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代郡大茹解村一都十甲崔氏家族概述
崔氏家族祖籍山西省代郡(今代县)大茹解村王里道一都十甲。在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余年),六世祖崔永贵携家老小迁来归化托克托县厅(今托克托县)三间房村定居。那时这里人少地广,土地肥沃,适合庄稼生长,是外来人今有本家宗族观念较强之人崔泽强从山西老家带回族谱一本。该谱牒中,我先祖崔永贵列第六世,其父崔凤虎为第五世,崔凤虎父崔养鳌为第四世,崔养鳌父崔讯为第三世,崔讯父崔大全为第二世,崔大全父崔藻为第一世。其上无考。另据谱中记载,清朝时期,世代人材辈出。其中七世崔映淮乾隆丙子科举人,癸未进士。崔据源乾隆庚子赠捐贡生。崔映潭庠生,倒赠承德郎。八世崔特峰辛卯科举人,庚子恩会进士,选四川省新都知县,后升知州,又升成都府知府,赏戴花翎诰授朝议大夫。崔五峰辛卯科举人,任陕西省略阳县知县,后升汉中府宁羌州知州,嘉庆四年,诰赠奉直大夫,戊辰饮举大宾。崔鳌峰咸丰九年己未岁进士,同治三年,甲子勒旌孝廉方正。崔万峰乾隆己酉科武举。九世崔愃特庠生,翰林院待诏。……其后先祖十世、十一世皆有文才之人,在此不一一列举,可详见族谱。
总之,本族先祖世代人材济济有文有武,为国出力,为祖争光。除此,代代人勤劳耕作,养家过日,为国纳贡,都能做出应有的贡献。相传当年六世祖崔永贵为谋求生活,走西口,迁来三间房后,其子孙崔钟莲、崔剑峰、崔泰峰辈主要以务农为生,过着糊口度日的生活。又因初来无积蓄,光景底子薄,无力教子读书,只让后代识些字,睁开眼就算了(今属非文盲)。到清末民初时,崔氏家族由于开始富裕,亦重视文化学习。九世崔宜之子崔富业、崔贵业、崔荣业等都上过私塾,读完《杂字》、《四书》等,当时,尚属社会上有文化的人。
在民国时期(一九一二年后),本家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家大人多,财产也多了。因此更重视让子女们读书,除崔瑛,崔琳,崔玢,崔珙等兄弟几人读书不多外,其余有崔瑄是特庠生,在民国初年任西北区会计(今为秘书,那时托县分四个区)。还有崔琇是庠生,念过《五经》《四书》,知识较渊博。民国时当过村闾邻长(每闾为五户),日伪时为村里搞水利,甚得村民好评。崔瑷是庠生,民国中期,曾任村社先生(今为会计)。崔恒礼属特庠生,熟读《四书》《五经》,古文知识丰富,曾当过私塾先生,民国中期任过义让乡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四九年后),在党和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的前提下,崔氏家族一代有文化的人茁壮成长,初中、中专文化的居多(详见个人简历)。大学文化的有崔继明、崔继峰、崔世海、崔世嵘、崔世军、崔世渊、崔世嶙、崔世医、崔世晨、崔世林、崔丽珍(崔继华次女)、崔丽云、崔芳卿、崔泽溥,崔巍,等。上述这些人当中有公司总经理,经理。有的任书记,有的是科主任,有的任校长等职务,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家族经济发展分几个时期说明:
自清乾隆到光绪年间,本族在崔剑峰,崔泰峰,崔宜时期,以农为主,过着小农经济生活,自给自足的年景少有闪失,如遇天灾人祸,生活难以维持。当好年景时,收入稍有剩余,便可买房置地,兴家立业。
在光绪年间,崔宜之子崔富业,崔贵业,崔荣业兄弟三人已长大成人。儿时光景欠佳。为谋生,老大崔富业随妻(兰氏董家营人)迁土左旗董家营落户,依靠岳父,维持一般生活。未知何故,其后裔又从董家营迁到土右旗大古营村定居。今董家营有坟墓,只埋葬崔富业和儿子崔珐,崔珏,崔璞以及孙子崔达礼,崔送礼,崔还礼等三代人,其余在大古营村埋葬。据说这门人在当地农耕为业,光景过的都比较殷实。崔贵业和崔荣业留在三间房村,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由于人多地少,仅凭耕种,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崔贵业只好给本族祥盛店(当时称南院的大柜)当长工,由于他勤劳,干的出色。掌柜看好,给其娶妻成家。同时,崔荣业也给丰盛茂(当时称二柜)当长工,同样也做的很好,得到掌柜的赏识,无代价地把村北蔡家洼地给了有七八亩(地有些荒废)。这块地,在他们的勤劳耕作下,年年收成可以。加之还开了小铺。年收入可观,有余钱买地,购置农具,使这个家庭开始走向富裕。
到清末民初,本家开始走向发展,崔贵业,崔荣业兄弟放弃当长工,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干起来。不几年,人口增加到三十多口,院有三处,分南院、北院、西院,土地约有三,四倾,马两匹,牛三头,一应农具齐全,钱粮较充足,光景富裕,生活不错。当时在村子里也称得上是大户人家,富户人家。崔贵业长子崔瑄,既当大家庭掌柜,又干村社会首(今村长),一时间,本族人财两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可福祸相依,不幸于民国十三,十五两年,一连死了三个小口,有崔珏妻,崔瑷妻,崔克礼妻,造成家庭中的主要人有些心败,形成了整个家庭势气低落。在逆境中,崔克礼进了后套(今巴盟),其父崔瑄也于民国十八年赶往后套。这样就造成整个家庭不景气,再加上灾年的闪失,大家庭不能继续维持下去,故于民国十九年分了家,当时分成两个家庭如下:
崔贵业分南院西院为一个家庭(有崔瑛,崔琇为主要成员,崔瑄已进后套)。崔荣业分北院,及北院后的空宅基地,为另一个家庭(有崔瑷,崔琳,崔玢,崔珙为主要成员)。这两个家庭是从衰败的大家庭分出,一时人心涣散,不能齐心协力,以致影响生产,逐年生活下降。仅维持几年,只好又分成若干个小家庭:
崔瑛分西院为一个小家庭,成员有崔复礼,崔崇礼,崔守礼,该家庭由于人多地少,消费大,起初生活困难,光景不佳,民国时期遭年馑,无法生活,只好把二女儿崔花女出卖山西,以度过暂时困难。此后,一家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年年点瓜种菜,冬闲还开豆腐坊,做些小本生意,除维持生活外,把剩余的钱买房置地,发展生产。到解放前夕,土地已有两顷多,马两匹,骡子三头,牛四条,车两辆,生产工具基本齐全。在民国三十年前后,也算村里的较富的大户人家,保甲制度时,还够当甲长的资格。总之,这个家庭是靠勤劳致富的。
崔琇分南院为一个小家庭,成员有崔聚礼,崔恒礼,该家庭由于人少,消费小,维持平常生活,光景一般。
崔瑷分北院,为一个小家庭,成员有崔执礼,人少,花费也少,生活较富裕。
崔琳,崔玢兄弟俩也住北院为另一个小家庭,成员有崔俊礼,兄弟俩勤劳俭朴,又无嗜好,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崔瑄一家迁往后套,农商结合,两者收入可观,日子过的幸福美满。解放。后,虽遇困难,老妇人张桂兰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下,克服种种困难,教子长大成人,生活持续过得红红火火。
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个个都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于今本家族中的所有小家庭都盖了新瓦房,家里基本上实现了电器化,取暖有暖气,做饭有煤气,吃穿不愁,还能赶时兴,追潮流。故吃水不忘挖井人,无不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诚恳地说,本家族自六世祖崔永贵迁居三间房后。世代都继承了山西老家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好家风,并重视教育后代勤劳耕作,学习文化,待人和气,以苦创业,以劳发家。按照善为本,和为贵的家训治家。使后裔代代人都能爱国治家,遵纪守法,个个成为国家的好公民。
公元二零零六年二月阴历丙戌年继泰谨叙。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