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杜氏族谱(杜雪力主编)于公元二〇二〇年编修完成



杜氏族谱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202页

排版印务: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

纸张:一级宣纸

电话:18595903344 18039297636

网址:www.jiapu315.com

序言

参天大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渊。

祖之有谱,犹邑之志、国之史。史、志所载国邑之事,家谱以叙世代之源。编纂族谱得以明人伦、考世系、序昭穆、别亲疏。

正定乃千年古郡,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与北京、保定齐名为“北方三雄镇”。

永安村位于正定县城西北,地形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之势。古时候从西北太行山灵寿向东南有一条河流,经永安村北向东,转东南流入滹沱河。由于几千年的冲积,永安村一带地势较高,在此居住的先人称此为“涌岸屯”。

史料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官方曾组织大规模移民迁徙,其中有明确记载迁往真定移民。本县志和村史以及村内大姓家谱也都记载和注明本族先人自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这与永安杜氏辈辈相传的始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的脉络吻合。

永安杜氏祖公,历经明、清朝代和旧社会的兵荒马乱,因生计所迫和诸多原因,未能留存下族谱文字史料,“敬”字辈父辈之前诸祖公名多已不可知,亲谱系亦无文字可考。幸永安杜氏家族脉络清晰,自“敬”字辈之父辈始有据可循,据此奠定了杜氏族谱世序代传的根基依据。

近现代以来,永安杜氏族人虽无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也涌现出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和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抓革命促生产的老党员、村干部等优秀代表和典范。杜氏家族成员虽仅占永安村人口约1/24,但在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合作社、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历史进程中,都在不同岗位为国福民强贡献出了应有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无愧于祖先,无愧于乡邻。普通百姓,自在纯真生活,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自当可歌可泣。

首编纂永安杜氏族谱,经反复研读推论,最终将“公慈勤和、仁礼谦成、德爱博贤、义节孝真”十六字定为家训,以修身齐家,代代相传;将“敬”定辈确立为二十二世,“学”字辈为二十三世,“文”字辈为二十四世,续“富、民、明、和、自、平、正、智、爱、业、诚、友、瑞、祥”为二十五至三十八世辈字号;定“东院、南院、西院、北院”为四分支号;立“务本堂”为永安杜氏堂号,崇尚修身立业,勤勉传家。

执笔首编族谱,深感责任重大。幸有长辈指点,专家斧正,众兄弟与诸位贤侄合力而为,历经年余,终成此谱,此乃杜门之大幸也。我辈虽尽努力,但也难免挂一漏万,谱中遗憾留待修续再完善。仅以此,告慰先贤,启迪后世。

家谱付梓际,拙此文为序。

二十四世文字辈雪力执笔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八日

杜氏起源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4、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杜康。据《世本》所载,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有一部分杜姓人尊杜康是杜姓始祖。

迁徙分布

据文献史料记载,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迁徙居楚鲁等国的。

《新唐书》云:“在鲁有杜姓,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固,任御史大夫,于汉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候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多支地望:襄阳杜姓,出与当阳候杜预之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候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漠,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

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迁过程,从山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

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据史料记载,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余万,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

杜姓血型分布:O型占33.3%,A型占28.5%,B型占29.2%,AB型占9%。

杜氏堂号

据文献资料记载,世传杜氏代表性堂号主要包括: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诗圣堂:唐朝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历史上称他为“诗圣”。

少陵堂:同诗圣堂。

继美堂:继承先人杜甫字子美遗志之意。

亦政堂:清朝乾隆年间,内阁学士刘墉任左都御史一职监理河道时居住在郑集杜氏宗祠内,有感其族忠烈坚贞气节,亲笔题赠“亦政堂”匾额一个,后悬于客厅正中,轰动乡里。惜文革时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忠厚堂:忠厚传家,诗书待继长。

务本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崇尚耕读传家。

永安杜氏村情族况

永安村地处太行山脉洪积扇的中上部,属于山前平原,位东经144度32分56秒,北纬38度11分6秒,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80米,距县城西北方向约四千米。跨过历史悠久的长河,如今古老的“涌岸屯”早已脱变成华美的永安村。截止2020年年末全村占地面积约6171亩(其中村落居住面积约950亩,耕地面积约4990余亩,其他用地约230亩),位居正定辖区第四大村庄。

截止2020年末,永安籍杜氏入谱共405人(其中男182人,女144人),现世杜氏家人共326人(含出嫁女儿、女婿及夫人);常年居住永安村的杜氏家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24。

永安杜氏族谱》编篡委员会

主  编:杜雪力(南院文字辈)

副主编:杜文奇(北院文字辈)

杜建敏(东院文字辈)

杜全喜(南院文字辈)

杜立新(西院富字辈)

杜晓刚(北院富字辈)

杜瑞松(南院富字辈)

杜老虎(北院富字辈)

杜素宾(北院富字辈)

顾  问:杜发水(南院学字辈)

杜继山(北院学字辈)

杜小贵(南院学字辈)

杜记存(南院学字辈)

杜存贵(南院学字辈)

杜进坡(南院学字辈)

刘小九(南院学字辈)

叶新立(南院学字辈女婿)

马新平(南院学字辈女婿)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