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邑万民先生向中华家谱馆捐赠《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



日前,陕西旬邑县的万民先生向我馆捐赠了一册《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我馆接受了馈赠,并向万老师回寄了收藏证书。

《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展示

(《万氏家谱》展示)

《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的主编万民先生在网上看到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的号召各位宗亲捐谱的文章,出于对我馆的信任,万民先生将一册家谱捐赠至我馆收藏,以便万氏族亲寻根连脉!

(《万氏家谱》内页和彩页展示)

前言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一个家族的历史却是万世不竭的。家谱就是记载一姓一氏一个家族的历史,它载录着一个家族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苦历程,也记录着历代先辈治理家政的经验和儿孙处世为人的教训,所谓“法今而传后”,就是为而今而后的子孙提供到达成功之路的借鉴。

古语云:“惟木有本,根深叶自茂,惟水有源,源远流自长,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又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纪存亡,而谱则系昭穆,昭穆不明,宗派焉而辨战。国无史,无一考国之始终;家无谱,无以辨一族之亲疏。人之寻根问祖,犹如究木之本,饮水思源,其意义有四:一是存留史迹,使后人知先辈之兴衰;二是感念先祖之美德,希望发扬光大;三是修明世系,长谕幼小,不致自弃自灭宗祖;四是表诚孝之心,尽后辈思念之情,并教育后人继承祖上优良家风,使家族事业更加发达,家业、人丁更加兴旺。

据《陕西三水万氏明代官员录》称:“我陕西三水万氏分三门一十三支,系扶风郡晋毕万之后,元代由江南(安徽)太平路芜湖县迁居山右(即山西),明洪武年奉旨自平阳府洪洞县入陕、甘、宁。长门二门守业,三门远迁宁夏”。

又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万氏所修家谱称“长门居于塬上,二门居于万家川,三门迁于宁夏,千户还有零”。

各种资料显示,我祖明代奉旨迁入陕西三水县是不争的事实。当时落脚地就是底庙镇东牛家坡村。东牛一支属于长门,万家川一支属于二门,三门远迁宁夏。清时(具体时间不详),祖辈的一支又从东牛那坡子村分出,迁住于龙子头,就是我们现在这一支。族中原有描影一幅,家谱一册,记载先辈情况,1966年“文革”期间家谱焚毁,致使家族史料缺失,从此家族的根根筋筋无从考释。

朱子云:三世不修谱,大不孝也,因此说,不去给逝去的祖辈安一个“家”,任其成为没有住所的孤魂,就是不孝子孙。不给自己和儿孙们立一个敬奉先祖的“殿堂”,子孙后代们就不知道自己祖辈的任何足迹。换言之,我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之后谁知你,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分支、迁徙,后辈族人不识本家,不知祖宗,甚至子孙命名取字雷同于祖先还茫然不知。可以说,撰修家谱意义深远,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由于原家谱损毁,资料或无或缺,这次重新撰修就成了一件开拓性的文化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万氏族人,处心数年,搜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撰编完成《旬邑龙子头万氏家谱》,以奉献于吾先祖在天之灵。为吾族传承优良家风,为子孙之成长,事业之发展提供借鉴。让子孙后代,追根溯源,不忘列祖列宗,教育子女,不忘养育之恩。愿吾族后人,饮水思源,承前启后,发奋图强,传承世代优良之家风,为新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前,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还先后收藏了《邓州焦林家乘》、《成县汪氏族谱》、河北张家口《通氏族谱》、《濮阳蒙古裔苏氏支谱》、《长宁边氏四修谱》、《贵州叶氏通谱》等等。有需要查询这些族谱(家谱)信息或者欲参考咨询的读者,随时欢迎您前来我馆阅读,也可与修谱专家交流家谱编修心得,经验共享,共叙姓氏文化情。减少前人不修谱,今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的现状!同时,中华家谱馆也热忱欢迎其他已修撰好的族谱(家谱)入藏。捐谱方式参考下方文章详情。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