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故事:我的爷爷是永业



秦家故事我的爷爷是永业

1968年正月,爷爷病倒了。那年我6岁。记得我们要去外婆家,和爷爷去道别,爷爷叫着我的乳名说:“能则,上炕来,陪爷爷睡一会儿。”我爬上炕,钻进爷爷的被窝,爷爷紧紧地搂着我,依依不舍。我看见爷爷面容清癯,然,目光依然炯炯,精神依然矍铄,笑容依然慈祥。我在外婆家没住几天,就被家人接了回来,告知爷爷过世了。一别数日,竟成永诀。怎能不让人悲痛,刻骨铭心呢?

爷爷名(讳)永业,生于晚清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卒于公元1968年,寿享八十有二。一生娶三妻,生五男二女。祖上曾家道显赫,富甲一方。从道光年开始,一落千丈,家道中落。

爷爷生在仅存有一丝贵族遗风的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六人,爷爷居长,还有一个妹妹,为九口人的大家庭。身为长子,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小时候,担水、送粪、搂柴,样样不能少做。稍大点便上地干活,春播秋收、喂牛犁地,样样行家里手,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冬闲时月,爷爷便给财主家打工,生意上捞金。爷爷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很快就显露出过人的才能,得到财主家的赏识和信任。不到30岁,就被同族财主秦玉泉家聘为掌柜的,打理县城字号叫“永兴昌”的生意,从事粮油收购、加工、销售,兼营饭馆、熬粞等业务。爷爷入身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那时起,家道日兴,置产买地、重修庭院。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国民党借着“剿匪”之名,把共产党的队伍逼到陕北贫瘠一隅,阎锡山的旧军三十三军郭宗汾部和赵承绶的骑一军常驻临县一带,以防红军东进。1937年冬,阎军成立军粮代购所,将“永兴昌”用大笔资金囤积的粮食,以所谓的官价收走。“永兴昌”损失惨重,一夜之间犹如大厦轰然倒塌。眼见烽烟又起,社会动荡不宁,已无心再经营下去的爷爷,从此回归乡里,务农为生。

爷爷的后娘仅长爷爷三岁,但爷爷仍能恪守家训,尊老敬上,善待娘亲。爷爷在城里当掌柜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每次回家总是先进后娘的屋,嘘寒问暖,将城里带回来的好吃的孝敬奉上,然后才进自己家门,礼孝家风可见一斑。弟妹六人相继成家立业,都离不开爷爷的操劳和张罗。后因添人进口,家庭日渐庞大,居住狭窄凸显。爷爷1937年在下西坡村置了一处四孔窑洞的厦院,携家定居下来,从此离开了祖居之地寨则上。那年,爷爷已50岁了。

1940年日本鬼子侵占临县,实行“三光政策”,所到之处,烧砸、抢掠,无恶不作。八路军抗日政府号召人民:出人出力出军粮,献金献银献衣裳。爷爷毅然将最精干的二儿子送到县武工队参军,勉励他报效国家,杀敌立功。并把仅有的新布衫脱下来,送给了八路军侦察员。他要求家人艰苦度日,积极配合缴纳公粮军需。其时,大伯已婚另过,父亲和两个姑姑尚小,爷爷仍得起早贪黑,拼命劳作。兵荒马乱,鬼子时不时扫荡,整日提心吊胆,不知灾难何时降临。期间,生活无以为继,不得已将茂明、乃福两位小叔含泪送人,骨肉分离,痛彻余生。

日本鬼子被打出临县后,爷爷以为苦尽甘至。谁料,1945年,42岁的奶奶因产后腹痛身亡。爷爷在1944年,以低价收存的一盔则洋烟,寄藏在花台里,待挖取时也早已不翼而飞。人死财散,这突如其来的灾祸,犹如厚厚的霜雪降到爷爷的头上。整个家庭遭受到极大打击,元气大伤。

1946年,在我二伯的操持下,爷爷再一次续弦。当二伯用高头大马接回我的第三位奶奶时,爷爷领着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女儿们早已在大门两侧列队迎候。儿女们挨个叫妈,向妈问好。新奶奶的到来,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希望,注入了生机。一家人在爷爷的带领下,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男耕女织,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建国初期,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破坏,诸多政策尚不完善,有待探索改进,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爷爷和所有的农民一样,面对一刀切的境遇,过着同样贫困的生活。不一样的是,有人携家带口外流逃荒,而爷爷则选择坚守。爷爷不仅刚毅不屈,而且性格幽默、睿智沉稳。面对下乡干部,敢于用诙谐风趣的语言,为百姓反映疾苦。至今,村上老人们仍流传着爷爷直言相陈、为民诉情的故事。将至残年,爷爷仍豁达开朗,万事不愁、万事不求。他老人家坚信社会主义,相信共产党人一定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带领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告慰爷爷在天之灵了,您的愿望实现了,家国兴旺、民富邦宁。幸福来得虽晚,但子孙后代替您享受了。

爷爷老来,闲暇雕刻了一个石头蒜钵子。它高20公分,外形呈圆柱,钵体坐在莲花座上,腰里像一条银绳系着,构思巧妙,雕工精细,是一件非常好的艺术品。二十年前古董商见到,300元钱想收购,我说,出30万元也不卖,这是我爷爷亲手雕刻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睹物思人,爷爷纵然才华卓越,但生不逢时,注定命运坎坷,虽经几多力搏挣扎,终添几分深沉的无奈。后世莫忘这段苦难的历史,更该承继爷爷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天让/文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