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故事之追忆我的父亲、母亲



张氏家谱故事之追忆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尊姓张,讳名有仁,生于1906年,于1983年溘然仙逝,享年77岁。

父亲一生辛劳,历经了农家的各种艰难困苦,从而铸就了刚毅秉直、坚忍不拨的人生品格,他性格温和、憨厚老实、诚实守德、仁慈善良、勤劳俭朴、生活低调不善言谈。

母亲尊姓姬,讳名万莲,生于1906年,于1970年溘然仙逝,享年64岁。

一生辛劳俭朴的母亲出生在旧时代一个极贫寒的家庭里,由于缺吃少穿,幼年时期由父母包办订婚。十一岁时,双方父母协商以童养媳妇的方式进入婆家门,为了寻找吃穿,年幼体弱的她到婆家难免要受苦、受累、受气。过了几年又举办了婚礼正式娶过门。

勤劳俭朴的父亲、母亲。他(她)们都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候拦牛放羊是必然的职业,到了能握起犁把,拿起锄头的他(她)确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春种、夏耘、秋收、冬苍以及公粮的碾送各种家畜的饲养等等;农活都得去干。到了冬天碾来磨面,操劳家务,抚育子女。这些自然是母亲的任务。交送公粮和粮食柴草的取集储芲,牲畜的饲养等;自然是父亲的任务。

母亲19岁时生下了大哥,这时的家已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农耕种植、牲畜饲养等都分为湫沟滩和马家沟两处。父亲、母亲全权负责马家沟的一切,他俩同心协力艰苦劳作尽职尽责的经营管理着。既要发家致富,又要哺育儿女们成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劳着。到了1945年发生了变故,政府下了征兵命令要征一名新兵,父亲应征参军入伍了。家里的一切担子全落到了母亲的肩上,大哥年轻起着辅助作用,祖父隔三差五的过来照料一下。父亲入伍后的第三年,家族里因故开始分家,当时母亲反对分家,因为主事的父亲当兵在外,大哥又年轻,母亲担心我们家的日子过不了,但反对无效还是分家了。她别无选择只有下定决定撑起这个天。她起鸡叫睡半夜身心疲惫,春天要不违农时入种,夏天要及时锄耘以保禾苗茁壮成长,同时又要龙口食抡收夏粮,秋天抡时收割背打力争颗粒归仑,冬天按时碾交公粮并做军鞋支援前方。还有全家人的吃饭穿衣,大小家禽家畜的饲养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得母亲劳心。大哥跟随叔父赶畜跑运输,多在门外少在家,其他子女靠不上,迫使母亲挑大梁养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勤俭持家、厚道质朴的高尚品质。

母亲生性温和、善良仁慈,她总是宽以待人,平和待人,对高堂,对丈夫始终恭敬有加。她虽没有进过学校,但她对培养子孙上学、学文化、学知识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她独到的见解。常提醒父亲供孩子上学不能只算眼前帐,要看长远。咱的儿女多,通过供书识字有能走出社会为国效力的也好。

母亲操劳一生,为了丈夫、为了家、为了子孙后代她忍辱负重,付出了太多太多。由于生育多,产期对身体保护不佳,再加上遗传因素,引发支气管炎进而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最后因心衰而过早地离开人世。改革开放的富裕日子来的太晚了,母亲未能享受到这些,让晚辈们遗憾终生。

一九四八年,全国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父亲复员回家。这时已经分家了,由母亲和大哥负责维持着一切生活。父亲返家后边接管家中的掌门权,一边重操务农旧业。

坚定信念培养子孙上学的父亲,他从未进过学堂,与笔墨无缘,但他懂得社会,理解人生,对社会、人生特别对子孙的培养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虽然子女多,家庭负担重,但为了后人们上学读书学知识,改变人生命运,他从不吝啬,不惜任何代价去培养我们。这也许是他尝到了没文化的苦处,也许是他在几年当兵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更加坚定了培养后人的决心和信心。

诚实守信的父亲。他一生为人憨厚老实、诚信守德,与别人供事时总是以己诚信之心渡别人之腹,和亲戚、邻居相处和睦,但也因此而常受黑心人的哄骗而上当吃亏,但他毫不在乎,常说“吃亏是福”。

宽厚仁慈的父亲。他一贯仁慈善良,常行修善积德之事,他对行吃讨要的乞丐或因智力低下而生活无着落等极其贫困可怜的人,绝无藐视之心,报以恩善之礼,凡讨要到门上来的他都会同情,怜念宁肯自己少吃点也会给这些人饭吃。我记得有一年年三十下午,来了一个乞丐老头背着背篓上门讨要,父亲不但给了些年茶饭,还说“天色不早了你就在我家住下过年吧”老头高兴的感谢不断,父亲叫我把小窑门开了让他和拦羊的一块住下,晚上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他对乞丐、智障者等可怜之人允许在我们家住宿的事是常有的,而且就同他在盘炕上住,有时其他人不理解,会说:这些人脏兮兮的住在你的炕上,你不嫌脏吗?父亲常说“这些人挺可怜的,他们晚上没地方住,让他住一下,我睡后炕他睡前炕不碍事的,对这些贫困流浪的弱势人,仁爱点是行善积德嘛!”

父亲母亲一生艰辛劳作,勤俭持家,抚育我们兄弟姊妹八人,虽没有给我们留下过多的物质财富,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就是厚德包容、诚信善良、憨厚仁慈、勤劳俭朴、刚毅秉直。你们的诚信感动上苍降福子孙,先辈积德后人享用,你们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将注人子孙们的精神血脉,永远传承。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