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兰谱先生事略



沈兰谱先生事略

祖父沈兰谱,字联芳,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公元1901年11月12日)。祖父幼年生活在世代书香、家境殷实的沈氏大家族中,一母同胞的兄妹六人,四兄弟中祖父排行第二。

受到沈氏家族秉承的"耕读传家"古训和江浙两湖移民文化的影响,我家族自迁入陕南后的一百余年里能人辈出,人丁兴旺。整个家族十分重视对后辈的文化素质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并且善于搞好乡邻关系,以及和官府之间的正当沟通。曾祖父是当地金榜秀才、有名的郎中。曾祖母方氏,贤惠能干,治家严厉有方,管理着近一百人的大家庭,是家族内公推的当家人。和祖父同辈兄弟中的沈兰兆、沈兰酬、沈兰阶是同代的地方名人和社会贤达。

祖父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度过了他的幼年、童年和青年时代。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受家庭文化熏陶,十七岁已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书法也有一定的造诣。辛亥革命后,冯玉祥主持西北军政,开办西北大学堂,许多名人利用西北大学堂这一平台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祖父受这股风起云涌的文化新风的影响,怀揣着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志向,十七岁的祖父在1918年进入陕西大学堂,在这里学习了三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在那里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后由于曾祖父病重去世,于1921年回家,与祖母结婚后,在家生活了四年,供职于私塾小学。

1925年,受石泉县县长杨云峰之邀,受聘为石泉中学国文老师、校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受汉阴县县长王守儒之邀被聘为汉阴中学老师,教授国文,直至新中国成立。学老师,教授国文,直至新中国成立。

听老字辈读书人讲,当时祖父在石泉以及汉阴中学教授国文,真是满腹经纶,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宏论迭出,且不用讲稿,大段背出,一幅自然洒脱的学者风度,可谓名重一时,备受时人推崇和敬慕。惜其生于动荡社会变革时期,特别是时代对文化的摧残,他竟不敢以一字一文示人,所有书画手迹几乎销毁殆尽,仅存少许书法字画,在贫困和压抑中故去,至今思之,犹痛心不已!

祖父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富裕,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这是他求学发展的时代;到了中年,由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危难,家运也日渐衰落,加上1930年曾祖母去世,家族中没有了主心骨,便失去了凝聚力,族人就开始大家分小家,纷纷搬出了兴盛了百余年的沈家大院,四处安家落户。祖父是在事业成功的喜悦与大家族衰落的哀伤中度过了他拥有诸多光环的中年时代。1949年解放后,给沈氏家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就祖父的个人生活而言,他的晚年是凄苦的,祖母在1948年去世。1949年划定阶级成分,地主分子的帽子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头上。随之而来的"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对于文化人的打压更是让他无所适从,他甚至还坐了100天的大牢。后来他轻松地对朋友调侃说命中注定他有"百日牢狱之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他更是不敢看书、写字。很多书籍文具都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没收或销毁。1966年到1971年这段期间,由于我们家庭人口众多,年年都有青黄不接、吃糠咽菜难熬的季节。现在回想起四十年前年逾古稀的祖父当时的处境,仍感到阵阵酸楚。一九七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祖父走完了他71年的人生道路。

祖父的一生虽然没有给我们后辈留下多少物质上的财富,但存留在家族成员中的数件字画手稿,足以说明他那种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的工作作风,始终激励着我们后辈们。用当时(民国时期一九四几年)汉阴县县长王守儒的话说祖父是"石汉两县的才子,是南山的圣人!"

以上是我对祖父生平的简单记载和评价,他在文化上对汉阴石泉两县的影响是深远的,众人的评价远比我记载的要精彩得多。但作为他的孙子,在祖父诞辰120周年之际,我有义务将他老人家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粗浅的地方在所难免,心到神知,我想爷爷也不会怪我唐突的!

沈衍江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