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通天世系 真假参半



潘氏通天世系 真假参半

从1996年参加本族家谱续修,就怀着对先祖的尊敬之情认真的阅读家谱,看着厚重的几十卷家谱,倍感对前辈的无比敬佩!是他们告诉了我,祖先是谁,我从哪里来。

随着对族谱文化的深入学习,开始对族谱世系图中的人物的身世,以及远祖的迁徙路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起初是依谱解谱,认为族谱中远祖世系有可认性。但是后来经过寻根问祖,走亲访友,收集各地潘姓族谱,在“通天,世系图中,反复对比人物,发现了许多疑问;一是一个人物,有多个父亲(如美公的有13个以上的父亲),二是同一人物在世系图排行世派不同,三是史料记载,岳公遭夷三族,却各地族谱中还有子孙后序裔。四是叔侄称见弟,五是辈份颠倒。广览百姓族谱,其他姓氏的族谱同样存在这些乱象。

原因何在?带着疑问潜心研究,去图书馆翻阅史书,去文化局阅地方志,读国史了解历史演变,查阅家谱相关史书《世本》《史记·楚世家》,《元和姓纂》《广韵》等古书籍,了解家谱演变。通过搜集和阅读各界人士对家谱的论述,开始对家谱的演变及“实”和“虚”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家谱演变

从出土文物中发现,我国最原始记事是“绳记法”,《世本》说夏朝容成是第一个造历人,仓顿是第一个造字人。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谱”。如果没有这些记载作为参考,夏商周的帝王和贵族的世系就不可能进入司马迁的《史记》。出土文物证明般商有甲骨文,春秋战国竹简,汉鼎铭文及碑文,及后有锦文,活宇印刷,至今光盘,电子书。

二、家谱是何产物

家谱起初是王候贵族的产物,庶民没有族谱。从姓氏的特征看,姓起源于母系姓族社会,是血缘关系的证明。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而庶民作为奴隶,是贵族财产的一部分,他的身份地位十分卑微,虽然有姓但却无氏,也无家谱。只有帝王贵族之家才有条件刻制家谱。

家谱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其家谱编修为王室所垄断,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并无自己的家谱。无论是帝王谱,官谱,还是士族谱,实际上仍然是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的产物。

唐代的姓氏谱由官方统一编幕,唐太宗贞观八年许国公,高士廉及韦挺,苓文本,令狐德菜刊正姓氏《氏族志》修成,五品官以上全部收录入谱,普通百姓便是望尘英攻。

北京图书馆藏存的《敦煌姓氏录》中记录了各郡主要姓氏398个,(其中荣阳郡潘姓)398个姓氏进入皇家姓氏谱的可通婚。其余2100姓氏列为杂姓,不入史册,不可与史册所载398姓通婚。那姓是指一郡的大姓望族,宋朝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云:“郡姓者,都之大姓,著姓也。今百氏郡望,盖世于此。”

故各地潘氏族谱挂牌《荣阳郡》,源于魏晋时期的活勋、潘岳、潘尼载入了官谱,史书记《荣阳郡》,潘望族也。

三、家谱的兴衰与存亡

毛泽东曰:“一个阶级胜利了,一个阶级被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一个新的政权誕生,就要毁灭旧政权世袭制,宗法制,是为新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家谱也不例外。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农民造反风起云涌,天下大乱,门闷士族的特权制度遭到毁灭,包括《姓氏录》在内的士族谱牒焚毁殆尽,从此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均无谱牒。

明代谱学家胡应麟曰:“自五代以后,人们已不崇尚门闷,家谱之学递绝而不传。”(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明太仆寺丞散文家归有光说:“魏晋以后根据门间高下来选官,所以家谱之学特别兴盛,直至李唐还十分崇尚。五代十国变乱,家谱就荡然无存。”谱之不存,又如何一代不少的珠串链接到炎黄二帝?由此可见,所有姓氏家谱,且不说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即便是上溯到唐代亦是伪托。

当代家谱的编修方法源自宋朝。由于记载士族门弟高低的家谱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化为灰烬,宋代官府不再开设谱局,人们不但不知先祖世系,也不知道稍远一点的家族昭穆伦次。对此,宋朝一批士大夫忧心如焚。苏洵说:“盖自唐衰,家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宋代大理学家张载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宇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家谱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批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伸淹、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文天祥都在没有旧谱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主持编慕了从他们的记住的先祖写起的家谱。

欧阳修在主编国史《新唐书》的过程中发现了《宰相世系》中有关自己的远祖世系并不清楚,于是他只能收其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始修《苏氏家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为家族始祖。

民间统宗统系的家谱源于明朝嘉清皇帝以后。明初家谱的体例得到发展,增加了“序、跋、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辩”等内容。民间修谱都沿袭欧苏“小宗之法”。明嘉靖推恩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民间建祠堂之风兴起。由于姓族间的竞争攀比,又使得民间的祠堂规模越来越大,一般姓族不堪重负。为了缓解筹资压力,民间又逐步兴起连宗修初之风。而联宗建祠的成功,又摧生了联宗修谱之风。为此出现统宗统系的族谱。开始出现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

清朝以后是谱牒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也是统宗统系现象最泛滥的时期。清朝设宗人府,掌管皇族和百官谱籍。民间族谱也一修再修。各姓各氏只有少数家谱采用欧、苏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谱为彰显门弟,采用宋朝皇家谱大宗之法,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随意上溯,趋附名门,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十分泛滥。由于统宗统系的谱牒影响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清乾隆二十九年江西巡抚辅德的上奏引发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全国性禁谱。谱禁规定:禁止妄自攀附追溯祖先,只能以五世祖或始迁祖为始祖,超过五代的上溯之祖视为伪托,朝廷分封或者选官时不仅不予采信,而且还要追究伪托冒认上祖的欺君周上之罪。所有新编族谱必须呈送地方官府审查。对于上溯内容有违者一律删节毁版。

但是这一谱禁并没有持续多久,清嘉庆,道光以后,统宗统系现像再度泛滥,各姓各氏均采用皇家谱的“大宗之法”联宗修谱,以编修大宗谱为荣,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现像又见怪不怪了,习以为常了。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各地潘氏族谱,世系图上祖宗人物都呈现多样化,同一人物世派不同,一人有多位父亲,爷孙排序颠倒,大有乱认先祖,趋附门第等怪象。

为此,我们在了解族谱编暴的历史背景以后,便知道家谱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表历程,就可以理解族谱为何有“实”有“虚”,真假参半。

其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族谱,多是清嘉庆年间编修的,距离今天约200年时间,其始迁祖以上是虚假的世系,始迁祖以下才是真实可信的血缘世系。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