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河村(范氏)的历史变迁



贾河村范氏)的历史变迁

这里是元末重臣贾鲁治水的办公地,这里是中州名儒张调元的故乡,这里是郑州地铁二号线的起终点,这里是黄河岸边古大运河畔……千百年来,这里的故事说不完。这就是昔日的贾河村,今日的贾河家园。

贾河村早先名为白水村。据村志上介绍,明朝初期的白水村归属开封府郑州荥泽县白鹿保。据本村籍清代名儒张调元所著《京澳纂文》记载:“吾村隶白鹿保,相传以为明时有白鹿出焉,因得名。”这是迄今关于贾河村最早的文献资料。元朝末年,贾鲁治水,治理黄河、疏浚运河,曾经在白水村署理办公,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将村子改名为“贾鲁河村”,名字一直沿用了500多年。大概从1911年起,逐渐出现了贾河村的叫法。白水村以前什么名字,什么样子?追本溯源,史志记载与民间传说均已缺失,无法考证。

贾河村是一个与水关系密切的村子。举世闻名的黄河近在咫尺,村子被千年古河索须河、贾鲁河二河环抱。现在五十岁年纪的人还能记得,索须河的一条支流从村西向东南绕过,经过南寨门、小学校,河上有石桥、水车、水闸。村里的土地可以自流灌溉,两千多亩农田旱涝保收。村中有几个大水坑,长年有水。印象最深的是“大坑”,“大坑”在村子中央,水面宽阔,夏天游泳纳凉,冬天滑雪溜冰,给活泼好动的少年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遇到旱季水位下降的时候,村民们还可以挖出淤泥捉泥鳅。听老辈人讲,这些水坑是当年就地挖土修筑寨墙后特意留下的坑,遭遇洪水时能够起到排涝的用场。

村落布局东西略长,南北略短,大多数房屋坐南朝北。村子四周曾建有大型土寨墙,有东西南三个寨门,南寨门上悬挂着寨主岳成绪书写的“贾鲁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贾河村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子,村内建有戏楼、火神庙、关爷庙和天爷庙等。火神庙和戏楼南北正对,位于村子中央,与村委、商店、学校相邻,成为村里最繁华的地方。村里有自己的剧团,趁着农闲开始排戏,进入正月开始唱戏,一直唱到正月十六。那时候的贾河人,可真的是欢天喜地过大年啊!火神庙清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曾经是贾河村的地标性建筑。戏楼高大古朴,清嘉庆年间为祭祀火神演出而建。戏楼上的两副对联很有意思,是清代贾河村籍大儒张调元写的。第一副:虽然不是那人装来却像,未必果有这事做去逼真。第二副:李某倏号张公一人占遍百家姓,此疆忽成彼界尺地直作万国图。1953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受邀在此演出。

千百年来,勤劳的贾河村人过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村里村外土地平整,水源丰富,适合种植瓜果蔬菜,一直都是郑州的蔬菜基地。特别是土地承包制以后,村民们种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很多种菜的好把式,有些人最早掌握了温室大棚和铺盖地膜技术,有些人大胆选用优质的蔬菜品种,种菜大户、种菜专业户成为贾河村民的职业名片。在郑州郊区提起西红柿、黄瓜、四季豆、绿花菜,市民们都说贾河村的最好。村民们发挥距郑州近的优势,每当凌晨两三点多,村民们骑着自行车带着两个菜篓,或者蹬着三轮车装一大车蔬菜,走上郑邙公路直奔市区,东边的经八路、纬三路,南边的老坟岗、南关,西边的五里堡、三厂等市场,都有贾河村卖菜的村民。

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世纪之交,贾河村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走上更快更宽的发展道路上。上世纪末,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的街道换成了水泥路,村民们搬进了新小区,住上了别墅。2015年,随着郑州城市建设的东阔北移,贾河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村落被夷为平地,土地上盖起了一栋栋大楼。

2019年底,村民们陆续搬进了贾河家园一号院,住进有电梯有双气的宽敝楼房里。2021年底,贾河家园2号院即将交付。贾河人实现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

贾河村既是一块风水宝地,又是一块黄金宝地。现在的贾河村交通便利,连霍高速与北四环南北呼应,2号地铁线贾河站近在村口;村民们就业容易,工厂、市场位于村子旁边;现在的贾河村生活舒适,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优质教育一应俱全。走进贾河家园一号院,这里就像一个公园,绿树红花,环境优美。更加幸运的事,街坊邻居又住在了一起,每当下班高峰期,接送孩子回家的家长、买菜回来的老人,打招呼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处处洋溢着幸福、安宁、祥和的气氛。

道不尽的历史,诉不尽的沧桑。不知不觉中,贾河村已经成为过去,那些美好的故事还来不及回味,日新月异的变化已使我们应接不暇。贾河人是幸运的,搭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高速列车。贾河人是自豪的,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创造出新的历史辉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一代代贾河人的这片土地,不能忘了这浓浓的乡情。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