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萧山头蓬益民沙地支系〈谢氏家谱〉圆满编印成册



谢氏家谱封面

谱序一

国盛修志,族旺修谱。当今中华,复兴崛起,国富民康,家族顺势而旺,修谱续谱,正日当时。

族有谱,犹如国有史,方有志。史记一国兴衰,谱叙一族源流,进而明世次,别亲疏,尊宗睦族,教育今人,启迪后裔。

树有千尺不失根,水流万里不绝源,人孰无之,欲识宗支源流世系分派,唯有修谱。家谱实质是氏族文化的一种,记载氏族血脉的延伸,使族人知道自己是从何而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是偶然,去是必然;留下基因,回归自然。这是帝王将相、草根平民的共同规律。帝王将相可以载入国史,草根平民同样可以记录家谱,留下生命之轨迹,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修谱寻根,理脉导络,以感念祖上不朽,即为善人修心养德,德者必重家族,重族者必拥修谱之心,积极配合之行。

谢氏萧山沙地支系,吾幼听前辈口传,始祖因太平天国战乱,民不聊生,于道光年间1852年左右由余姚或上虞东山堂迁徙至塘头(今瓜沥)北二十余里观音殿座落,第一代始祖信息不详,故本谱第一世信息以空白留页,有待后人考证溯源,把已知信息“茂”字辈列为沙地支系第二世。沙地谢氏勤劳立生,自强不息,忠厚仁慈,名扬一方。惜乎先人口传无记,源流不详。今日建谱之举,吾乃谢氏族人后裔,族昌我喜,家兴我荣,遵族人之嘱咐,献此绵薄之力,敬编此文,是为序,以励后人不忘本。

谢氏家谱签条

谱序二

今日修谱,乃谢氏族人迁徙至头蓬沙地近一百七多年来第一次以萧山头蓬沙地支系单独修谱,由于年久失传,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家谱,只能以沙地同宗为支线单独修谱。

我是沙地支系第七世后裔,作为本次修谱编撰人,深感家族成员“尊族、爱族、护族”意识浓厚。本次修谱也是基于本系宗亲谢忠顺趁观音殿拆迁重建之机,出重资捐款造庙,为谢氏族人在观音殿厢房内设立了供奉祖先灵位的祖先堂,由此成立了谢氏祖先堂理事会。有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修谱,在各位理事成员的努力下,在短时间内收集提交了相关信息资料,完成首次修谱的成绩。

首版家谱面世于族人,得益于第一届谢氏祖先堂理事会成员的无私奉献,他们的信息收集、资料宣传、会议讨论、寻根溯源都是自愿无偿行为。在此特列名单,记录于谱序,已励后人不忘本;并记录于家谱凡例中的个人简历。

谢氏祖先堂第一届理事会名单“终身名誉理事:谢忠顺;常务理事:谢世民、谢再炬、谢再荣;理事长兼雪美堂理事:谢建灿;雪源堂理事:谢荣根;财务长兼雪宝堂理事:谢伟峰;雪炳堂理事:谢载治;雪楠堂理事:谢载进;雪培堂理事:吴凤仙(世先妻);雪富堂理事:谢世民;雪贵堂理事:谢世传”。

谢氏家谱订书线

谢氏家谱包角

谱序三

树有根,水有源,家谱没有溯源不行,我们谢氏沙地支系因年久失传,无从考证,只有以文献记载来溯源,摘自《东山并秀---余姚谢姓》。

相传谢姓为上古炎帝苗裔,源出姜姓。西周时,周宣王封元舅申伯于谢,子孙遂以为氏。据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发布《二〇二二年全国姓氏报告》。全球谢姓人口1300万左右,旅居海外300万左右包括台湾,谢姓排名全国姓氏前23位。

余姚谢姓主要聚居于泗门镇,祖籍河南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永嘉年间,国子祭酒谢衡为避战乱,迁居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属上虞上浦镇),史称东山谢氏,千古名相、太傅谢安即谢衡的孙子。

五代后唐时,谢安的十六世孙谢造任台州同知,遂家于台州临海县。南宋中期,谢造的十世孙谢深甫官至右丞相,卒后也赠太傅。南宋灭亡前夕,谢深甫的六世孙谢长二奉太皇太后谢道清“国戚避乱”诏,自临海徙居余姚县东山乡汝仇湖第四门,即今泗门镇。相传此地曾是当年谢安的游寓之地,故亦以东山命名。

明代中期,谢长二的十世孙谢迁高中状元,官至大学士,卒赠太傅,成为东山谢氏历史上第三位太傅。泗门谢氏也由此获得“太傅世家”的美誉,后人常将余姚东山与上虞东山并提,故旧时泗门谢氏大宗祠前有两个牌坊,东坊额曰“东山并秀”,西坊额曰“太傅流芳”。

谢氏家谱目录

泗门谢氏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相传与谢迁的祖父谢莹积德行善有关。谢莹曾任福建布政司都事,会朝廷征剿邓茂七农民起义,谢莹只擒戮了为恶首领数人,而对数万名被迫入寇的胁从进行宽宥,闽省百姓因此对谢莹感恩戴德。此事入载于佛教经典书籍《了凡四训》,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谢莹救了这么多人的性命,他的子孙能累科高举、官宦连绵,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明成化五年(1469),泗门谢姓已繁衍至十世、五百余人。谢莹有感于族人相遇于途,竟不知名表之称呼、尊卑之名分,而倡议分房。他把泗门谢氏分为十八房,每房各立分房祖,谢莹本人即二房分房祖。同时,谢莹还撰了二十八个字作为自他以后二十八世子孙的排行字辈:“怀公于中用行志,秉亮循常宜守嗣。嘉茂显荣隆本宗,世美允传思永济。”谢莹本人字怀玉,他的孙子谢迁字于乔。泗门谢氏现已繁衍至“宗”字辈,笔者则属“隆”字辈。

谢莹在分房后,又倡议各房纂修房谱,至民国时期已为第五修或第六修。各房历次所修的房谱,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十九套共八十八册,数量居各地谢氏谱牒之首,是研究东山谢氏历史变迁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以民国七年(1918)八修本《四门谢氏二房谱》为例,此谱共十一卷、十二册,书名叶、卷首版心题“阁老第排印本”。卷首序例;卷一序说;卷二诰敕;卷三像赞;卷四墓图;卷五艺文;卷六传记;卷七遗迹;卷八世系图;卷九至十一世系表。在卷五艺文中,除保存有历代谢氏先人所撰的诗、词、赋、疏外,还记录着李白、苏轼、陆游、李东阳等历朝 文人墨客为谢氏所写的序、赞、传、文等,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明正德六年(1511),谢迁倡议建谢氏大宗祠。始建时仅一进,曰“宝树堂”,主奉迁姚始祖谢长二神主。嘉靖中期,谢迁的儿子、探花谢丕复建第二进,主奉谢安、谢深甫、谢迁三位太傅神主,故又称三太傅祠。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第三进,奉明抗倭英雄谢志望等历代宗贤。2011年,浙江省政府公布谢氏大宗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大宗祠外,十八房还各建房祠,如大房“承仁堂”,二房“葆光堂”,三房“永思堂”,四房“敬业堂”,十二房“存著堂”。房祠下面还有支祠,支祠也各有堂号,如二房葆光堂下十房支祠号“光裕堂”。

序者本系第七世孙:谢建灿

谢氏家谱世系表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