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潘氏述略



荥阳潘氏述略

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潘宝贵

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潘建明

荥阳潘氏于荥阳得姓最早。周初(前1038),周成王封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子季孙为荥阳侯,食采于潘。季孙卒,葬潘窑村南之金鼎山,其子孙便以国为氏姓潘,以荥为基世代繁衍。季孙公为中华潘氏之始祖。

潘姓在荥阳的聚居地为潘窑村,为中华潘氏最早的居住地之一。该村位于荥阳市偏西南25公里处,北距汜水关(即虎牢关)仅2公里。这里土地肥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水、旱路交通方便,是古时人们居住的理想之地。这里古遗迹相当丰富。最古老的水井建在半山腰,被荒草覆盖,保存完好;古窑洞数条,被年久的落土掩盖,仅剩一扁圆口,人只能爬着进去;20亩大的潘氏祖茔建国前还有大柏树上千棵,小柏树不计其数;大碑一排8通,小碑20余通,且有族长找人专门看坟。后经“大办钢铁”、“平整土地”等活动。潘氏祖茔仅留遗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众村民已将季孙公墓修茸一新,供后人瞻仰祭拜。潘窑村八十余岁老人离休老师潘永昌,特别是潘珍藏的《潘氏家谱》详细地记载了潘氏从一世祖季孙至九十世的发展情况。一世祖季孙配羌(有的文献写为“姜”字)氏,生子:居仁、居杰。二世祖居仁,生子:伯启。三世祖伯启生子:敬、简。四世祖简生子:伯高、子良、子昭。至周惠王(姬阆)六至十二年。即楚成王年间(前671一前665)十世祖鲁仲之子潘崇仕大夫。楚穆王(前625一前614)立为太师,掌环列之尹。生子:师正、师叔。十二世祖潘框,字师叔,任楚上卿,相庄王。生子:党。十三世祖潘党,楚大夫框之子,周定王十年(前597),晋楚相遇鄢陵,党与养由基比射后,众将服以示其王曰:君有臣如此,何忧于战。翌日,王中目。党力战救出位封上卿右广将军。潘崇、潘框、潘党祖孙三代任楚大夫,屡建奇功,为今湖北、湖南潘氏之始祖。西汉武帝年间(前140-前87),二十五世祖潘珉任侍御史。宣帝年间(前73-前49),潘珉孙潘宏官居山东青州知州,遂携眷由荥阳迁往青州,其后代部分留山东外,又有部分迁往福建,以后又由福建迁往两广。1998年,广西防城港市建委主任潘可权来荥阳寻根说:“两广潘姓甚多,广西一个县,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纯系潘姓,县领导书记县长,及其它各级领导皆潘姓,号称·潘家县"潘氏祠堂匾额上均镌刻着“荥阳衍派”金光闪闪四个大字。四十世祖潘岳,字安仁,晋初为河阳令,后任尚书度支郎、累官散骑侍郎。在中牟县仕官时,携眷由荥阳迁中牟定居,为中牟县潘氏始祖。唐朝高宗年间(650-683),六十世祖进士潘仲阳在福建居官时,遂携眷迁闻,其后代又迁往浙江、台湾诸地。中国历史上唐朝初年,特别是一千余年前的唐朝末年,潘氏从荥阳迁往福建泉州。南宋时又由泉州分两支迁往南安与永寿。明初南安又分出一支迁往浙江;永寿又大部分迁往台湾及南亚各国。发展至今日,南安有潘姓三万余人;永寿五万余人;台湾及南亚各国十万余人。季孙公的第六十二世孙潘佑之三子潘文节宋理宗宝庆一年(1225),任翰林学士。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行吏部尚书,偕善射之弟文壮迁饶州(今江西郡阳)。是时,元军大举南侵,陷饶州,文节及弟被俘,羁留燕京(今北京)。期间,得识于高句丽部(今朝鲜北部),因畏元而入蒙古为人质的世子谌,后世子谌向入蒙求援的高句丽元宗推介文节文武双全,并得公主之助,易名阜,字文秀,随元宗赴高句丽,和弟文壮一起协助元宗,完成高丽南北之统一大业。文节晋封忠烈王,弟文壮官拜匡靖大夫,后高丽(朝鲜、韩国)历代国王仍尊文节、文壮两公之裔孙为重臣。迄今八百余年中,繁衍子孙三十余代,族人超出十余万,皆称季孙公的第六十三代孙潘文节即潘阜公为始祖,宋朝末,以及元朝末年,荥阳潘氏又随移民多次由荥阳迁出至河南固始,又由固始迁往南方沿海各省,由沿海各省迁往南洋及世界各地。潘氏发展至今日,国外以越南为最,国内以广西最旺。构成当今潘姓人主体的只有出自季孙的一支,他们皆称祖籍“荥阳"。

季孙104世孙 中宏 敬录于2007年《荥阳春秋》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