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源流文化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潘氏源流文化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潘氏属姬姓

(1)成书于公元160年《潜夫论》说潘属姬娃。芈姓41个氏中没有潘氏。

因此,楚太师潘崇不是半姓潘氏,是姬姓潘氏。

(2)潘翔公706年的墓志铭说:“昔我本系,始自文王之少子毕公,则有司徒匡周,大夫霸楚。”表明潘氏源自毕氏,是毕氏的分支(小宗)。

(3)宋代以后的典籍都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幼子季孙食采于(4)绝大多数“潘氏族谱”记录潘氏始祖是毕公高幼子季孙公。

因此,天下潘氏,除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姓潘和高山族番姓命姓潘以外,都源自姬姓,属于西周初年毕氏的小宗。是毕公高的直系后裔。

二·为什么潘季孙是潘氏始祖

(1)成书于公元812年的《元和姓纂》,最早说潘氏始祖是伯季。

(2)成书于公元1008年的《广韵》,最早说潘氏始祖是季孙。

(3)各地多数《潘氏族谱》,说潘氏始祖讳苟,字季孙。

在唐代以前的史料中稽考不到潘氏始祖名讳的情况下,如果以典籍在前的《元和姓纂》认为伯季是潘氏始祖,势必会否定季孙是潘氏始祖,将会打破各地《潘氏族谱》已经约定俗成的状态。

因此,在不与史料有冲突的原则下,依据200多年以来已经形成的共识,用约定俗成的观念,选择认定潘苟公宇季孙为潘氏始祖,可以合理地弥补史料漏记潘氏得姓史祖的遗憾。

三·为什么潘氏祖源地在毕国

(1)《史记》魏世家说:“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

(2)《集解》“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

(3)《括地志》:“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陕西威阳市北短高被封于毕国而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幼子只能被父亲分封在毕国,毕国即今日威阳。潘季孙因氏的潘邑在毕国境内,在毕公村以东四十多公里潘村。虽然毕公村再无毕姓人居住,潘村也再无潘姓人居住,古老的地名却被保留下,成为我们今天寻根问祖、确定祖源地有力的依据。

四·为什么说荥阳墓是假坟?

2009年,现代人编造西周时期,今日的荥阳是潘国,说季孙公世居荥阳,封荥阳侯,葬在荥阳。并且还在荣阳潘密以一个“无名氏”坟,扩建成“荥阳墓”

以下几点足以说明“荥阳墓”不是西周墓,而是个假坟。

(1)中国历史上没有潘国,没有潘子国。西周初年没有荥阳不是潘国。

(2)据周代的分封制度,毕公高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幼子分封到了东號国。

(3)康王作《毕命》之前,潘季孙已经在毕国受邑因氏,之后,没有史料表明潘季孙被谁另封于“东虢虢国”。

(4)史料明确指出,毕公高后裔绝封。足以证明潘季孙再也没有被重新封邑。

(5)潘季孙逝去1000多年以后,没有谁封他为荥阳侯。荥阳县志记载荥阳侯是郑羲。

(6)以“无名氏”坟,扩建的“季孙公墓”,里面究竟是谁的尸骨?

(7)西周时期是墓穴葬,没有坟丘。现代人随意用一个“无名氏”坟,冒充始祖坟,明显是自欺欺人。

(8)周文王、周武王、毕公高等等周代王侯伯爵们的墓穴,至今都没有被发现,如果真是发现了季孙公墓,足以轰动全世界,国家决不会允许潘姓私自扩建真的西周墓!

五·如何理解“记一漏百”

有人认为史料记录的人物和事件十分有限,会“记一漏百”。这种认知不无道理,实际上就是这样,就会“记一漏百”。

就潘氏而言,据史料推测潘父之前应该有10多位祖宗曾经客观存在过。可是他们没有被记录到史料之中,被漏掉了。

宋代以前,被文字记录下来的潘氏祖宗不到300人。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有成千上万的潘姓祖宗才对。而这些曾经客观存在过的祖宗叫什么名字?他们干了些什么?我们却永远无法知道。我们无法用文字进行描述,可以确定,族谱中所记录的,不可以史料稽考的远久人物,是臆造杜撰出来的。

今天看似明明白白,代代相连的“通天谱”,是乾隆年以后杜撰出来的世系,根本不可信。没有史料作为依据,谁能知道三千年以来的源流世系!

清代的“通天谱”往往会杜撰始迁祖以前的世系,会用数字人名连接到远久的祖先,如用三三、六六、七七…、十五、百五、千五…、万一、万二,万三 一郎、二郎、三郎、念一、念二、念三 荣一、荣二、荣三……宣一、宣二、宣三…、景一、景二、景三等等。

为解决世系中人物失考的问题,“修谱匠”把文学作品中以数字命人名的方法引用到了族谱之中。现代人还误认为是那个时代取名的特点。翻阅《宋史》《明史》就会知道,那个时期并不流行以数字取名。数字取名只是文学作品的需要。

现代还有人为谋取私利,常以“记一漏百”的说辞,随意凭空编造历史人物和事件,忽悠宗亲。其实“记一漏百”的说辞,只能猜测过去,还原不了真相。自己不清楚,被文字史料漏记的史实,却仍然任意造假或坚持错误是非常愚蠢的。

六·史料的权威性

有人认为,史料是人写的,是人便会有自己的意志,就会有偏见。史书是胜利者的赞歌,会依照君王的喜好而隐恶书善。其实这是偏见。

如果我们弃掉由胜利者书写的赞歌以后,又该如何认识历史?去相信失败者的牢骚吗?而失败者的牢骚,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难道失败者的牢骚才是正确的史实?比胜利者的赞歌更真实可信吗?

中华五千年留下来的史籍文献,是国之瑰宝,无论你认为它有多少瑕疵,都否定不了它的权威性。

因此,只有以史为证,研究潘氏源流文化,才能正确地追根溯源,才能厘清潘氏的源流文化。

数千年以来,有大量不同类别的史料,如何区分它们的权威性,十分重要。

就史料权威等级而言,它有时间和性质的区别。即成书时间越早权威性越大,被公认的程度越高,权威性则越高。由此认为:

(1)国史是衡量历史事件的准绳。

(2)26部国史的权威性大于野史及其他古籍文献。

(3)国史之间有冲突,以前史为准。

(4)同部国史有冲突以着重点章节为准。如宋史描述章怀皇后的父亲,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章怀皇后属后宫之事,这时就该以“列传后妃上”为准。

(5)国史与出土文物有冲突,以权威部门或专家团队的鉴定为准。某一位专家的态度不可撼动国史。

(6)古石刻、墓志铭、登科录、地方志(清代以前)等等都是研究潘氏源流文化的重要史料,值得采信。

(7)野史、古籍文献、文学作品等等也是史料,值得有选择地采信与国史不相冲突的内容。

(8)史、志、谱是组成历史文化的“三架马车”,相互补充、引用。其基本原则是,只可以后纂引用前幕,前慕校验后幕,不可以用后纂去补充前墓。

七·转变人们习惯思维的任务很艰巨

研究姓氏文化,除了要通读国史,了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和风俗人情以外,还要从野史、典籍、石刻、墓志中去寻找史料。同时还要知道族谱的由来、发展、和演变过程。

探究潘氏文化,要从海量的史料中,寻求姓氏起源、祖源地、始祖名讳、始祖父亲的姓氏以及迁徙路线等等。掌握了完整系统的史料,才会有正确判断力。当前最艰巨的工作,是要转变人们抱残守缺的态度,和以谱证谱的错误方式。

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兴趣读史书,误把自家清代杜撰而成的通天族谱,当作了“圣典”,凡谁有异议就会怒发冲冠,恶语相向。

因此,让更多人认清自家族谱中宋代以前的,通天世系的虚假性。是一个艰巨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求谁必须要“求真务实"。

要将史料研究的成果,通过著书、制作视频、等形式在网络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人逐步了解潘氏历史,最终能够认清族谱中的讹误,主动地去修正错误。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