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字辈,为什么大多数是“转宗”?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产物,其记载了一个家族世系的繁衍,而家谱中所记录的每一支世系,是会按照辈分来记录的,而这辈分的标识,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字辈”,也就是同一个辈分的人,在起名的时候,都是会带上同一个字。

而古人在编写字辈的时候,为了避免名字的重复以及字辈用完的情况,所以一般家谱的字辈会形成流宗和转宗的情况,那么古代家族的字辈,为何大多数都是“转宗”字派?

字辈起源于商周,在汉代的时候也有在使用,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候才有所发展,不过在那个时候,字辈还是没有统一下来,而且之前取名大多数都是以单名为主,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一般名门望族的字辈是沿袭同字或者同偏旁作为同一辈。字辈的正式起源是在唐朝,当时韩愈为他的家族有撰写过韩氏字辈,不过也有人认为字辈的起源是从宋代开始,因为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两人为其后代规定了有十三个字辈,再加上自己的匡字,也就是十四个字辈,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最早时期的字辈,也正式开始使用字辈。

那么流宗和转宗是什么呢?流宗,是指家族在家谱中会用不同的字来作为字辈,如果字辈用完了,那么在新的家谱中会使用不重复的新字来接续字辈,就像是流水一般,基本上是不会重复的,而转宗,是指在编修家谱的时候,就确定了一定的字数来当作家族的字辈,如果说字辈用完了,那么等到下一代的时候,会再次从字辈的第一个字开始启用,因此就出现了“转宗出长辈,流宗出小辈”的说法。那么为何大多数都是“转宗”字派?

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朝代更替是比较快的,这个时候除了大家族,一般家族能够繁衍生息好几代的还是很难的,所以转宗就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还有就是字辈的设定,一般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设立的,而且字辈是对一代人的期许和鼓励,所以字辈不是简单商讨一下就可以定下来的,像是在古代,如果要定字辈,可能会召开家族大会,然后由各个支房的代表人,家族的负责人,还有族长一起商定,有的甚至会找当地比较有名望的先生来定,因此字辈是不会轻易更改,那么如此操作下来,转宗会更合适。

总的来说,字辈是家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通过字辈是可以把同一个家族中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一定的亲切感。而我们在修编的时候,当编修字辈时,也可以转宗,也可以流宗,具体的还是要根据现实的情况而定的。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