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谱文化 ·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俗话:“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约有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因此有着三世不修谱为不孝的说法。
自唐代以来,历朝都对撰修和研究家谱的事宜大力提倡和支持,纵观整个历史,国家灭亡,朝代更替,家庭分散,个人身亡,只有家族生生不息,只有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只有家族兴旺稳定才能使过国家兴旺稳定。
家谱在古时的意义
远古时期,血缘关系还没有明确,人们繁衍后代常常是通过杂婚,这种情况就导致近亲结婚的概率大大增加,时间久远后,人们便发现近亲结亲后生下的子女,大概率都是非死即残并且短寿。
于是人们开始推行群婚, 即禁止近亲通婚,但需要使用家谱来便于区分血缘关系和亲疏远近,家谱最初的作用便是在此。
私有制的产生与宗法制
血统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远古时期民众们的质量和人数数量,便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诞生“劳动剩余”,也就是私人财产。
私有制的诞生,便意味着私有财产的继承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很明显,血统最亲近的人拥有财产的优先继承权。这种方式,对夏商周时期推行的宗法制度可谓影响深远。
奴隶社会时期的宗法继承关系,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又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确定“大宗”和“小宗”。而此时的选官制度——世卿世俸制,同样需要“辨血统,明昭穆”,由此可见,家谱所贡献的功劳。
编修家谱的主要动力
秦汉以降,社会初立,旧时奴隶主制度虽被取代,却仍有遗存留在后世。强宗与豪族,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抱团取暖”。
至东汉时期,朝廷“明经取士”,豪族皆转型为儒学世家,并代代相传。正是凭借家世,士族所出子弟,才更容易进入仕途。魏晋南北朝亦然。无论是朝廷选举人才,还是世族之间通婚,门第之高下,才是社会评判的首要标准。
因此,古代宗族重视家谱的编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朝廷取士、世族通婚,不仅是影响宗族兴衰的重要事件,也是宗族编修家谱的主要动力之一。
续修家谱的必要性
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家宣扬孝道,宗族推崇家谱,其目的有一致性:那就是维护国家或宗族内部的纲常伦理,并宣扬祖、宗之威严。国有国法,家亦有家规,家谱在保护族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
作为宗族成员,唯有姓名被载入家谱者,才算是获得了族籍,并借以享受宗族给予的各种待遇和福利;反之,宗族成员倘若违反族规,便会受到一定惩罚,情节严重者,还会被家谱除名。
由此可见,编修家谱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订立宗族法规、树立宗族威严。以此为前提,宗族才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而凝聚起整个宗族的力量。
· 家谱重要性 ·
由此可见,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并不是没有缘由,所以古代宗族都会把续修家谱当成头等大事。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