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品:洛阳市宜阳县《李氏家乘》



李氏家乘函套

宜义李氏家乘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226页

排版印务: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

电话:18595903344/18039297636

网址:www.jiapu315.com

李氏家乘封面

序言

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则民谣在我李氏家族也是世代相传。据传,我李氏支系原于山西省,在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徒步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迁徙至河南省,落脚何处俟考。笔者为此研究《明史》和《清史》,据《明太祖实录》,明朝建立后,地方官吏纷纷上报各地荒凉情形,受其天灾人祸影响,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祭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河南和河北两省人口总数不低山西一省人口数。太祖朱元璋深知尽快恢复生产对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作用,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政策。史料记载,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十次。 洪武四年,“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①。洪武—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地区主要是平阳府、潞安府、泽州、沁州、辽州、汾州。移民由“丁多地少”移至“地广人稀”。由此判断吾李氏先祖最初迁徙落脚处必是河南省的田野广袤之地。

明末“内忧外患,烽烟四起,风雨飘摇”。“吏因缘为奸,民大困。无所得食,具从贼,贼转盛。”崇贞十二年,“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永宁、偃师”。“群贼焚掠”,“江北数千里地,皆被蹂躏”。②

吾李氏族人为生计,于明末(大约公元一六四〇年左右)背井离乡,一路沿讨,迁徙到宜阳县莲庄镇西南方向的一个盆地(今为曹窑行政村所在地)。此处南依高山峻岭,北有土丘连绵,东西两条河流自南而北流入洛河,土地相对平坦肥沃,是宜居之地。族人搭建茅棚,垦荒种田,经数载劳作,建成新房。新房子成为这个小盆地的地标,过往行人习惯上说盖新房子的地方,久而久之,新房子村③自然形成,沿袭至今。新房子村东数里处有一自西南而东北的沟槽,深有数丈,有唐、彭姓氏在沟槽深处筑窑洞而居,后称曹窑村。新房子村西、北有莲窑、鲍窑,窑场沟等村,可谓村村有窑,早期必是以窑洞为居。由此可见,吾李氏族人没有住窑洞的习惯,竭尽财力建房子,并以新房子为村名就不足为奇。李氏先辈在新房子村南的陆陡坡主峰下选十余亩良田作坟地,立祖坟,坟茔背靠青山,远眺洛水和茫茫秦岭余脉,真乃“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祖坟地有九座墓莹,四代人。当今新房子村人说起李氏祖坟,也称是在当地属最早、最大的祖坟。

顺治十二年“亲政以来,五年于兹,焦心劳思,以求治理,日望诸臣以嘉谟入告、匡救不逮。乃疆土圜未靖(国内战事没停),水旱频仍,吏治堕污,民生憔悴。”④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二年)“己亥,上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宣告平定天下)。”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是岁,免直隶、河南等省一百八十八州县灾赋有差” ⑤。可见吾先祖迁居新房子后也饱受战乱、旱涝之灾,生活之艰辛,顽强抗争之精神。

二、乾隆八年、九年(公元一七四四、一七四五年),河南相继发生旱灾、蝗灾。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夏季魅为灾,宜阳四境禾尽枯槁⑥”。在大灾之年,为躲避灾荒, 吾李氏族人李忠、李平兄弟二人携家室从新房子村出发,沿着崎岖山路,南行二十余华里,来到寨怀山下,李忠、李平在相距三里的山沟定居。这里山高林密,野果种类繁多。李忠居住的地方称仪鳯沟,后误读称义坟沟,李平居住地称半坡。先祖藏匿山野幽谷,采野果野菜充饥,建宅修舍,斩荆拓荒,垒堰造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辛勤劳作,义坟沟李氏渐成殷实之家,繁衍子孙,恩德厚重。清同治年间,李忠后代长春公到莲庄镇沙坡头村、保公兄弟四人到莲庄镇涧河村安家创业。清末、民国初,景川公到莲庄镇四岭村、景西公在上观乡杏树凹村购置房地产,安家创业。民国十九年,景超公为避人祸,携妻女迁徙到洛宁县罗岭乡沪池村避难,几经波折,得以安身定居,繁衍后代。

李平的后代一支迁徙到寨怀山南一带的高山峻岭之间辗转,其中李四公几经迁徙又回到半坡居住;另一支迁徙到下琉璃庙村定居。李平葬于半坡村下沟阳坡,为该门祖坟。新房子村同族其他人迁徙何地,失考。

清末、民国期间,义坟沟、半坡李氏族人经历过自然灾害,社会板荡,匪患袭扰,族人的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房舍多是土墙草房,瓦房也是凤毛麟角,建房用的砖瓦要靠肩扛从二十余里外的山下运回。民国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义坟沟李氏长门和四门之间,因小事诱发矛盾,导致两家之间发生“手足相残”的悲剧,四门为此付出老少六人生命的惨痛代价,长门景西公等数口人也因此命丧黄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人积极配合政府剿匪反霸,支持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林地改革,组建互助组,经历高级社、集体食堂、人民公社,参与县里的水利工程建设。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村民吃大锅饭,粮食匮乏,导致成年人身体浮肿,小孩严重营养不良。灾情面前,全村人互相帮衬,共度时艰。一九六一年起,族人开垦荒山,种小片地,吃粮难问题得到解决,送子女入学接受教育。一九六六年十月—一九七六年期间,族人规避政治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影响,安心于农业生产,不断对农田进行改造,扩建房舍,改善生存环境,子女都能到学校学习,深山沟里有了高中生、大学生。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李氏族人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田野式生活方式,对子女上学问题不再满足就近入学,他们向往良好的教育资源,萌发融入城镇人的生活方式。义坟沟老村也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八十年代后期至二〇二〇年先后分出来4个自然村,统称义坟沟村。也有从义坟沟村迁徙到郑州市、洛阳市、宜阳县城、洛宁县城、新安县城等地安家落户。

三、吾族原有家谱或相关资料,因几经迁徙,加之社会板荡、政治背景等导致遗失殆尽,有文字记载的辈分字“有、三、景、殿”,另有口传辈分字“万世克昌,奉旨来朝”。据考证从洪武年间迁徙到豫西地区部分李氏家族资料,推算出义坟沟李氏从洪洞县迁徙至新房子村之前,已有八—十世。也确有与我李氏族有关联之处;卢氏县也有李氏族联系与吾族寻亲问祖,续写家谱;查出南阳市有李氏族辈分字“万世克昌”,遗憾的是不知县乡未能沟通。都终因证据不足,无可查考,诚可悲乎。

李姓是中华第一大姓,支系繁多,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我义坟沟李氏支系早期数据虽暂无法考证,列祖之英名遗忘于历史长河,然而义坟沟李氏为尧舜时皋陶之后,商纣时李利贞之裔,春秋时期的李耳(老子)为先祖。先辈的仁德、礼仪、忠孝、勤劳、爱国爱家的精神基因相传,这种基因是吾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先祖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仅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事例便可知其然。与土匪斗,名震乡里;抗击倭寇,有参加远征军献身异邦;解放战争时期有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人积极参与地方重点工程建设,曾有因公殉职者;为保卫国家,李氏子孙踊跃参军,有空军、陆军、火箭军、武警;有参加中印反击战、支持地方抗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者;有在其他行业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县、市、省、国家表彰者;有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在国家部委和重点科研领域工作者;有到工业发达城市、革命老区务工创业者。

四、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有史,立国教、行纲纪、彰善惩恶、驱强虏,方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家有谱,承祖训、继传统、正家风、传忠孝、振家声,以求正本清源,家族昌盛。吾李氏族人从迁徙到新房子村至今达380余年,从山西迁徙到河南省至今达640余年之久。年远日深,户众人繁,流寓各方,因交通闭塞,音信隔绝,恐散者终散,隔者永隔,脉络不贯。溯宗功颂祖德泽荫后世,序昭穆修族谱心育华章。为缅怀先祖,昭示后人,团结族人,孝亲敬祖。家父讳金益公、三叔讳流水公在世时曾多次谈论家谱,有托付之意,无奈忙于工作,又因学的是理工科,自感文才不济,一直未应。蹉跎岁月,转眼间数十年过去,先父、流水公均已作古,甲午年冰月母亲也驾鹤西去。乙未年季春,在黄河科技学院我的办公室里,翻开叔公留下已经发黄的部分先辈名单,父母亲、祖父母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创修家谱我已责无旁贷。丁酉年辞去工作,搜集相关信息,己亥年对洪武至永乐年间移民情况进行研究,拜访河南省李氏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部门,以寻求考证我李氏先祖迁徙踪迹。甲子年、辛丑年冬四次到新房子祖坟考证,甲子年冰月赴莲庄镇沙坡头村见万卿兄,他提供的辈分字与我年少时听父辈们传说的相同。同月赴洛宁县罗岭乡沪池村见万军弟,虽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后到多地走访族人,知其电话者用电话联系,所到之处和能联系到的族人,都给予积极支持,并设立家谱创修编纂委员会,十二世战国负责信息汇总,李氏族人相互联系,查门别宗支、详明讳名、慎辨坟墓。从新房子祖坟算起,至今我李氏族有十四世,一至四世先祖名讳失传,六世、七世名讳也有遗漏,数据有限,概不忍言,未免举一而废百,其与敬宗怀祖之意相暌违。本次创修家谱名为《李氏家乘⑦—义坟沟支系,简称“宜义李氏家乘”》。李氏家乘中既有李氏祖坟分布、世系序、世系图表、世系实录,李姓简介、凡例、家训、辈分字、《义坟沟村沿革》、李氏大事记、简介、证书、捐赠名单、附件等。它可以分门别派,观支系脉络,追源溯流;可以排世序辈,区分长幼;可以使子孙后代安居他乡者对故土、亲情了然在胸,睦族敦亲、增强李氏凝聚力,使家族繁荣昌盛。附件部分旨在为后人了解一个时期宜阳县乡村教育和高中教育等提供真实资料,还原历史原貌。

因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导致史料缺失,更愧编者才疏学浅,故疏漏和谬误在所难免,可能为后人留下不少遗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诚望吾族后起之秀能查寻到吾李氏世系更多的信息,和他乡李氏续上宗脉,后人再修谱时能以完善,则是族人幸事。

愿吾宜义李氏家族,人丁兴旺,薪火永传,安居乐业,英才辈出,繁荣昌盛。是为序。

是为创修家乘序。

注:

①《明史·太祖本纪》

②《明史·李自成、张献忠传》

③《宜阳县志》

④《清史稿.世祖本纪》

⑤《清史稿.圣祖本纪》

⑥《宜阳县志》

⑦乘(sheng)春秋时晋国史书叫“乘”。后因此称一般史书为“史乘”。家乘即家族之史。宜阳县义坟沟李氏家族史简称《宜义李氏家乘》。

宜义李氏第十一世李现伟谨识

公元二〇二一年(农历辛丑年)九月

李氏家乘世系图1

李氏家乘世系图2

(《李氏家乘》世系展示)

宜义李氏家乘编委会

顾    问:李庚  李状 李万卿 李永年 李豹子 李云

主    编:李现伟

副主编:李万宏  李现斌  李战国

编    委:李万军  李五倍 李大会 李百灵 李雪锋(水之子) 李红卫 李元昊

李延谊 李营(百兴之子)李红杰 李战强 李少辉(五印之子)李社会

李氏家乘彩页图1

李氏家乘彩页图2

(《李氏家乘》彩页展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