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张氏家谱中关于文化遗迹的记载



文化遗迹

张姓先民走完了自己人生道路后,大多已销声匿迹了,但是仍有不少张姓名人,虽已作古,但他们的故居墓葬,嗣庙仍然解存着,对后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面也是张姓家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择要加以介绍。

1、张良墓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家庭,秦末曾在博浪沙椎杀秦始皇,未能成功,后归刘邦任军师,在楚汉战争中多建功勋,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曹辛庄车站南侧有张良墓,据说张良见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托疾隐居于东昏西南(即今兰考)的白云山,卒后葬在此地,现墓高10米,有古柏环绕,郁郁葱葱,很是壮观。

2、张衡墓

张衡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南召县)人,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两度担任太史令,创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文学著作有《二京赋》,《归田赋》等。墓园在河南南阳石桥镇西,墓家周围砖砌甬道,并有围墙,栽植苍柏,花木芳香,墓前有“汉征尚书张公平子墓”碑。1956年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如今当地政府又加以修整扩建,以便游人参观凭吊。

3、医圣祠

在河南南阳市东关温良河畔,为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而建。张仲景名机,字以行,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曾任长沙太守,医术精湛,著有《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成为医学经典,张仲景也被尊为医圣。据清代《医圣祠图志》记载,祠分正偏两院,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向亭、内经楼等。大门左侧立有“医圣张仲景故里”碑,大门内10米为张仲景墓,墓前立“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墓后有中殿、大殿,两侧有廊庑三间。近年,当地政府又将医圣祠修葺一新,大门前建汉厥,十分壮观。

4、张九龄墓

在今广东韶关市西北10公里处的罗源村翠珠岭,附近还有张九龄的妻子和兄弟的墓葬。张儿龄为唐代的一位著名的宰相,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死后归葬于此。墓呈"古"字形,墓壁存有壁画、为彩绘的侍女、蟠桃、青龙等。

5、张公洞

在江苏宜兴县城西南约22公里的禹峰山麓,传说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又说八仙之一的唐代张果老曾在此隐居,因而称张公洞。此洞千姿百态,景观各异,为宜兴“三奇”之一。原为石灰岩溶洞,后予以加工修筑而成。洞分前后两部分,大小洞穴共72个,前洞以海王厅、天师台为中心,又名“朝天洞",后洞称“海屋大场”。

6、张养浩墓

又名张公坟,在山东历城县北园张庄村东。张养浩为元代文学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事务,积劳而卒。他擅长写散曲和诗,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墓葬东临小清河,北为五柳闸,封土高三米,墓前有明清两代石碑四座,石狮一对。

7、张居正墓

在湖北沙市西北张家台。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墓地四周有茔墙,占地15亩。墓前现存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石碑,上刻“明相太师太傅张文公之墓"。

8、张经墓

在福建福州西郊原厝村黄店山。张经为明代抗名将,字廷彝,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历任兵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等职。嘉站三十三年(1554年)负御倭全责,总督诸軍,次年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战役中获大捷,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后被严嵩党羽诬陷致死。此墓为白石结构,自山龍至半山有十三层宽阔石台,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马、狮、虎、羊等石兽,雄伟壮观。

9、张宰相墓

在安徽桐城县北龙眠山。所谓张宰相墓,是指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的墓。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安徽桐城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著作颇多。其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张英墓規模宏大,墓前有石坊,左右有石人,石马,中为神道。张廷玉嘉距此2.5公里,规模较小。

10、张乐行故居

在今安徽涡阳县西北6公里的张家村。张乐行,清末捻军首领,安徽毫州人。1855年被推为捻军盟主,后接受太平军领导,升任征北主将,封为沃王。后被清兵战败遇害。涡阳张家村曾是张乐行居住地,现存屋字四间。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