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申伯世系概述



谢氏申伯世系概述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废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宜臼投奔申侯。为报家仇,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候联合西戎族,攻陷周朝的都城镐京,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西周王朝灭亡。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迁都洛阳,进入东周时期。此时距申国建立已五十余载,估计是第二代申候广或第三代申候烈公在位时期,这大概也是申国最强盛的时期吧。

春秋前期,楚武王连年围攻申国,占领沿淮膏腴地区,攻占了申国都城谢邑。申人国破家亡,只好往东迁到信阳一带,寻求自保。传至炎帝六十八世、申伯六世谢预,又遭到楚文王的进攻。周庄王九年(前688年),楚文王率领大军围攻申国,历时数月,占领了申国大部分国土,申国大势已去。到了周惠王元年(前676年),楚国消灭凭险据守的申国余部,申国这个谢氏诸侯国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申灭后,国人以国为氏,追认姜诚为华夏谢氏始祖。谢氏的根就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谢营村,谢氏宗祠至今尚存。

春秋中期,申国灭亡后,谢预之子谢昌后归顺楚国,被封为大司马。此后,谢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国身居要职。战国前期,传至炎帝七十七世、申伯十五世谢诞,当时,楚简王设立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任命谢诞为兰陵县首任令尹。

到了秦朝,传至炎帝八十四世、申伯二十二世谢武,官至秦尚书郎,武德将军,夫人王氏、邱氏、刘氏、骆氏、徐氏、张氏,子三十六人,散居天下。其中第十五子秉槐,乃刘夫人所生之第三子,西汉初期担任儒林郎、尚书太尉,负责军队和政府的日常经济开支。

谢秉槐之子谢堂,在汉文帝、汉景帝年间担任将军、中大夫。谢堂之子谢瑛,汉武帝年间担任中郎将,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屡立战功。到了西汉末年,传至炎帝九十世、申伯二十八世谢宣礼,字文仪,博通五经,为一代名儒;担任谏议大夫,史称直臣。东汉前期,其孙谢夷吾,字尧卿,汉明帝时担任巨鹿太守,才兼四科、行全六德,时称大汉社稷之栋渠。其长子谢踽汉,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担任御史中丞大夫。到了曹魏末年,传至炎帝九十七世、申伯三十五世,也就是江南上虞谢氏的创业始祖谢缵,谢氏家族从此拉开了辉煌发展的序幕。

谢缵,字伯登,祖居陈郡阳夏县谢家堂村(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他担任长安典农中郎将,官职虽然不高,与太守相当,但由于掌握了人力和物力,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任职的地点又是曹魏王朝的统治中心之一,所以为江南上虞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谢缵在洛阳去世,其长子谢衡(时任西晋的国子祭酒),辞官扶柩回乡,葬父于故乡阳夏县谢家堂村,自己在墓旁搭盖草屋,为父守孝三年;至今墓碑犹存。缵公后被东山堂一脉尊为东山一世祖。

谢缵之子谢衡,字衡再,号仲权,魏少帝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生于陈郡阳夏县。进入西晋王朝以后,历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太子少傅,以精通儒经、知识渊博,开始进入西晋王朝的中央政界。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爆发八王之乱、五胡之乱。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都城洛阳被匈奴攻陷,大批士族和百姓南渡,谢衡也率领族人跋山涉水,辗转迁居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东山村),在此繁衍生息。晋元帝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有文集二卷传世。衡公实为后来谢氏著名的东山堂之开基祖。被尊为东山二世。

谢衡长子谢鲲,字幼舆,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生于陈郡阳夏县。随父南渡始宁县东山以后,担任豫章太守,后官拜尚书仆射、镇西将军,封成亭侯。晋明帝太宁元年十一月廿八日(公元324年1月10日)去世,时年四十三岁。著有文集六卷。

谢衡次子谢裒,又名魮,字幼儒,号桓彝,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生于陈郡阳夏县。自幼才兼文武,随父南渡始宁县东山以后,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拜为司马睿的参军,转任郡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升任太常卿;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因打败后赵军队有功,封福禄伯,升任吏部尚书、国子监祭酒。不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配庄太君、孙氏、周氏、焦氏、张氏、辜氏、王氏;生六子∶奕、据、安、万、石、铁。

东山三世谢鲲、谢裒兄弟陆续为谢氏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这个家族从一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士族之家。但在曹魏、西晋时期,阳夏谢氏像后来那样与琅哪王氏齐名的一流士族地位还没有形成。

谢衡少子谢广,字幼临。晋武帝年间担任尚书。

谢鲲之子谢尚,字仁祖,生于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所重。他擅长音乐,博综众艺,东晋时代的钟石之乐,是由谢尚创始的。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中原战乱,谢尚跟随晋军北伐,此战虽未成功,却获得了晋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恢复了东晋王朝的正统地位。永和九年底(公元354年初),谢尚担任豫州刺史、拜为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后又加都督豫州扬州之五郡军事,自请留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进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五月,升任豫冀幽并四州军事大都督,进封卫将军,诏书未至,在历阳去世,时年五十岁。

谢裒长子谢奕,字无奕,生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担任剡县令。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任晋陵太守。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升为吏部尚书。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堂兄谢尚去世后,朝廷认为谢奕品行正直,能继承谢尚的业绩,乃任为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任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八月去世,时年五十岁。

谢裒次子谢据,又名虎,字元通,号中郎。生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正月二十九日,历任东阳太守、散骑侍郎,早年去世,当时三十三岁。

谢裒三子谢安,字安石,生于晋元帝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年轻时就很有名望,长期隐居始宁县东山,屡次谢绝朝廷征召,与王羲之等人遨游山水,以音乐诗文自遣。晋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年逾四十才离开东山从政,成为著名政治家。

从政之初,历任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当时,桓温专擅朝政,太和七年(公元372年)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慑于谢安等人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孝武帝时,谢安总揽朝政,处理一切政务。数年间,由文士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赫赫有名的宰相。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晋孝武帝司马曜任命谢安为中书令,录尚书事。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朝廷又加授他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这样,东晋的军政大权全部由谢安掌握。

时东晋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谢安自己坐镇京师,遥控全局。谢安积极稳定国内政局,同时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在长江以南随时做好御敌准备。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余万大军进攻东晋,江南朝野震惊。谢安建议晋孝武帝命他的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谢玄(谢奕之子)为前锋都督,谢琰(谢安之子)为辅国将军,统兵八万,北上御敌。他自己坐镇都城建康东山,运筹帷幄,他把自己个性魅力中的名士风度与儒将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最终取得了肥水之战的光辉胜利。该役使东晋度过了一次危机,也使谢氏家庭的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朝廷加封谢安为太保、诏加都督十五州军事;任谢玄为荆江两州刺史。

谢安当初从上虞东山出来从政挽救晋朝,又在南京东山运筹帷幄打败秦军,所以后来便形成一个成语“东山再起”。关于“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发源地,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上虞东山”和“南京东山”两种说法,各有佐证。——谢安从政后在都城建康城东三十里的一个土山上,造了一座府第,并按始宁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称东山(今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后山)。——其实“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应该是发源于上虞和南京两座东山,因为谢安是从这两座东山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两说并存,才能让人们了解一个完整的谢安。

不久,谢安却因功名极盛遭到了一些阴险之徒的陷害,使孝武帝对谢安有了嫉妒之心,并疏远谢安。为了避嫌,谢安被迫离开京城,举家搬到广陵附近。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廿二日(公历10月12日),一代名相谢安在京师建康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归葬始宁东山。

谢安是谢氏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在泗水之战中挽救了中华民族,居功至伟;他能顾全大局,以家族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与王氏、桓氏家族形成鲜明对照,胸怀坦荡;他性情闲雅,处事公正,不专权营私,不居功自傲,品行高洁;他善行书,通音乐,对儒、道、佛、玄学均有很高的造诣,多才多艺;这些都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今天,人们提到谢氏,也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谢安,他是谢氏的形象代言人,是天下谢氏的骄傲。

谢裒四子谢万,字万石,生于晋明帝泰宁元年(公元323年)。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初入仕途;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任吴兴太守;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担任西中郎将、都督司豫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在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十月受命北征时,谢万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劝戒无效,只得亲自抚慰将领们。军队到达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逃还,军士们本欲杀他,看在谢安份上才未动手。不久,谢万被罢免为庶人。晋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谢万工诗能文,有文集16卷,今佚。现存《兰亭诗二首》和残篇《春游赋》等。

谢裒五子谢石,字叔石,号少患,生于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官拜秘书郎;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任黄门侍郎;太元六年(381年)封为尚书仆射。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统率前线战事,为谢家第一将,与侄谢玄、谢琰等大败前秦苻坚于肥水。以功升为中军将军、尚书令;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封南康郡公;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升任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同年年底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谢裒少子谢铁,字铁石。晋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担任永嘉太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