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满杨氏重建祠堂志



重建祠堂志
  红门(施满)杨氏,自始迁祖危佛公于宋末度宗年间,从邻县将乐迁移到此,历经20余代,近800年。宗祠于公元1839年始建于庵排上,后毁于太平军战火。公元1866年重修,公元1960年代移建至本村路边,“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典籍、主牌俱失无存。公元1970年代作为集体财产处置。历经百余年后,施满杨氏祠堂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杨氏子孙陆续外迁发展,虽家运昌荣,人丁兴旺,但50多年来本族嗣裔,仅以祖茔权当宗庙,祖牌无处安置 ,宗亲亦无集聚之所。由于缺少宗族活动场所,致使我杨氏宗亲远近亲疏不识,伦常尊卑难辨。
  2008年起由全林谋划宗祠重建,得到族人积极响应。并于2011年10月成立了以裔孙常先为组长、文良、全道、全林为副组长的新祠筹建小组。选址本村小河边,裔孙春生、全勇、德后、德良捐出自己的祖传宅基地。筹建中得到了族裔善佑、善文、杨斌等的大力支持。历时半载,新祠于2012年清明节落成。新祠占地16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背靠来龙,笔架鲤鱼、瓦阳坪二山,门前溪水环绕。
  新祠的建成是全体杨氏族人通力协作的结晶,也是族人团结的见证。按古制,家族中有出厅级以上的官员时,可将家祠改为家庙。所以希望后世子孙,励志向上,实现家族凤愿。为留存子孙褒扬,亦将全部捐名在族谱的捐名中留存,并在祠内立碑为颂。
施满杨氏宗祠
祠堂志(原稿)
  礼有之君子,将营室宗庙为先,庙虽有定制,而祠可通建也。杨氏之居施满数百年矣,自明以前,貲产虽丰,丁口未蕃,其为祠也,特于通惠庵之西偏构有一小堂,以备春秋致祭而已。近世则多貲红粟之家,丁多绵瓞之户,爰易旧堂为新祠地,仍于庵西而特广焉,今观其所造工虽未竣,而安主有寝,行礼有堂,题门有榜。廊廡厅霤以及庖之所莫不经畫周至,虽祠而庙之规模具焉。则今虽僅易堂为祠,而易祠为庙殆指顧问事耳。矧乎关西之风未艾,道南之泽犹存,安在名卿钜儒不继,起于今日之上與汉宋之清光后先辉映哉。
作祠堂誌
修建祠誌
  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本无也,而欲自我以创其始,其事固难本有也,而復赖我以要其成,其事亦匪夷夫,善作者,安知其非善继先志;善述者,安见其非佑启后人。
  我祖危佛公于宋末由将而迁,传世二十,历数百年。其初列祖艰难创业,辟土地,力田亩,兢兢然以垂裕后昆,何暇计及乎宗祠。厥后子孙繁衍,信培、信东、信柏等首建其议,特拟于通惠庵右建立祖庙,以安祖灵。原于道光己亥年鸿工鸠木是卜,尔宅虽未敢云大啟,尔宇而规为措置亦略备奕。奈咸丰七、八两年,粤贼陷境,妄肆凶残被极糟蹋,势将倾圮,由是族人目睹莫能若何。有志者独感激而兴曰:宗祠原以妥神灵,不可听其久蹈而弗修葺。维时父老子弟,深服其论,各欣然踊跃,或捐助钱谷、或帮些人工。董厥其事,则信诚、信杰及天长三人,而天长尤肩其重焉。自同治丁卯迄,于已己夏工殆垂就,视前而復,广其祠也。内为寝堂,中为大厅,前为廊廡,大门门外有空地,墙垣右墙外为厨灶。祈祀蒸尝有其度,拜献升降有其文,如是亦足洵观矣。然考古制,大夫曰庙,士庻人曰祠,后世子孙诚能力争上流,笃志贵顯,俾称祠者改而称庙庻几哉于我族而独有光耀者。
孝思堂識
祠规(悉依原稿)
  夫法之宜禁者多,其大者莫如污辱相宗、杵逆父母、乖乱伦纪、谩侮尊长、欺凌孤寡、妒害贤达、亲昵恶少、朋党匪僻、游荡忘家、酗酒滋事、拖欠国课、不畏王法,上件十二见固无犯者,恐后丁口既多,贤愚不一,倘有不萧敢或犯此,视犯轻重,严整族法,或责、或罚、或斥、或革,公义所定,断不容情。凡我子孙务宜凛之慎之,万无蹈此为幸。至于祭祀苟简饮福谊闹,毁坏祠房,搬失祠物之类,虽是一时之失细微之故,凡不可为训者,皆系无所敬忌偭规之渐,族法亦所必惩警之戒之。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