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曾闻山东十八子七门有一个传说:传记旧族始迁于齐淄,唯所言未见书证。二O二五年春清明后,余赴沂南依汶镇,就国氏历代残存碑幢进行抢救性发拓与研考,并进行文字的辩解,以文记录。
在录辨松林庄古碑林时,与北京国强进入文革十年中用以生产用的铵水池中,清扫擦净,敬香拜祀,逐序辩识。因碑石众多,又损磨严重,加之凤化剥蚀。辩认十分困难,只好利用放大,光射等手段。幸而可辩录十之八九。在北壁中段,发现了沂南国氏旧迁传说的这块碑记。
此碑应为组碑的三支臻公碑,仝立年月吉曰末记。
臻公碑记全文辩识如下:
吾国氏由淄迁沂之松林庄,多历于艰矣,自仕府袓始起新莹,始而四支分焉。
但生茵曰繁,迁曰靡定,苟靡支分焉。离别之恐年久湮灭。代远无以序昭穆,别疏远也。爰见石林刻铭之前,凡系出一本者,历序并载幾后世世子孙,敦敦教化凡有所考核,云云是序:
三支袓讳臻,二子立公,立盛,公子桐,盛子林,桐子九英,英子傅。
考据《国氏康乾总谱七支系》,可知臻公为二门天祥公五世孙,此门袓系为选德公→天祯,天祥→祯公子周,观→观子文奢,文武,文明
<旧宗谱记>:文武公生三子:长艮,次乐,少钿
艮公生仕府,仕督
乐公生仕升
钿公生伯仕学,仲仕仟,叔仕俊,季仕秀
为了考证这一碑记的矻立历史时间,是考证由淄迁沂这一传记的重要节点,可从立字派,九字派的生卒年去佐证,可幸旁有本支二门讳乐公碑,依据可证:
乐公之碑仝立于清乾隆八年二月十七曰,由三世孙彦公,章公所立。而臻公之碑申二世孙传公所立,
彦,章二公生季为乾隆之年,谱系为十三世。
臻公之孙传傅公为十五世,可证此碑立时间为大清嘉庆年立石
另据依汶镇西贯头族谱碑,亦可证十三世之仝立为清嘉庆上旬立石
在松林庄碑冢中,组碑之主碑对于此传说之源,有详细的铭记…
吾国氏自谱谍毁失,掸精竭力未竟,故可考自袓以次历之谱碑,庶后世源之本,本有可考核焉是以为序。
又有组碑之立堂公之碑记:
国氏由淄迁沂之松林,多历年远,子孙繁涎,分别多离,恐年湮无以为序,故世爰建石于世袓莹之前,凡孙出一本者,历序並载,后世子孙照本序之是为序。
从上述各支袓碑记记中可确,此由淄迁沂是在清嘉庆年方成立。故于近代在山东济宁嘉乡县发现的《康乾国氏总谱系》的记载,有很大的分岐。错于何处?沂南国氏是一支独立的支系,齐淄的两支也皆为独立之系。三支国氏唯上溯共为一宗,谓之十八支系。
查考《康乾总谱系》,可见沂南国氏为十八子七支系。迁移徙居,皆为详细:
支源派生,记录其迹:七支为俊亭公七子允孝,字继顺,号育林。自明洪武二年奉治从山西洪洞(返)迁山东汶上县城西十二里周村国驸马府,居半年分居迁济宁州北关,至六代天祥祖迁沂水西南孟良堌之北松林国家庄立业
在天祥祖传中:明嘉靖九年庚岁迁沂水
据考证天祥祖迁居松林庄,是从国家庄于明嘉靖九年分迁的。
这一书证,证明了松林庄传记由淄迁于沂是误传,此七支是由济宁府北关移迁沂南国家庄,在迁松林庄。
那么这一传说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在清嘉庆间成为传说,而信之刻记于石。
考溯此组碑刻记,显见清嘉庆年此族己失毁家谱,此无证可信据,至嘉庆年,溯源之时,可能族中知源者己无,溯之无本,信息积累中又有与淄为同宗兄弟之残存。北上联宗,又见八代炫公之后,皆为天字派,其故传宗袓又为天祥,天祯二公,故误识为一本。此说之谬,始在失毁谱谍之因,但考《康乾国氏总谱》修续谱系最后一次为乾隆四十年,己未岁(公元1775年秋八月)。七支没见有人参加,故在十三世上,沂南七支没有接续记录痕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康熙四年沂南七支二门十一代良公父子(立法)参与合谱之后,于八十五年后,未能参与己末岁的十八支续谱?
这八十五年,沂南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使其无人参与其族中重大活动。且听下期分享。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