八次是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金事李格、徐礼还京。先是命格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


而第四次移民在迁出地潞安府的史料和迁入地林县的史料中均有记载。此时大明经过20年的休养恢复,人口增加较快。良好的人口增长也会带来现实问题,即人均土地面积缩小,劳动力相对过剩,尤其山西,本身山多田少,人地矛盾出现得更早。朱元章采纳了大臣刘九皋的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这也是洪武时期最早的一次屯星开荒性质的大移民,移民迁出地集中于山西泽、潞二州(即今晋东南地区),移民身份为缺少土地的农民。迁入地为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而这次移民也只是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开始。那有没有可能为四年之后的第八次移民呢?个人认为,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便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迁民也不会舍近求远,影德府与潞安府山水相连,风俗相近,易解思乡之情,即便回乡省亲也不是太遥远的距离,类似当今脱贫解闲的移民搬迁一样。事实上,从明廷的星荒移民政策来看,与边地的屯田相比有更明显的吸引力,“应募”者有相当的自愿性。“闲旷之地”也有远近,分配也有先后,晚不如早,远不如近,也可以说先到先得,因此我祖桑乘元(1388)与成氏选择迁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阳)林虑山(今林州)达坨寺安居,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四年之后的第八次移民是面向整个山西募集的,而此时想必邻近山西的彰德府的“闲旷之地”已十分有限,再想在今“任村”周边落脚已非易事。综上所述,我祖当为洪武二十一年这次移民。

同是文彬公记载:“一世桑乘元,正统景泰年间人;二世桑福、桑智,天顺成化年间人;三世桑友、桑和、桑政、桑怀、桑资,弘治正德年间人…”根据年代推算,如果这也是桑文彬所记,那与其《序》所言“初平大明”时的吾祖移民自相矛盾;但就我桑耳庄桑氏始祖乘元公而言,正统(1436-1449)明代第六位皇帝至景泰(1450-1457)第七位皇帝两代亦仅历时21年,这种说法太虚妄;如果说我祖1388年20岁,历七朝至1457年也才89岁,也不是不可能的。考虑到文彬公所记述的道光十五年已是公元1835年,距明初已是400多年的前朝往事,就如同我们当今面对他那时的事情,一切已太过虚幻,连传说都不会很清晰了,何况那时获得资料、信息的渠道与现在比起来也是天壤之别,所以不足为信。

同样道理,其序中所谈到的关于“桑氏溯源”的部分也存在疑义。史料《百家姓溯源》说,春秋时期的娜国大夫桑伯子子孙以桑为姓,望族居黎阳。桑伯子由山东迁山西黎城,后人后迁河南,望族居黎阳指的是黎阳郡。《姓苑》记载“秦穆公时,公孙枝字子桑,父晋人,公孙枝入秦占陕西,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前者为“黎阳桑”,后者则为另一支。文彬公的说法将两者混为一谈,显然有误。尽管桑氏源流至今争议颇多,但考虑到地缘关系,本人倾向于我桑耳庄一族系出“黎阳桑”一说。

修谱大业即成,籍以此文与各位共同探讨。

桑炜

2020年冬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