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委员会主任在编修秦氏族谱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秦氏族谱

领导委员会主任在编修秦氏族谱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尊敬的各位族人宗亲,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安业秦氏族谱编印领导委员会向前来参加会议的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秦氏族谱顾问委员会秦文峰总顾问,抽出宝贵时间,千里迢迢来参加本次会议。感谢来自省城太原、陕西佳县、吴堡县、吕梁市方山县、兴县、柳林县、吴城以及外村的秦氏代表,你们的到来,使本次秦氏族谱扩大会议更加圆满。

从以上各位代表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编印族谱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我们编写秦氏族谱是为了叙长幼,辨亲疏,认亲情,联友谊,为后人倡孝道,明家规,树家风。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它不仅记载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含了家族生息繁衍的全部信息,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黎丽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既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又是对社会法律制度的必要补充,在当代,家谱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宗族精神信念的发扬光大。家谱,是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

在临县范围内,秦氏是一个大姓,据县志记载,清朝顺治二年,秦氏在本县43姓中排名第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秦氏在本县排名第九。据秦德明主编考证,秦氏先祖于1283年因陕西闹饥荒,父亲带领三个儿子迁入安业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临县境内的大部分秦氏都是从安业乡迁出的。

据老人们讲,历史上秦氏也有过家谱,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毁损。俗话说,盛世修家谱。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慢慢地产生了重修家谱的呼声,一些秦氏族人较为集中的村庄开始小范围地修订家谱,后大禹村,冯家山村,先锋村等村的秦氏都编写了本村的家谱。2015年前,安业村的秦成道、秦三旺、秦在生、秦有顺也曾前后尝试编修家谱,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成行。

1998年,时任临县人大主任的秦大校主任和我说,“咱们秦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不能记载下来并发扬光大真是一大遗憾!等我退休以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我要把秦氏的家谱好好地续起来,让后人知道咱们的历史”。遗憾的是,他老人家早早地离开了我们。

2015年,安业村的年轻人秦军军和77岁的退休工人秦德明不约而同地产生了编写秦氏家谱的念头,两人一拍即合,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秦军军利用业余时间,翻山上梁,勘探墓地、碑文,不论春夏秋冬,只要听说哪里有资料,骑着摩托车就去寻找,风里来,雨里去,临县境内的秦氏村庄跑了上百趟,为了把其中的一支弄清楚,光后大禹村就跑了十几次,其他县市也跑了上百次。秦德明负责走访老人,查看旧契。听说村里有一户人家冒顶上糊的纸上写满了名字,他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旧家谱,两人亲自看了,确认就是旧家谱后,仰着脑袋抄了三天,脖子都僵得动不了了。面对种种困难,他们从未想过放弃,两个人的力量不够,就找热心的朋友来帮忙。一听是这么重要、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年轻人二话不说就加入了编撰团队,没有工资,没有活动经费,靠的是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责任感。村里的人知道他们在做这个事情后,也纷纷提供信息,义务帮忙,一户人家主动提到自家门前有一块石墩,上面刻有文字,实地勘查后,果然是一块大明永乐年间的碑,上面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为族谱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户人家主动捐出了这块碑,现在,这块碑作为重要文物被陈列在安业村的资料室内。

许许多多的人为编修家谱这件事情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贡献,由于时间有限,在此,我不能一一列举,请允许我代表安业秦氏族谱编撰委员会、全体秦氏族人对秦德明主编、秦军军和所有参与外调、提供资料、大力支持编修秦氏族谱的好心人深鞠一躬,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感谢。

尊敬的各位秦氏宗亲,秦德明等人编修的这部安业秦氏族谱,不仅是秦氏族人历史与精神的传承、延续,更是秦氏一门家风、智慧的体现和升华,它让我们追思先人、缅情前辈,希望秦氏后人能以先辈纯朴、善良、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为榜样,继往开来,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时代的辉煌,让秦氏一门千秋万代枝繁叶茂。

最后再次感谢前来参加本次秦氏族谱编印会议的各位宗亲。

谢谢大家。

二十一世孙 浩明

2019512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