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续修冯氏族谱序
国有国史。记述朝代更替,兴衰历程,颂忠巨良将,贬奸贼小人,总结成败经验教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家有谱牒,传记先辈源流,了解宗族渊源,支脉字辈,承先启后,追本溯源,使族史免于断层,沿社会发展轨迹,逐代伸延。
值此改革开放盛世,国家机关将写志记事列入当务之急,各氏宗族,亦纷纷篡修谱牒,我冯氏之谱牒,自銮公创于始,大雅公成于中,作珊、作相公善于后。光绪戊电哕(1908年)二修以来,已历时89载。因时代久远,时过事近,世事沧桑,人老物故,同宗同族,联系中断。长幼昆季,视同陌路,加上历史原因,古谱牒尚存无几。当代孝子贤孙深知,如不及时续修,将有数典忘祖之危!于是纷纷倡议,续修族谱夙愿终如愿以尝。
1996年1月24日晚,各房族代表,文、元、永、显四世24人聚集一堂,在夏乡元忠家堂屋举行第一次会议,共同切磋,求同存异,统一认识,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掌舵,以才华横溢的后起之秀作中坚,组成精干班底,制订续修方案。并派出人员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分赴会同、洪江、通道、新宁等地,归宗收族,继而筹措经费,预算收支,登门造册,资料分类归档,顺理房次世序,勘误补遗,缮正校样,排版付印,成品分发。
此次续修,仍以光绪戊申二修为基,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根据续修班底成员具体情况,分工编撰:卷首、《第三次续修谱》由文连(北京)负责;卷一由元超(靖城)、元绪(夏乡)负责;卷二由元超、文贵(夏乡)、元贵(文溪水屯)负责;卷三由元焯、元绪负责;卷四由元淮、元辉(赤田)、元友(会同)负责;卷五由永斌、永培(德果屯)等负责;卷六由文贵负责;卷七由元超负责。整个过程,既注意宏观调控,又强调微观搞活;既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又相互密切配合。以谨慎态度,共同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力排众议,择善而从,使工作机制正常运行。工程之浩繁,劳动之艰辛,实不言而喻!
戊申版体例与丙子版一脉相承。在观念与表现形式上,丙子版具有当今时代背景下之若干特点;如体现时代特色,男女平等,女性功不可没,此次一律登记上谱;此次人物赞、传虽为数不多,但凡对社会作出贡献突出者,不论其政治地位如何,级别高低,均予收录,彰明业绩,以启迪后人;《御制·圣谕广训》、《敕命二道》等章节项目,时代局限十分明显,此次除少量篇目删除之外,绝大部分照录,并对大部分原文加以句读,译成现代汉语:废止旧谱中不准当差和坟管田、祠管田;丙子版本采用现代简化字,以现在书面语行文,加标点符号,旧本为纵排线装术刻本,十六开本,新谱为横排精装铅印版,合订本;目录编排,也与旧版有别,除全删有总目外,还按卷分列细目,总分结合,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以靖州为主体的冯氏玉公系列家族成员,虽居处不一,族别各异,但毕竟血浓于水,同一中华,同一祖先。续修族谱,并非到此止步,若干年后,将又一次进行。因为剪不断的舔犊情,永无了期。丙子族谱是文、元、永、显四代后人对自身历史连续性的认同,是对祖辈一生劬劳的感念,对他们在漫漫人生旅程上长途跋涉的抚慰,是亲情和责任感、道义感的混合体!
“萝山绵世泽,汶水振家声”。大树堂,万载昌,一门增百福,合族纳千祥。如今,丙子族谱,大功告成,已完成了历史赋于我辈的使命。由于任务重,时间紧迫,加之水平所限,疏漏乃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族人妥善保存家庭档案,使之成为;承先人之遗翰,垂后世之考详,继住开来,源远流长!
十九世孙 文连敬撰
1996年12月28日初稿于北京
1997年1月12日修改于靖州夏乡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