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影印厂家 | 中庸之道,在于修身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指出:“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是说,治国君子不可不讲修身;想修身,不可不侍奉双亲;要侍奉双亲,不可不懂尊贤爱人;要懂尊贤爱人,不可不懂天理。《中庸》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天人观,不仅是儒家对人性来源的解释,而且还是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庸》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将“中庸”提升到了“大本达道”的地位。“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不仅是一种处事方法,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即中庸之道。

把握中庸之道,就可以做到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在人的一生中,若是做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很容易的;但若是事事皆做到符合中庸之道,又是极为困难的。

古籍影印厂家-宣纸印刷厂

中庸之道之所以难,是因为聪明的人与贤能的人往往超过它,而愚笨的人与不贤能的人往往达不到。“过犹不及”,不管是超过,还是达不到,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中庸》在孔子思想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圣人的理解。《中庸》认为,圣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具有天地之德。《中庸》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真正把握和体现中庸之道的圣人、君子,既是高明的,又是平常的,能够做到即凡而圣,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中庸之道在圣人、君子身上的体现。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因其为“载道之器”。儒家经典所记载的乃是儒家的“常道”,《中庸》虽然一开始只是一部子书,但当它进入经典的那一刹那,便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它不再仅仅属于其产生的那个时代,也不再仅仅属于其产生的那个地域,而是亘古以存、四海皆学。--古籍影印厂家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