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录庄村史》终于撰写成功



时逢盛世、国富民强、抚今追昔、瞻高远瞩、编史著书、时事所需、民心所向、呕心沥血,历时4个月,这部饱含全体编修人员心血的鸿篇巨著 —《南录庄村史》终于撰写成功。村“三委”及广大村民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也是南录庄村旷古绝伦的大喜事,借此机会,表示衷心地祝贺。

知史而后明知。不著书不知史,不探史不知事,不触事不知人。编写村史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传承。我们本着史料第一,客观公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重点叙述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辉煌成就。这本《南录庄村史》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南录庄村,一个魅力无穷的南录庄村,《南录庄村史》的编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实事,无论对于记载当地历史,还是传播乡土文化知识,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均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南录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据郑州日报记载:“录姓的由来”早在殷纣王时期,录姓就从古城迁到了这里---黄河滩。转眼3000年过去了,这个地区由原来的几口人,到今日的4000多口人,南录庄村的录氏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录庄村人。1970年,南录庄村买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1980年买了两台胶轮运输拖拉机,1980年中期,郑州市郊区又奖了一辆胶轮拖拉机。1987年联合国粮农计划署在祭城援建2814项目,南录庄村利用这次东风,在花胡庄往祭黄去的路的北边,南宋庵的西边,花胡庄的东边,推鱼池300多亩,承包给了村民。祭城公社鱼池几十亩,1987年承包给了南录庄村民。1988年,南录庄村承包鱼池435亩,年产量200多吨,种小麦水稻2800亩,年产小麦187万斤,年产水稻243万斤。

村史记载1990年村两委筹措资金10多万元,修建村间公路使路基到路面,焕然一新,各自然村之间和行政村之间都新铺建了柏油路,以改以往下雨泥泞粘脚,刮风尘土飞扬迷人的不良恶习。2001年冬季,在金水区和镇政府及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占地面积8187平方米的新校址上,投资200多万元,新建起3001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及教师生活使用楼。2002年8月与新村学校合并。2005年2月小郭村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师生转入该校。2008年,南录庄村养鱼2970亩,年产鱼4350吨,种小麦、玉米各384亩,年产小麦34万斤,年产玉米42万斤,2008年与1988年相比,村民收入比1988年高出将近3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录庄村人民踊跃投身农业合作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经济繁荣,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生活,进入新世纪以来,南录庄村人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新农村建设到城市化建设,从简单的追求富裕,到追求精神的富足,每一阶段都谱写着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南录庄村史》所记载的村民村事,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琐事,体现出浓郁、厚重的乡土味,散发着质朴纯香的农民味。它从历史起源,民俗民风,宗祀文化、宗族家谱、发展变迁,到今日的田园景色,村容村貌、公共设施、医疗教育、农家小院、生产生活、畜牧养殖、能工巧匠、逸闻趣事,他既有为国捐躯的英雄,又有平凡感人的村间小事,在前进的征程中,有坦途、有曲折、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痛苦,使农民朋友倍感亲切,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以其生动,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村民提供了恋乡的生动材料,能够正确而又适度的调动,在异乡人的恋乡情结,即可教育今人,又可启发后人。

《南录庄村史》使现在的人看到先辈们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前赴后继、造福子孙的勤劳身影。作为一个南录庄村人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这本写自己人,自己家事的书,从中吸取生活的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实为人生一幸事,后人看到此书时,可以清晰地知晓前辈们,为了后人的美好生活,不屈不饶、奋勇前行的足迹。促使其为延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美好生活。走出更踏实更稳健更快速的步伐。这也是我们编写这部村史的用意吧!

  一部村史的好坏,质量的高低,主要不在它设置了多少编写的项目,而在于它内容的详实,准确性和真实性,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像爱护一棵新出土的幼苗那样,批评帮助它,使错误和缺点,能得到改正,使《南录庄村史》能越改越好!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