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宣纸印刷作品:《于氏谱牒》



于氏谱牒封面

线装宣纸印刷作品《于氏谱牒

于氏谱牒原叙(第一版)

盖闻言以无信而不微事以有据而可传于氏之先乃邘叔也成王封弟於邘以国为氏当周室鼎盛相继以传而世而守候迨至辙东之秋辞职而居于太原西关号为隐贤关以去邑复以追至辙东之秋辞职而居于太原西关号为隐贤关以去邑复以为隐贤关以去邑复以于氏此固万事信有微也自斯而相传数代为宦官咸呼荩臣未官者群推乡范相传至吾  祖学典正值  永乐二年天降丧乱时势难堪离故土而乃迁徙于山东海邑城北十里立荘为十里铺后以村无异姓名为于家夫以  学典为始祖以上之名讳可考次序难分故推以  学典为始祖不书以传疑亦以传信也

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十七世孙庆铭敬书

于氏谱牒原叙(译文)

听说说话因为没有凭据而不能轻易相信,事情因为有凭据就可以流传。于氏的祖先就是邘叔,成王分封他的弟弟于形,于是邗叔就以国为姓。当周王朝鼎盛时期,邗叔的名气在世间流传并保持至今。辙东的秋天,邗叔辞去官职,居住在太原西关,号为隐贤。后又离开西关来到了国都,又以『于』作为姓氏。这就是无论什么事,只要有凭据就可以相信。从这以后,于氏几代人相继为官,都被称为忠臣。没有做官的,也被人们推举为乡人的典范,这样世代相传直到我的祖辈学典。明永乐二年,正赶上灾荒,时势艰难,于是学典就带领家人离开了故土,迁徙到了山东海邑城北十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村庄,取名叫十里铺,后来因村中无异姓,就改为于家庄。从学典算起,以上祖辈人的名讳有案可查,但是辈分的次序难分,所以上推到学典为始祖,以上的祖辈不再在族谱上书写,人们可以对此表示怀疑也可以确信。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年后十七世孙庆铭敬书

于氏谱牒订书线

于氏谱牒包角

(《于氏谱牒》装订细节展示)

于氏谱牒次叙

迨至嘉庆从来世系而始辨昭穆以谱书而可明于族迁徙以来谱书所著固远年矣所概者数十传后崇祯终年饥馑荐臻族中徒顾务农富豪之家变隘阊之巷时势难堪几乎谱书失藏蟑食烟有谱岂异无谱历传至今几乎名次紊乱昭穆渐将不分所幸下传一百余载正值年间叔祖鳳昌字希文者访诸族中耆老辩明支派询明昭穆将以成非常之功噫嘻志未随矣及至族叔讳连漪字振清承遗严命纠吾堂伯兄廷相等有继严志修谱之心不幸早世不果是诚予尝忖度之低徊不能置所以慎厥谱修以达先人之意云

光绪庚子季春十六世孙廷荐敬志

于氏谱牒次叙(译文)

从过去到现在,一姓世代相传的统系,人们往往从一开始就分辨宗族的辈分,并以族谱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使得辈分分明。于氏家族从迁徙以来就著有族谱,年代确实已经久远了,大体上传了几十代直到现在。明崇祯末年灾荒接连到来,整个家族由从事农事的富豪之家变成了窄门小户,时势非常艰难。族谱几乎失藏,蟑螂蚕食,烟熏火燎,有族谱无异于无族谱。历经艰辛,传至今日,几乎名次紊乱,家族的辈分也将要分辨不清。所庆幸的是族谱向下传了一百多年。清嘉庆年间,叔祖父讳称鳳昌,字叫希文的,走访家族中的老人,辨明了支派,询问清楚了家族的辈分,决定重修族谱,将要做成一件大功德。唉!可惜未能如愿。叔父讳称连漪,字叫振清,继承父亲的遗命,联合我的堂伯兄廷相等有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族谱的决心,但不幸早年去世,族谱修复没有成为事实。这时我确实经过一番估量,觉得不能将此事废置,由此乃谨慎地重修族谱,来实现先人的意愿。

光绪庚子年农历三月十六世孙廷荐敬

于氏谱牒世系图1

于氏谱牒世系图2

(《于氏谱牒》世系部分展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