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州、仙桃、应城吕氏宗支世系归属的思辨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随州吕氏谱序载:始祖信公原籍江西,明太祖洪武二年奉旨镇守随州而居焉。可知信公迁随时间应为公元一三七年前后。以信公为一世祖传十世。我是信公第十八世孙,按推算,我是太公一百零二世孙,逆推至信公为太公八十五世,刚好与谱载世系吻合。谱载世系记应山公为一世祖,信公则是应山公六世孙,按信公世次逆推应山公为太公八十世,其生年应是元初公元一二三六年前后,属元乃马真后称制。然而仙桃谱却记载:“应山公由原籍河南卫辉府汲县,以指挥使佐潞王镇守沔北风波湖,后潞王以沔邑十一郡田赐之,而卜居凤凰嘴草鞋店”云云。这一记载把应山公的世次推到其六世孙信公之后了,显然是错误的。而且上述记载与史实完全不符。查明史可以得知:潞王名朱翊缪(一五六八-一六一四),明穆宗四子,与万历帝朱翊钧同母,系万历帝之弟。朱翊缪于两岁时被封为潞王,封地在河南卫辉府,在位三十五年,其中有二十六年在其封地河南卫辉府,并没有到过湖北的沔邑。因此,谱载应山公以指挥使佐潞王镇守沔北风波湖的事,根本就不存在。而所谓“后潞王以沔邑十一郡田赐之”的记载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大家都知道,“郡”是秦始皇郡县制的行政区划名称,它比县大。“沔邑”就是县,不会比一个郡大,何况“十一郡”,又哪能在沔邑之下呢?可能是笔误,错把“都”写成“郡”,称“以沔邑十一都田赐之”。查元史得知,元朝统治者为防止汉人造反,曾将乡村区域分成“都”实行军事管制,称多少多少都。如果谱载是错把“都”写成“郡”的话,那正好说明应山公是元代人,不是明代人。这就与谱载世系应山公为太公八十世所处的年代基本相符了。
再看应城的谱载情况,应城共修谱九届,首届修谱是明朝景泰四年,即公元一四五三年,其族谱题辞载:“予曾祖,觉胜公,妣徐氏,先居德安府安陆县春和乡。”“谨以公为始祖”。该辞是觉胜公之曾孙凤翔知府吕志所题,该记载应是基本可靠的,所以被历届修谱所沿用,都是以觉胜公为始祖。到二OOO年第九届修谱时,却改变了过去的记载情况。该谱序载:“鄂蒲南始祖觉胜公,生于元季,原籍洛阳,祖籍夏邑,因宋代金术之乱,迁居婺源,后宦襄阳,再迁安陆,终移蒲南奠居。”并以梦奇公为一世祖,将原一世祖更为二十一世祖。如此修改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在世系中,却仍然以兴邦公为一世祖。根据该谱世系中相关人物生年推算,兴邦公为太公八十四世与随州世系完全相同,应与随州联宗共祖。但应城宗贤却将兴邦公与河南夏邑世系连接起来,那兴邦公就是太公八十七世。由此看来,觉胜公只能是太公八十三世或八十四世,属元末人物。觉胜公生于元季,不可能是因宋金术之乱迁居婺源,后宦襄阳,再迁安陆,终移蒲南奠居。由此可见,如果该宗支归属于河南夏邑世系,就会改变原谱祖宗的世次,使后面的二十一世变成太公的一百零八世而改变了人物所处的年代。
一九九七年清明节,台湾宗亲吕宽恒先生回随州祭祖,对兴邦公之祖源归属作了详细调查。得出结论:兴邦公是从江西麻洲墟迁来应城,后裔信公迁随州为随东宗支,兴邦公长子文公后裔迁随南落藉,为随南宗支。宽恒先生回台后,修成《鄂随南吕氏宗谱》,一九九九年,他来到随州,将所修之谱,免费赠给随南宗亲一户一本。据此,随东和随南都是兴邦公之后是同宗同祖,且从应山公至兴邦公都是江西迁鄂,不是河南迁鄂。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据此,认同仙桃,随州和应城是联宗共祖,同属于一个宗支。我们应该认真研讨,做到慎辨真伪,理清世系,正确认祖归宗,为实现通谱的“四大统一”而努力。
信公十八世孙 华旭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