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34筒页
排版印务:锦秋文谱家谱馆
纸张:一级宣纸
电话:18530831893 18595903344
网址:www.jiapu315.com
序言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人有传、山水有源,落叶归根。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是一个家族的史书,记载着同宗共祖的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情况,既可以明世次,别宗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遗憾的是,吾族,新乡市钓鱼台金氏家谱,至今未修。因祖上传承资料甚少,暂不能准确掌握吾族来于何时,源于何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族人逐渐离我们远去,续写宗史会更加困难。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族人事业发展,散落神州大地,乃至定居海外。若年代久远,则离者愈离,散者愈散,更不知根在何处,祖属何支。为了金氏家族不溺于流俗,爱亲睦族,秉德循礼。不以贵而援、贫而弃,世系分明,源源不断、不乱。今续金氏家谱、上以敬宗、下以收族,乃是金氏后人义不容辞之责。
根据三世祖金廷璧在世时的提议,由四世孙金建军拟稿,金建成、金辉修审,四世孙金建华、金建国、金星等人参与,共同编修“新乡市钓鱼台金氏家谱”。
本家谱编修为首次,开篇难度大。为慎重起见,本着没有记载的不写,没有传承的不写,没有证据的不写,让后世子孙将来对祖上信息有据可查。据此,从一世祖金树堂起(公元一八七二年),续止到今七代(公元二〇二四年)。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家族生息变迁的人文历史概况。
血浓于水,亲情永存。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编修新家谱,反映新面貌,体现新家风。与传统修谱最大的区别是男女平等,女儿女婿入家谱。一个有希望的家族,要有良好的家族文化,要重视学习、注重德育、崇尚英雄、敬重功臣。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不惧挫折,永不言弃。所有我金氏后人,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团结互助,奋发图强,为国家育英才,为社会多贡献,在祖德的业绩上发扬光大,再续辉煌。
据此,我金氏族人共同商议:编修家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新乡市钓鱼台金氏家族探源简述
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2位的大姓,在中原和苏浙皖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总人口约有460万人。金姓的姓源较多,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我族来自何方,源于何处,已无从可考。
据老一辈口述相传,清代中期,民众迁徙,始迁祖金龙、金虎兄弟二人自山西迁移落户新乡,成家立业,繁衍子孙。远祖金德铭天资聪慧,头脑灵活,做事有章法,守信誉会办事,当时在新乡有一定的名望。高祖金正熙忠厚善良,务农持家。曾祖金树堂(一八七二年-一九四八年)成年后娶畅氏为妻,因家庭变故,后自立门户,在新乡市卫河北岸钓鱼台村定居(据传,因明朝潞简王在此垂钓而得名)。他一生为人忠厚,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先后购置了九点五亩的河滩地。以农耕为生,精耕细作,并兼做一些小生意。年复一年,家境安康。后由其子二世祖金文义在原祖宅上建起一座上瓦下坯,共计十三间房的四合院,院门朝东,上挂有匾额,院内栽种两颗茂盛粗壮的枣树。解放初期,因兴建中原纱厂,我族土地祖坟被划入建厂用地,故由二世祖金文义和三世祖金紫玉出面在新乡白小屯购置五亩薄地,为新乡钓鱼台金氏家族的自用墓地。公元一九九五年,因城市改造拆迁,由三世祖金廷璧主持选址并主要出资,四世孙们部分出资,将祖坟迁移至凤泉区龙山家族墓园,栽松移柏,奉金树堂为一世祖,为我们这一支金氏家族的先祖。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不久进入土改阶段。由于家里有九点五亩地,初次被定为富裕中农,后经核定为中农成分。居住的钓鱼台村更名为钓鱼台街,老宅初定为37号,后改为33号。在这个宅院里前后共生活了五代金氏家族的后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房地产大开发,老院被拆除,自此以后,金氏老宅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经过一百五十二年的沧桑巨变,新乡市钓鱼台金氏家族已繁衍七代族人。而今,金氏老宅这棵大树的种子播撒在四面八方:或定居于海外,或定居在郑州、上海、北京等地,更多的则是散居于新乡市各处,为祖国的建设、家庭的幸福而辛勤地工作。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