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业秦氏家谱世系调查考证纪实



安业秦氏家谱世系调查考证纪实

考证纪实之一:

原碑遗失十多年,一张分单三村清

安业村寨则上秦在明一家与城关麻峪村、白文张家湾村本是一系秦氏族人。但因原有石碑遗失多年,世系衔接中途断线,无法贯通。我们一行四人,在原址老坟寻找了8个多小时,墓碑始终深藏不露。祖宗不现身,世系无法清。天无绝人之路,此路不通,另谋他策。苦思冥想一夜后,终露曙光。第二天我们登门找到了秦在明之女秦秀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秦秀珍对我们的到访非常重视,聊到本门世代辈序也知一二,但对先人们迁徙支衍,毫不知情,连宗接代再次受阻。告别宗亲,失望而返,行至途中,电话连响。秀珍在电话中称,我们走后,她不由自主的翻箱倒柜,竟然搜寻到一张分单老契,或有用处。星火刚灭,又燃希望。摆在面前的契单,粗麻细墨、白纸黑字,人事相合,名讳一清。以此为证,分清“修”“仲”辈序、关联从属后,寨则上桂修、颜修(演修)一家、麻峪村荣修、继修一支,张家湾如修、惟修、恺修、慎修一族,三村同门,“仲”成一家,“修”成正果。有道是,一单通三村,祖脉根系清。

考证纪实之二:

挖地五尺理四辈,断线祖宗记分明

安业村寨则上圪崂里秦兴业、秦兴盛这一家族,中间四代传承不清,记录不明。一度苦无良策,陷入绝境,遇山看碑,逢人就问,收效甚微。热衷于家谱调研工作的秦月照,为此专程赴桃耳则山顶,对老坟墓碑逐一考证,发现很久之前原有的一块石碑消失不见了。左寻右找,踪影全无。根据过往经验判断,石碑不会飞到天上,必定埋于地下。不拉不拖,说干就干。次日,秦月照、秦军二人早上六点就来到现场。机灵的他们,来时就拿了一根3米长的钢钎,像考古一样,上下探测,确定方位。勘探几十个点后,终于在七点左右发现目标,下铲开挖。随后秦德明、秦富喜赶到现场,二人已挖了一米多深的大坑,石碑再见天日。但其碑身向下,铭文未现,只好继续深挖。随后几人合力将石碑翻转扶正,擦去湿土,打开手电,照亮碑文,清楚地看到了兴业、兴盛四代先祖名讳,断线难题,全部理清。回到家中,已是正午。正是,多年石碑不翼飞,深埋于地藏玄机;实名实证见天日,顺心遂意谱系归。

考证纪实之三:

庙铭碑文相认证,世系两代终连通

城庄镇阳宇会村秦氏世系有两代人无法理清。安业家谱调查组成员秦德明、秦军、秦智明3人,乘车直驱阳宇会,找到了秦氏族人秦凤祥等人。一干众人围桌而坐,了了寒喧,直奔主题。你说我证,你推我断,几多可能,终无定论。于是我们调整思路,多方谋证,摒弃高谈阔论、盲目猜想,根据经验,查找老物证,开拓新线索。不一时,有人想到村上庙中石碑似乎刻有旧时捐款名录,大家听罢不容多说,便相拥而至前往庙堂,终于在庙碑上找到了第19代祖先秦廷俊、秦廷云尊名。顺着思路又查看了老坟祖地的石碑,上下对照找到了第18代先人秦琪、秦瑞。断线的两代人,最终考查明白,理通世系。几经周折,父子重续香火,再分上下,世系相连,一通百通。阳宇会打通断层节点后,其秦氏支系与安业学字辈、东柏村学字辈、吉家庄学字辈也连接畅通。考查结束时天色已晚,但心中是明亮的,心情是舒畅的,路通谱通万事通,家兴业兴秦门兴。

考证纪实之四:

他年逃难渡黄河,后世念祖来寻根

陕西吴堡县秦氏家族,在2018年清明节后第二天,由秦贵安、秦俊哲、秦探明等5人,从陕西吴堡县驾车专程来到安业村寻根问祖。其时秦氏家谱初稿刚刚成型,分布在各地的宗亲支系大都收录在册。之前吴堡一脉,祖辈从未提及,黄河西岸宗亲忽然登门造访,倍感惊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浓浓血脉,百年再续。

坐定之后,未及饮茶歇息,便迫不及待的叙述来由、介绍过程。原来吴堡一脉宗亲,世代相传其祖辈来自黄河东岸的临县安邑(安业),很久很久之前,同门两兄弟在老家失手犯案,负罪逃亡,昼伏夜行数日,经碛口、过黄河潜入陕西吴堡深山老林,至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安业秦氏一门隔河生衍繁息。远道而来的宗亲贵安老人接着说,村上先辈代代嘱托,祖上有一个传世遗愿,就是待就是待盛世太平之年一定要东渡黄河,返乡认祖,祭祀先灵。众人听闻,仍有疑惑,仅此一说,难以为证。随后,俊哲、探明等宗亲陆续又补充了几点,一是吴堡各村秦氏长者都能说出祖上来自临县安邑,二是还知道安邑的几处山头地名,如阳坪上、石沟里、枣树坡等,三是安邑元宝梁有祖上的田地,等等。几个证据应该属实,但因年代久远,事发突然,脑海中一时尚无法与安业本宗续接。宗亲远道来问祖,根枝相遥不通连。

午间小聚,大家继续交流探讨。几杯白酒下肚,忽然想起很多年前族中前辈秦有印老先生说过,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在家谱整理过程中,就发现七世传人秦煦两子秦汉儒、秦汉腾至此无后,亦无标注。当时他听祖上传说,该兄弟俩犯命案逃往陕西了,具体不详。虽是传说,然此传说与彼传说神奇巧合,此无后彼繁衍,两相证根相连,这不就是五百年前的一家秦吗。众人听此一说,亦感推之有理、理之有道,终于圆了认宗之梦,了却远祖归乡遗愿。于是,返回家中,将安业秦氏1~14代世系图卷打开,吴堡宗亲拍照留证,欲返乡展示于族人。根据推断,汉儒、汉腾二兄弟为安业秦氏第八代传人,明朝中期逃离安业,之后再未返乡。

几人在问清续谱要求后,连夜返程。竖年清明节,秦贵安老人携秦文雄等4子代表族人一并回家祭祀先祖秦鼎之墓,以敬仰之情,告慰先人之英灵。陕西吴堡秦门后人,目前分布在秦家崖、乔则沟、秦家圪崂、刘家焉等十多个村庄,总数约3000人,秦氏香火已延续到27代,世系繁衍兴盛,事业欣欣向荣。

考证纪实之五:

太平之年问世祖,大和上溯五代亲

安业秦氏家族后街里秦自宁之后,其中有一支族人迁去木瓜坪大和村居住,他们只能说清“孝”字辈以下六代先人,之前世祖,从未考证,只知道从安业本宗迁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知百年事,先问百岁人。事归一处,话分两头。安业石畔上20代传人秦其昌,2020年正月去世,享年百岁。一生精明能干,记忆超群,识事明理,博学多闻。百年传奇的老先生,是我安业秦氏传承的见证者,也是我秦氏家族的活家谱,为修谱工作提供了众多线索。我们曾去他家走访多次,就大和支系世代迁徙,老先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他很肯定地告诉我们,安业与白家庄交界之处红坪上的坟地是秦氏居字辈的祖坟。其中秦居科、秦居厚、秦居福、秦居禄、秦居祯、秦居祥、秦居恩等兄弟七人先后移居大和村。遵照老先生的指点,我们前往红坪上实地考证,找到了他们的先祖老坟一处,根据碑文记载,有秦盛等四代先祖名讳,我等又与戏院“议立户首”石碑,逐一核对,查明有大和户首居厚、居福、居禄、居祯名讳,将大和秦氏与安业本宗承续相连。积德之人必有厚报,百年洪福恩泽后世;追根问祖石碑铭记,世系历史流芳千秋。

考证纪实之六:

东峁地契秦家存,源缘始于冯家山

安业秦氏家族有一支迁居冯家山村,是秦效孟之子兄弟二人,后因迫于生计又从冯家山村流落到东峁村居住。但因后世子孙不仅记不清先辈名讳,更不知从何而来,中间一代陡然断线,无从考证。后来在走访调研过程中,经我们再三提醒,想想家中有无其他陈年物件,内中信息或有线索。话音刚落,主人突然想起柜中尚存一份解放后新政权的地契。翻开地契,确认主人,九文、九明跃然其上,先辈大名,红印铁证,追根溯源,九九归宗。正是,一语点破梦中人,断线世代一纸清。

考证纪实之七:

一座老碑明四代,秦家庄上亲人多

玉坪乡秦家庄,原称马家庄。安业秦氏传人秦宏光,因避战乱,拖家带口,异地搬迁,携子秦致忠、秦致元移居马家庄。历经多年操持,家业兴旺、门庭昌盛,地多田广、名声浩荡。穷亦思变、富亦思变,不守常规的宏光老先生,在富甲一方之后,竟然萌发了更改村名的念头。于是乎,在全县到处张贴告示,把原来的马家庄更名为秦家庄,名副其实地做起秦家庄的主人。秦家庄至此威名显扬,地随人旺。宏光后世子孝孙贤世泽长,长子致忠从文致学,次子致元习武卫国。鼎盛之时,村内建有前、中、后三大院落。

家业中兴彼一时,村在人迁两不知。由于地处偏僻,族人渐行渐远,一支移居后长乐村,一支响应政府移民号召,迁居枣林则水库永丰里,尚有不少散落各地。村内仅存数人,看山望水,不愿远离。前些年安业和秦家庄两门一姓之族人秦清顺,自告奋勇带我们去秦家庄找寻族人。经与留守老人交谈,方知上述细末枝梢,源渊往事,并在村头一座大墓旁发现铭文石碑,四世同“堂”镌刻于上,子孙分明长眠其中。经此一行,不仅理清秦家庄一脉,个中故事亦当记述传扬。

考证纪实之八:

陈年老谱裱顶糊窗,残存纸片接续断层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安业村秦氏族人合议修谱续代,分枝理叶,推举秦生禄经领,秦有印、秦有林、秦创业、秦文华等四人执笔整理。我们在2016年从秦文华保留下来的家谱遗物中,通过他的孙男秦乃旺借到了部分珍贵资料。初步把秦自康这一门自上而下的世系厘清理顺,再通过老坟古碑实物佐证补充,自康一支完善贯通,之后又把参考资料交还秦乃旺继续保存。次年春,面对只字片纸苦无头绪时,复向其求证,告知大都丢失,去向不明,痛哉惜哉。众人仍不甘心,往返数趟,再三追问,老天开眼,幸运飞来。一次其哑巴弟媳正好在场,像似“听”懂我们的来意,在旁指指点点,欲言又止。带着疑惑,随她来到旧瓦下房。老屋陈味,昏光暗影,潮气阴沉,一片漆黑。她边指边“说”,顺着指向,我们发现窗户、帽顶(天棚)、囤囤(古时盛物容器)上,密密麻麻的布满黑点,似隐似现,似字非字。拿出手机,照亮表面,定睛细看,竟是人名字讳,谱系排写。是惊喜,更是感激,面对哑巴家人,我们无语了。

之后,连续三日,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屏声敛息,踩高登梯,仰头望顶,将顶棚、窗户、囤囤上的残片谱语,誉译抄写,再现光明。虽耗费时日,苦衷难言,整理拼接,颇费周章。但残谱信息巨大,线索甚多,打通关键节点,理顺上祖宗脉,真正起到了纲举目张之作用。顶棚残谱拾遗补阙,作用有三:一是弥补了白文老谱一处重大谬误,在四世祖自刚、五世祖秦玉之间缺漏一代,增补为五世祖秦翃,辈序更为“四自五翃六玉”;二是理顺了十二世祖秦宏恩上承下接关系,意义深远。三是,四世“自”字辈、五世“九”字辈等,错辈之疑得以解决。糊窗残谱,多为十四世祖秦周之后“自”字辈康、宁、明、智、问等分支关联,世辈从属等线索,古谱明证,疑信两清。糊裱囤囤的谱片,理清了后街里秦智之后十六世祖“佩”字辈的关系,不明之处,又获新证。其后又发现与红坪上,清咸丰年间一古碑记载的秦盛世祖衔接,也与“五甲秦户议立分粮碑记”中的大和一支同出一脉。

安业老谱唯一幸存的草稿残片,在初次借阅后,遗散于床边墙缝之中,祖宗庇护续命于此。其中,老大门、老三门、老四门之世代承接,流转迁徙,分门别类,标注清晰。现在看来,遗失资料除明顺借走几页杳无音讯外,多是裱顶糊窗补囤囤了。然先祖有灵,仅存残谱只言,亦接续了我秦氏几门几代之先辈,快哉乐哉。存世纸片弥足珍贵,收于书藏于阁,之后将存于秦氏祠堂,永做纪念。

考证纪实之九:

远祖尊讳谁人知,八棱石龛记分明

2017年春日暖阳之际,安业秦军为查找秦门世系物证,漫山遍野搜寻石碑老坟,逐一勘验,甄别记录,辛苦多多。一日顺着山路行至本村元宝梁半山腰一老宅处,无意间眼角余光扫到院墙地基中砌着一块平坦规整的石块。走出去的他预感这可能是个老物件,随即转身回来推倒残缺低矮的土墙,并用茅草抹去尘土,细心辨分,只见石块上隐隐刻字。再三观之,似有“秦”字模样,高兴之余,他快步跨入院内,看到石块里面亦有字迹。于是他急忙电话通知德明、继平等人,前来察看。大家像发现千年宝物一样,激动万分,围定石块,逐字研究,一一辨别。仅管字迹模糊,剥落残缺,但仍可推断其为秦氏一门墓志碑文。不几日,经与宅院主人秦秀昌(绰号一百块)协商,同意无偿献出,供家谱委员会继续鉴定。这里搞定,那边又忙。秦军等急忙动手挖墙移石,村上众人帮忙用三轮汽车,将石碑请至村委大院。此物质砂石、形八棱、高三尺、底尺余见方。族人闻讯而来,艳生、月照用清水冲刷,石刻字纹渐渐清晰。但面对繁体古字,残碑断文,大家仍不识几多,不知其意。过两日,请来家谱编写特邀顾问郭时键老师进行技术指导,与族人共商对策。为了看得更清楚,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前前后后尝试了不少办法。最后用菠菜叶涂擦其上,石面颜色变深变绿,字文大都显现原形,部分残剥之处,又用铅笔勾描恢复、渐次还原。为了便于研究,又请专家技术处理,制作了碑文拓片。

过后,秦京锋老师将其誉译增补,文字内容尽收其中。细观石碑形状,对照碑文字意,判定这是安业秦氏三世传人秦褫之寿龛墓志,由其孙志允志恒于大明永乐年敬立。此石龛是否尚有其他配套部件,不得而知,留待后人考证。墓志铭文首现始迁祖秦鼎之父为秦皋,以及秦鼎兄弟六人长幼排序和名讳,为进一步探讨秦氏源流支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从目前收集的材料中,安业秦有印手书家谱底稿指明,秦皋之长男秦丕,三男秦奋迁至晋南临汾一带;内蒙秦海树考证之说,指明秦皋之次男,合是秦元,迁居河套内蒙。四宁五坤,支衍不详。六子秦鼎,后世尊为安业秦氏始迁祖。有心人天眷顾,感谢上天,感谢秦军。

考证纪实之十:

榆林沟里考支系,水米未进一整天

2017年深秋的一天,我和秦继平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一路行车狂奔,未敢久留。沿途逐村排查,寻枝问叶,有“秦”必究,在榆林沟跑了20多个秦氏村庄。下午方行至孙家岭,天黑时才到了康家焉,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十点多了。翻山越岭考支系,走村串户忙调研,整整一天分秒未休、水米未进。正是,调查考证难又艰,采集世系苦中甜,不为名来不图利,千秋永续世代连。

考证纪实之十一:

调查考证路艰难,翻山越岭心志坚

2017年6月,夏日炎炎、高温酷暑,我和秦军、秦荔三人去石白头乡高家岭村调查秦氏世系,驱车行到山下,正遇整修道路,车辆无法通行。出行不畅,心志犹坚。大家毫无怨言,驻车徒步,翻越高山。五里山路直走得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杂草路旁,席地而坐,休息片刻又开始一轮新的调查。列表登记、世代析分、追宗溯源、支清旁明,答疑解惑,觅寻物证。这就是我们的调研流程,也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之后又步行返回到了山下,快马加鞭,一鼓作气又跑了两个村庄,圆满完成当天任务。虽然很劳累,但收获满满。虽然年近八十,但行路爬山,仍不输年轻人。心有爱,力不衰,担大任,责无边。

考证纪实之十二:

风雪漫飞意志坚,霜天冻雨见真心

2015年10月,寒冬已至,天气渐冷。我们调查组秦德明、秦军、秦显耀、苗云珍等一行四人,驱车来到董家焉山下。因下雪路滑,山陡道窄,只能停车作罢,分头而行。秦军、秦显耀相互搀扶、柱仗登山,徒步来到董家焉村。族人秦增平召集秦氏宗亲会聚一堂,刨根究底,细梳慢理,秦门子孙,尽收于册。另一路,秦德明和苗云珍乘车转道来到石白头乡秦家山村,经过多人了解再三核证,这里原有秦氏都已迁走,秦家山已无秦门,无法继续调查。兴然而至,遗憾归程,宗亲何往,后人考证。调头返回董家焉山下,两路人马结伴又启程。马不停蹄直奔泥沟村后,逐门挨户寻问,幸运地找到一位秦氏老者。盘席而坐,拉亲叙祖,融融然已是一家人。在老者的协助下,泥沟秦门世系了然于胸、跃然纸上。双手合十,诚表谢意。归途路上气温升高,小雪陡变冻雨,道路泥泞,湿滑难行。走走停停,走走坐坐,一路小心翼翼,不敢高声,于傍晚方回到家中。修谱乃族之大事也,收录编撰者,必须经风见雨,心诚志坚,笃实力行,公正无私。遭此磨难,许是上天苦我心志,劳我筋骨。想到此,一身疲惫,随风而去,瞬间顿悟释然了。

考证纪实之十三:

高人在世谁人识,知生知死世代清

安业寨则上秦氏第20代传人秦玉廷,曾经当过地师,他通晓易学,善辨阴阳,一生行走江湖,知南识北。多年来从事这一特殊行当,方圆几十里,山头坟地,生死别离,了如指掌。他对很多族亲地上三代清,地下五代明,一通八世,宗代清晰辈份了然。有此高人在世,何愁断代迷宗。我们清楚记得,一年之内登门造访八次,带着问题,一一请教。有的疑问,开口就解,有的困惑,指明方向,有的难题,告知办法。特别是他无私提供寨则上枣树坡一支的世系资料,告知大队院后墙窗口下埋有一石碑,上面刻有这一支三大门的名讳辈序、家世生平。我和秦军借来铁锹,刨开土石,只见石碑尚算完整,字文较为清晰,抄录在案,理顺三门,碑册印证,传承分明。枣树坡世系,自此上下贯通,长幼分清,拱手相谢,执笔感恩。2018年再去这里准备拍照拓片时,因上次挖出裸露在外,未作妥善保护,致使风蚀日晒,表皮严重剥离脱落,无功而返。

考证纪实之十四:

修谱路上多好人,鼎力相助续新篇

安业秦氏圪崂里第18代传人秦有印,一生聪明好学、出人头地、知机识变、博古传今。因他执笔编修过秦氏安业老谱,常给后人讲述各支各族源深流长、迁徙流转。他生前曾把安业圪崂里秦令辉支系全部资料提供给我,为今日家谱续修,再立新功。

安业秦氏后街里21代传人秦富远、第22代传人秦有顺、秦在生等人,在2004年就把安业后街里秦自明、秦自问两门支系理清理顺,并排印出秦氏家谱。成册资料,倾心相助,涓涓小溪,汇成大河。

安业村第22代传人秦成道,独自一人调查整理了安业石窑院的世系传承。在此基础上,顺着脉路,我又增补了临县城内秦氏、东关秦氏的接续工作。石窑院世系至此全部理顺到位,校对无误,收谱入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携手修谱,接力成行。

周家墕秦有顺、梁家湾秦润成二位宗亲,非常关心修谱工作,多次鼓励我们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有决心、有信心去开展修谱工作,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像他们这样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支持和期盼,是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也为秦氏家谱编修工作做出贡献,献出力量。

在这里谢谢秦氏众多宗亲的关心支持,是你们用实际行动,帮助我们完成修谱任务,万众一心为秦门光大添光增彩,万人修谱为秦氏昌盛鼎力相助。千言万语说不完心中话,万言千语谢不尽宗亲语。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考证纪实之十五:

往返走村十数次,披阅增删七八回

临县后大禹秦氏是安业秦氏世系的重要分支,具有迁徙久远、传衍繁盛、流向明确、聚集集中的特点,是本次秦氏家谱重修续写的主要支系之一。

2016年秋高气爽的一天,家谱调研考察小组成员秦德明、秦军、秦国平三人,第一次去后大禹村实地调查考证。行至村头,问及路人,顺着指向,径直来到支书兼主任秦平顺家。面对宗亲,表明来意,笑口相迎,积极配合。于是,电话通知秦氏各门各户,紧急集合商议修谱要事。见到族人,彼此寒暄,略作问候,开宗明义。众人听罢,齐声叫好,光耀秦门、教化子孙之幸事,何乐而不为。趁着大家热情高涨,德明、秦军二人就家谱编撰目的、内容、体例等一一介绍,并着手按家族派字、辈分大小、先祖今人、男丁入谱的要求,进行摸排登记。整整一天,忙碌到晚,天色漆黑,方返安业。次日,将带回的数十页摸底资料,开始分类梳理,逐页过目,理清支派脉络后,按谱例世系重新誉写排序,初出清样。之后十余天,闭门谢客,专心理谱,疑点差错,逐处列清。带着疑问拿着初稿,第二次来到后大禹村,宗亲平顺、爱元二人不辞劳苦,带领我们挨家逐院入户核对,查缺补漏、答疑解惑,收获多多。回家提笔,增补修正,左核右对,再出清样。不几日,再次返村,家家订正,人人过目。三进三出,三校三核,后大禹村家谱框架初具雏形。

2017年,清明节前,春日暖阳万物生,撰稿续谱好时光。沿着柏油马路,一路骑行专程拜访。银生、爱元热情接待,得知来访目的后,随即将我们带往乃勤家中,夫妇二人慈颜相迎,大度宽怀,毫不犹豫地从箱柜中请出保留上百年的祖传布谱,布谱是其祖父秦梦昌老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经手制作的。我们怀着感恩和虔诚之心,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打开包袱,展开观阅。后大禹布谱实为牌位式的神帐,挂于正堂作祭祀之用。其将过世族人名讳,以牌位方式画于布帐之上,始祖居中,上尊下卑,左昭右穆,在世后辈,空位待补。布谱虽然字迹模糊、陈旧褪色,但清楚排列着十二辈先祖,加(嘉)裕始祖,位列在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布谱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将新录家谱框架世系上溯至安业秦氏第八代,与安业本宗连通;二是增补纠正了部分先祖名讳、左右长序;三是确认后大禹始迁祖为嘉裕老祖,结合安业老谱确认为“文章魁”三兄弟之秦文后人。清明节后,我们一行三人携秦氏老谱(白文版)再进后大禹。两谱百年得一见,接续分明世代清,始迁老祖鼎为上,八代世孙嘉裕从。至此,秦氏后大禹嘉裕一支,家谱世系,五次增删,几多披阅,虽有缺憾,但基本成形。

2017年夏,烈日中天,骄阳似火,为了挖掘更多的史料资源,丰富完善家谱文化传承,多渠道印证血脉亲情,为后人提供详实的考证线索,在获悉后大禹村仍有遗世的两尊御赐圣旨石碑的消息后,家谱调研小组满怀激情,再次踏进充满浓浓家族亲情的后大禹,拂尘功德碑,拜谒圣旨文。圣旨碑有二,虽受文革冲击,未敬立于祠,但碑体保存尚好。其中,青石碑为御赐秦立德世祖,字面背光横于井上;汉白玉碑为御赐秦元岗世祖,碑文向阳立于路旁。为了更好地、完整地保存史实资料,经与平顺等宗亲商议,对碑文录像誉抄,译文勘正。次日上午,德明、军军、智明相约郭时健老师,在平顺等族人宗亲的帮助下,先将青石碑翻转立正,重见光明。军军主动请缨,除垢洗尘,将两尊碑文逐一誉录,千余古文,边描边抄,盛夏酷暑,一日方毕。个中滋味,先祖有知。2018年春风拂柳之际,德明、军军、继平等,为了将各家存世碑文原样保存,遂请专业人士对安业、下西坡、后大禹古碑拓片处理,清晰复制。又一轮三进三出,再一次考证发掘。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转眼两年已逝,来到2018年深秋。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家族分支别派接续不清,如秦永福、秦永禄支系,断代失考,上溯无源。这一疑问,许久未解,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遂与继平相约,开车再出发,走村入户,遍访线索。转了一圈,苦寻无果,无奈之下,又找乃勤商议。他认真分析后,很肯定地说,这一支系的溯源可进城找秀平帮忙,因与他祖上同出一宗。加之,其人慈心善举,乐于助人,有他出马,必有成果。听此一言,又燃希望,调头折返,直奔县城。刚刚行至安业,手机突响,后大禹秦富平电告一则喜讯,其家中老屋寻得几张纸片貌似老谱,或对谱系续修有所帮助,并愿专程送来共同甄别。正午时分,富平一行四人乘车来到安业。面对古谱,肃然起敬,犹如先祖驾云而至,为子孙指点迷津。老谱仅存三张,虽已残缺泛黄,断纸余墨,粗略翻阅,便知信息量巨大,谜题有解,溯源在望。后大禹幸存残谱,每次拜读,均有收获,我等一众小辈研究分析数月后,终于理出眉目,完整解读。其一,将永福永禄之上先祖上溯接续完整(十八世尚光→十七世景蛟→十六世鸣清→十五世怀德→十四世作栋),世代分明;其二,通过十六世祖景蛟景龙字辈,横向与孟家墕秦氏贯通;其三,十四世祖作善之后桂清,后人对其辈分一直存疑,似子非子,似孙非孙,老谱明确载之以孙代子,实为嗣孙,并与十六世祖鸣清同为一辈;其四,进一步印证了圣旨碑文中大辂辍辂一支,碑谱相证,世系无缺。

紧随时代新步伐,男女都是传后人。2019年5月12日召开的家谱编印工作扩大会议决定,扩大家谱收录范围,近三四代在世族人儿女妻媳、男女同录。由于新一轮的走村串户、入室登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地宗亲电话频频,预约爆满,外调小组在第十次走访后大禹村后,深感力不从心、应接不暇。按照家谱扩编要求,在摸排少数家族后,经过几次排版校正,终于确定新版世系谱样。告知族人,广发村寨。喘息之余,忽然想起乃勤宗亲曾向我们推荐过族人秦秀平,越战老兵,军人本色,处事干练,热心无私,如此人物正是接手助力家谱整理工作的最佳人选。有秀平的倾力相助,续谱扩编队伍越发壮大,,先后又有秦来义、秦海珍、秦建生等宗亲加盟,形成了由秀平组织、来义总领、海珍建生等协助的家谱扩编核心小组,按照一门一人、职责明确的分工原则,担当重任,接力前行。第十一次后大禹之行,成功组建了一个修谱骨干小组,之后的工作顺风顺水进展迅速。修谱多年,奔波村落,真正体会到“敦亲睦族,凝聚血亲”的深刻含意:平凡小事,繁琐细碎,全藉有一群热心无私、不计得失、不争名利的宗亲帮助,一村一户去落实,一字一句去斟酌,所谓难者不易,易者不难。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正是如此也。

开枝散叶子孙盛,远支小宗终是秦。白文庙坪村一门秦氏,是由后大禹村秦玉升始迁而来,定居繁衍,虽人数不多,鲜有人知,但在第十二次进村补遗时,宗亲秦清平的父亲忽然想到,有同辈发小秦玉升早年随母外迁,移居庙坪,现状不详。根据这一线索,外调组北上庙坪核实订正,一村三代数人,收枝拢叶归宗。万千先祖终入土,些许小事尽人心。为了搜集整理一代才子、传奇秀才秦效游的典故资料,第十三次回到后大禹征集线索,听闻传说。知悉其墓碑尚存于世,遗弃待考,我们带着期望和敬畏,折返前大禹村,几经打听,终于在后沟里一小井旁找到秀才墓石。由于经年累月尘满墓衣,风吹日晒分化蚀变,除部分先人名讳可见之外,别无他获。心虽至无大成,尽吾心亦无悔。

时光来到2021年3月初,家谱世系图文整理工作基本就绪,秀平建生文生等人,服从领导委员会的安排,前往郑州跟机校对,签字定稿。签字就意味着责任,上不负先祖,下不愧子孙,下笔容易,责任难当。两宗事,忧心头:一是,秦继昌一支世系上溯不清,疑点颇多,矛盾重重;二是后大禹仕廉一支,接续无考,不能信服。两大问题,纠缠数日,举棋不定,悬而未决。最终,众人商定,责任为大,不清不印,重返老家,实地考证。4月初,第十五次重返后大禹,经继昌后人同意后,我们一行四人,上山祭坟,读碑念文,终于云开日朗,解开谜团。原来秦继昌之父为秦玉德,之前来人祭碑时,误将“玉”字看成“立”字,读为秦立德。一字之错,导致兄弟交叉,世系失序。进一步勘验石碑,发现一行小字写明,其有兄弟五人。这一提示,又为我们理顺“德”字辈派系提供了新的线索。之后,多人齐心协力,乘势而为,不几日便将同门兄弟五人归宗认祖,一一辨明,即为秦立德、秦怀德、秦玉德、秦有德、秦积德是也。第二个问题较为棘手,仕廉一支族人内部意见和认识不一。有人认同该支秦氏由安业秦氏支衍而来,为安业“文章魁”三兄弟之“魁”的传后人,祖上有人每年寒食节亦去安业参加“祭先祖”活动,两秦为一秦,合该认祖。也有人认为,仕廉一支秦氏为“甘泉十甲”之秦,无明确可靠依据佐证,安业秦与甘泉秦同出一门,不能乱认祖宗。还有人说,该支秦氏由外域迁入,与安业秦氏毫无关联。经过多次交流沟通,终无定论。于是另谋他策,将仕廉一支按新世系单列,与安业秦氏不续接,存疑之处,未解之结,留待后人考证。但这一中庸之策,亦被驳回,无法合一。后经领导委员会研究,遵循修谱凡例“血缘认同,家族认同,观念认同,大众认同”的原则,不强求不迁就,不认也可。

至此,疑问基本厘清,修谱即将告成。抚卷之际,不禁感慨万千。事唯亲历,方知其中曲折艰辛,实属不易。幸得宗亲鼎力相帮,无私协助,方终有所成,在此深表谢意。鉴于时短墨稀,难免纰漏,存疑之处,盼族人加以圈点,以利后嗣子孙补遗圆满。

德明秦军 继平

整理

秀平 海珍 建生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