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古致丹山张氏族谱编纂路程



福建漳浦古致丹山张氏族谱编纂路程

自天壤洪濛以来,天下汉人乃一脉一祖耳,迨世远族蕃,于是天子赐姓命氏,区别族类,使各本乎其祖也,夫人之各有祖宗也,猶豫章梗楠之木有根焉,江淮河汉之水有源焉,根深则枝叶茂,源远则流派长,我们大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张氏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发祥于中原大地,古老的清河是我们的祖源,得姓祖挥公是我们张姓共同祖先,张氏经过四仟多年繁衍发展,而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姓巨族(全国人口8760多万,全世界一亿二仟多万人)。

挥公是我们张氏得姓祖,黄帝第五子(三妃彤鱼氏所生),原姓姬,造弓矢官,赐姓张,后以官为姓,封国地于清河郡,时公元前2670年左右。(陵于河南濮阳)0一二年冬,我们古致丹山大祖永思堂重建落成后,理事会着手转到修谱工作这一个重大工程,因为时代久远,居于大山之上的地理条件,交通不便,通信落后,材料欠缺,自从立足至今几百年来,家族的根在何处、祖在何方无人知晓,我们成立了族谱编修组,各分支组织人员摸底,编委会重点工作先放在访根找祖工作,通过了大量工作,收集到有关于证明祖源的材料有:

(一)、张若仲祖于1688年(戊辰年)写于金门青屿张氏重恩堂修谱序言中有这一段话:余固未详其所自出,近其玄孙士弘、汝璋等,以余忝同谱,余一言,方悉其颠未,而耸然叹异之。(注:士弘、汝璋二人是青屿张氏裔孙)。

(二)、民国二十一年国军师长张祯个人秘长张隆古修中营张氏太尉堂时写的金门青屿均正公三子张朝敬三男季能治开基苦竹分居古致丹山。

(三)、漳浦政协编写的一书中张草牧也写明上祖是张朝敬三子。能治开基苦竹分居古致丹山。

(四)、台湾高雄市张鄰锦宗长寄来的材料也证明丹山张氏是金门均正公后裔。

(五)、丹山裔孙张江汉写的古致丹山一书中也明确朝敬三子能治开基苦竹分居古致。

(六)、竹屿张永宗宗亲写的丹山张氏渊源考一书同样考证丹山张氏确系金门青屿均正公后裔。

(七)、根据本地老人口传说我们祖上是从金门青屿来的。

(八)、认祖归宗是一件天大之事,不能草率于事,于二O一六年底编修人员到丹山张氏家庙里,祖上排位前凭杯问定,确认本宗为金门青屿张氏后裔。二O一七年二月十五日我们丹山张氏宗亲组织了壹佰叁拾贰人,一八年同日又组织了肆拾陆人谒祖团队到金门青屿拜祖,得到了当地宗亲及政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两次都受到金门县陈福海县长的欢迎和接见。从此我们丹山家族才有根有源。二O一八年及二O一九年泉州、晋江成立张延鲁公研究会发来邀请函,我们都有贰拾多人前往参加,下面就从入闽始祖开谈。

入闽始祖张延鲁公于公元886年在武菓(今泉州)率耆老迎王朝城除掉贪官、安抚百姓,传至镜斋公生九子,衍派儒林九大房,一族开枝散叶遍布闽、粤、台。张林村儒林大祖开基十一代,至均正公时值宋末蒙古大军入侵中原,祖为避难,东迁沧浯(金门青屿)开基青屿社(时公元1280年)。均正公生五子,长朝修、次朝永、三朝敬、四朝奎、五朝辅,其中朝敬、朝辅二位兄弟移居漳浦,朝辅有一房开基炉飞祖,朝敬生三子,长能淑、次能厚、三能治,能治分衍苦竹,迁居古致丹山开基。一九七六年苦竹修建水库时,发现有六陵张氏家族坟墓,是丹山张氏长次房孙立碑,这证明是举人房及进士房两房裔孙,当时可以证明三房若淑房裔孙已不在丹山了。发现后以张坤印、张国安、张中南三人牵头将这六陵张氏祖坟迁回本山归土,原来口传吾丹山始祖是从苦竹移居古致只是传说,并没有文字记载,这次迁祖坟就可以印证事实。苦竹传至第四世惠直公移居古致丹山定居开祖,又传至七世观养公本族原有二房,长房观养公,次房观顯公(观顯公后裔原迁居佛县,后迁往岩下),又立族姪祥泰为三房(祥泰房裔孙迁居到潮汕一带定居)。

长男观养公生三男:长男祥佑,次男祥助(孙行凶,出外潮州谋生),三男祥燦(燦之裔孙后来往何方失传)。

长男祥佑生二男,长男元举(元举裔孙移居县城、枫林、马坑、白石头、旧镇、杜浔、潮州等)。

次男元永公生三男:长男文伯,字侃庵,次男文高(文高裔孙移居东南亚各国、台湾、潮州、莊林等),三男文泽(裔孙移居东南亚各国,特别是印尼、泰国、台湾、潮州、海澄、南安、竹屿等)。

长男文伯,字侃庵,生一男,名君耀,字应奎,号靖庵鼎山,文伯公已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又是精通天文地理(卢氏家族在城关后沟巷的卢氏祠堂燕治堂地址就是我祖侃庵公所择),据卢维祯墓志铭记载:至明有侃庵公者,相地学宫旁徙居焉,从这可以证明吾祖已和卢维祯上辈就有较好往来。

君耀,字应奎,号靖庵、鼎山,万历十五年(1586年)应贡,岁进士。生四男:长男乾统(乾统后裔迁移何处不明),次男乾用,字封公,勑封文林郎监察御史,妻程氏诰封宜人,勅封孺人,三男世维,四男世纪和祖母回麦园埔溺水亡,早故。君耀公应贡后先到古田县当司训,后升同安县教谕,岁进士。在职七年所领俸禄(工资)回乡立祠堂、修祖坟、建学堂(耒绂山房书舍),据传这个校名是卢维祯命名题字(文革时被毁),并题一对联挂于永思堂内(也是文革被毁),卢维祯及子两代人同于我张氏对亲,这说明张、卢当时应该是有几代的朋友,君耀祖为了丹山张氏家族振兴,花尽心思和金钱,到了自己千古时只修一个土坟,就是有了这样先祖才有其孙得到廉的封偿,也就从这时起丹山张氏家族走上鼎盛时期,学子到耒绂山房书舍求学,名人学者到丹山商讨文学之道,丹山张氏的名气到了清朝中,后期一直不衰。

次男乾用与子贵为荣,生四男,长男国瑚(早故),次男国珽、后若化,三男国瑝,后为若仲,四男国瑾,后若淑。若化与次为长,若化比若仲年长十三岁,若化十九岁进县庠生,三十七岁中举人。若仲十五岁进县庠生,二十四岁与兄若化同科中举人,二十八岁成进士(该科进士二百九十六名,一甲三名,二甲五十七名,三甲二百三十六名),张若仲排殿试二甲三十名,投呈吏部堂,崇祯帝御封左丞相参议、階奉政大夫,在京为官三年多,他严明律己,清正廉洁,帝宠之,僚敬之。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母亲病重,请求归休,回丹山探母,尚未到家母已故,回到家中大哭几天茶饭不进,几天后与兄若化、弟若淑及其家人营葬母亲后就在母亲墓边搭造草房,在此吃住三年守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后清兵入关,明王朝灭亡。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建都南京,明唐王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若仲三年守孝已满,在黄道周的感召下,兄弟二人踏上反清复明之道,来到福州受封,若化赐封江西道监察御史,階文林郎,若仲受封益府左长史(时益王朱慈炱就藩于江西建昌府)。兄弟同到江西为官,若仲进王府后发现益王横行霸道,若仲力劝之为人,兄弟二人在江西期间大量引进油茶回乡种植,由于南明气数已尽,南明朝亡,若仲兄弟回到丹山隐居,有时兄弟一起蓑衣竹笠来往于丹山与厦门岛之间参加海外几社活动(该社是一个反清抗清诗文集社团体),当时官方几次请他俩出山为官都被拒之,决不仕清,并焚笔弃砚挥笔写一书一卧沧江于大石之上,从此官府再也不敢求两兄弟了。在此期间因海盗猖獗、倭寇入侵、红白民斗、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民众饿死者不计其数。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听信奸言,黄梧献策迁界(迁海令)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民众内迁十五至三十里为无人区,作为当时号称圣土丹山是一个避难最佳之所在。据记载:古致丹山是盗不入乡、蝗不犯境”“大旱半收、大乱半忧之地,大量难民都往丹山大迁移,导致古致丹山小山庄避难者人山人海,古致、闪门二社的主粮全部吃完,根据漳浦县志记载:所居虽辛苦,垫隘不可堪,乡人依以避难、终其身,又曰:食贫茹苦,尝捣柏叶以代园蔬,诸孙尝之螫口喀喀不得下咽,独茹而甘焉。若化、若仲兄弟及族人们的高尚品德,受到全体难民及官府崇高评价,若仲为官清正严明及爱民之事盛传于漳浦及闽南地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县令陈汝咸上任当年就到古致丹山祭拜张若化、若仲(若仲已于前年1695年归仙),并将二人神主请入漳浦县乡贤祠供全县民众春、秋祭拜,立张若仲为漳浦忠、孝、廉、节廉的楷模,还题匾于祖祠里(同祀乡贤),在当时的几十年中有卢吏部卢维祯题联,有黄道周题堂号(永思堂),有蔡世远、蔡新题联,前后有四位县尊题匾及名人绅士写书题联非常之多,古致丹山的鼎盛时期从明朝中后期沿革至清朝中叶,后因祖上及族人不仕清,从本地而言,造成对文化教育不重视,才影响后代裔孙近贰佰年没出仕(1799-1990年)。

古致丹山家庙永思堂始建于明朝中后期,今已有肆佰多年历史,一九五一年以前,族人新婚及出男孙要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到家庙做丁槕,(根据个人经济能力、猪肉4-10斤,鸡一只,酒、青蒜若干)。

拜祖后将这些拜品煮好供来者就餐,1951年后由于政策、经济及各种因素,从此停止大祖各项祭拜活动。祖庙里的神牌被烧,又失去管理,虽然一九四八年张牛宗长有牵头维修(当时属小修翻盖,费用溪东、竹屿各一半)又无人员负责管理,家庙内的匾联文物(木料)被个人拿去加工为家庭用具,有的被个人拿去变卖,年久失修,面临倒塌。

改革开放后、一九八六年村委会实行二手抓,一手抓教育,建设校舍,教师学生执行奖学金制度。至一九九O年终于第一位真正大学生出头,到现在人才辈出,经济方面,号召全体村民开山种果、向山要钱,全村有各种水果,近伍仟亩,在整个赤土乡经济是算比较好一个村,大家生活好过,经济有了,族内的贤能志士想到祠堂重建之事。

O一二年农历三月发出倡议,集资筹备,六月二十兴工,十一月二十八日庆典只用了五个多月竣工落成,重建工程共集资、捐资壹佰壹拾多万元、(其中本地人口款参拾多万元,每人口贰佰元,外地每户贰佰元,六鳌叁万多元,后戴肆万多元,竹屿壹拾贰万多元,旧镇叁万多元,后寮肆万多元,单位及外姓伍万多元,裔孙女壹拾多万元,本地捐款超过叁拾多万元)。我们原则是参加重建的班子里的理事必须捐款壹仟以名上,副会长伍仟以上,动员会上裔孙张煌辉踊跃捐上壹万元,老人张源水捐上叁仟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捐资额日日递增,直全工程自始至终零什费开支,主厝花七十多万元,其他设施及前山土石方支出三十多万元,家庙建成后丹山张氏裔孙财、丁、贵并进,在香火非常兴旺,天天都有香客参香朝拜,也非常灵验。

O一七年村委会向上级争取了一些资金,投资环境布置,乡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参观、电视台拍摄录像、游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无不成为旅游、学古、廉政教育为一体的观光胜地。

每年的八月初九是古致丹山祭祖日,是春秋二祭的秋祭,每年一次,各分支都派员及理事参加祭祖活动,本地当年结婚、生育子女都要到家庙交贰佰元做为做丁桌拜祖费用。每年祭祖都有肆至伍佰人以上,有祖宗之灵,融内外团结,万派朝宗,代代兴旺发达。

族谱编纂委员会

O一九年八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