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玉叶支系养性堂《潘氏宗谱》现已全部编印完成



潘氏宗谱封面

认祖续宗正本源 继承创新谱新篇

——三修宗谱序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此为古训。何谓宗族?"族者聚也,宗者道也”(东汉班固语),宗族是同根同源,相聚的群体。同根四海近,共脉万里亲。而宗族谱牒则是记载宗族的起源、发展和延伸,繁衍生息和迁徙流布过程的文化蓝本,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是寻根问祖的神圣物证,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没有宗谱,“人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宋代理学家张载语)。所以,一个宗族是否重视编修宗谱,是衡量一个宗族是否崇尚礼仪、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我沙窝玉叶支系《潘氏宗谱》,创修于清道光甲辰年(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至今(2014年)已过170年;二修是1989年,至今(2014年)也有25年,其间人口繁衍、世代更替,民俗宗风,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不及时续修,恐日久,老成凋谢,人事全非,无以传递,承继关系将无从查考。若如是,则生者有愧,逝者不安,后人责怨,不孝大矣。当今社会,形势喜人,族人热情高昂,力主三修,于是在族中有志之士的倡导下,族人推荐成立了以潘明峰(原王洼人)为主任的三修宗谱委员会,随即开展修谱的各项工作。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续修宗谱也要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色。因此,我们三修的宗旨是:追念先祖,崇功报德,理顺枝干,辨别血缘,明经纬,序昭穆,重人伦,别长幼,睦宗族。指导思想是“正本清源,继承创新”。

潘族得姓于周初,受封于荥阳,始于皇族官宦人家,尔后人才济济,为历朝各代献力尽忠,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潘族历史写下了自豪的篇章。我们续族谱,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我族更加兴旺发达。因此,三修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本清源,认祖续宗。

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祖亦有祖,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现在。所谓“正本清源”,就是要明白自身,根在何处,源于何方,祖先是谁;就是循着血缘关系,溯源追本,上自鼻祖,下至子孙,使之一脉相承,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达到清源固本之目的。

我沙窝潘氏,始祖玉叶公之上“概失其传",世系断代,直系远祖不知为谁,无法与季孙世系相衔接,这是一大憾事。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先贤无法考清这一问题,如今太平盛世,条件优越,考清族史源流,是宗亲的迫切愿望,我辈责无旁贷(贷:推卸)。公元2007年我们重建了“祠",2008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漫长的“寻根问祖”,经过多方走访,查阅相关各地的《潘氏宗谱》和资料,历时四年,搜集大量证据,科学分析,合理推断,终于确认黄冈《潘氏大同宗谱》所载“潘长纶”(guan,又名潘应朝,季孙90世)为河南光山泼陂河潘徐冲潘氏始迁祖(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出示有“初步认定”证明),泼河潘徐冲是沙窝潘氏始祖玉叶公居住地,潘长纶(又名应朝)是玉叶公的直系上祖,现已考证清楚,玉叶公是“长纶”祖四世孙,季孙93世(详见《关于沙窝潘氏远祖的探讨-寻根问祖报告书》(单行本)和《关于沙窝潘氏始祖玉叶公季孙世代的考证》)。上述结论,是玉叶公支系“寻根问祖”的重大成果,是续写玉叶支系族史的关键环节,由长纶(又名应朝)祖上溯,直达天下潘氏始祖季孙公,代代清楚,由长纶(又名应朝)祖下查,直到我们的子孙,世系分明。因此,我们要确认“潘长纶(又名应朝)”这个始迁祖,并昭示后人,我们要续接宗支,使玉叶支系世代源流完整无缺,“概失其传”已不存在。三修宗谱时,采用“季孙世系”与“玉叶世代”并用,既延续了老谱的习惯格式,又能与全国潘族接轨联通,使我支潘氏在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潘氏族人交往时,有明确合理的称谓。

二、注重精神遗产的挖掘和继承。

任何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美德,仁爱、礼让、宽容、尊老爱幼、孝悌、刚直、重教、好学、克勤克俭、爱族爱国、自强不息…这些都是我们的家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搜集资料,再现先贤风貌,以先贤的美德教育后人,提高家族人口素质,振兴家风,促进家族昌盛。

三、坚持修谱宗旨,大胆革旧,勇于创新。

谱牒是敬祖尊宗、启迪后昆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老谱是先贤历尽艰辛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它是修谱时的宗族经典,适应当时的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烙印。如今时代变了,观念要随着时代变,不可一切仿古,必须移风易俗,与时俱进。本次修谱,在坚持修谱宗旨的前提下,对老谱中的过时观念必须更新。如旧谱中“尊卑关系”森严,强调“长者尊,幼者卑;男者尊,女者卑;嫡者尊,庶者卑;贵者尊,贱者卑。”这些是封建糟粕,必须剔除。本次修谱,辈份不分长晚,性别不分男女,身份不分贵贱,出身不分嫡庶,凡血同缘根同祖者一律平等。今后谱中提到“明尊卑”是“明昭穆"“别长幼”,不是指过去的封建“尊卑关系”。过去认为“女儿是人家(指外姓)的人”,不上谱,新社会,新国家,女儿照样赡养父母,女儿也是传人。因此,三修宗谱,对二修以后出生的女儿照样登记入谱,其书写格式与男儿一样,体现男女平等。再如旧谱中有些“族规”、“家法”等已过时,有些条文与现行国家法律不符,三修不予采用,要正面引导族众遵纪守法,提倡文明公德。

在继承创修二修宗谱精华的前提下,我们还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时代,大胆创新。(1)在内容上,三修谱书中,增加了不少新的篇章,如今古名贤录,姓氏文化,传统节日,古历法,绘图增广贤文,这些经典篇目的选录,大大丰富了谱书内容,使新谱具有“史料性、文学性、观赏性、收藏性”。(2)在语言表达和编排方式上,新谱尽量采用白话文规范字,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改竖排版右揭阅为横排版左揭阅,新谱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图文并茂,彩页黑白相间,部分章节颇富趣味性、可读性,实为扬我祖德、振奋后昆的传家至宝。

修谱是先人的遗愿,更是当代族人的心愿,我们欲向族人奉献一部全新的、现代化的《潘氏宗谱》,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勉励万代子孙。然而决心容易下,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我支潘氏,始迁光山泼河潘徐冲,后又迁新县沙窝潘家洼,传十多代人(从潘徐冲始迁祖算起),到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始由玉叶七世孙文重、八世孙重三等创修宗谱。十多代人,几百年时间,资料全无,只凭搜集部分残缺的“老意旨”,凭老人记忆传说,历四年艰辛,到道光甲辰年(公元1844年),始成创修宗谱两卷,且玉叶公之上“概失其传”,谱无片言只语记载。搁笔一百四十五载,历史进入公元1989年,我支系才二修家谱。创修到二修,百余年沧桑,变化翻天覆地,族事沉浮,荣辱兴衰,无文字留传。文革期间,宗族谱牒,诬为“四旧”,几乎被毁灭殆尽。幸有棋盘石潘中顺,冒险藏得家谱一套,经虫咬鼠耗,已面目全非,文章名单残缺不全。别无他法,续谱人员也只好以此“残谱"为线索,艰难采访,组编家谱四卷。本次三修,我们穷根溯源,使断史得以续接,查清了我族渊源,系黄帝子孙,季孙后裔,考证出泼陂河潘徐冲潘氏始迁祖为潘长纶(又名应朝),季孙90世,考证出玉叶公是长纶(又名应朝)四世,季孙93世。从鼻祖季孙公至当今最晚一辈,代代清楚,世系分明。新谱增添了潘氏起源与发展,选登了潘氏的历史名人和当代精英,充实宗族文化等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新谱将以多彩的新姿展现在族人面前。我等煞费精神,竭诚全力,但由于能力所限,难免无讹,唯望族亲见谅,待后续英才,再补亡羊之牢。

季孙104世玉叶12世孙 中宏敬撰三修宗谱委员会通过

公元二0一四年(甲午)仲夏

潘氏宗谱函套盒

(《潘氏宗谱函套盒展示

始祖季孙公像赞

潘氏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颜子推赞曰

威仪奕奕 德音秩秩

无忝阙考 王命宠锡

执圭受土 屏藩周室

靖安尔位 修明典则

姬旦禽父 姜尚吕及

内公外侯 左辅右弼

毕公元老 保厘洛邑

惟公受采 其事不忒

大启尔字 永思无极

因地为姓 义为申伯

潘氏宗谱书脊

养性堂

潘氏宗谱

三修委员会名单

主任:潘明峰

副主任:潘国有

潘明金

主编:潘中宏

副主编兼采访:

潘国武

编校及统筹赞助:

潘明龙

财务及后勤:

潘中勋

潘国富

潘中启

潘氏宗谱世系图1

潘氏宗谱世系图2

(《潘氏宗谱》世系部分展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