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祝氏现立碑崇祖,修谱敬宗,以圆族人之梦



饮水思源承前启后,人类才能繁衍发展。立碑崇祖,修谱敬宗,各族才能兴旺发达。而家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历代伟人中山先生:“族谱记述着中国各民族的团结,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的团结民族的大团结。”毛泽东主席“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周恩来总理“一个爱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爱家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谱乡情,是懂得国家的开始。只有了解了乡情——懂得了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祖国”。

家谱乃尊宗敬祖之源本记识,则宗氏之本地,唯有家谱,方知到祖列宗、祖有所尊,宗有所敬。考古今之沿革宗系有统,宇派分明,世辈有称,惟有家谱扬先辈之业绩氏族之兴衰,知先祖英豪功名,是姓氏的生命史,光宗耀祖,时代传承,崇根报本,续修家谱,慰籍先祖,教育后人。识别亲疏,尊宗睦族,美风俗,和亲友,知过往将来,广教化,于家于国,大有利焉。

续修祝氏谱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祝氏宗亲在尽情享受开放政策成果的时期,全国人民在国泰民安、物质丰富,各项保障十分满足,到处呈现一片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下,祝氏一族家兴丁旺,人才济济,续修家谱正当其时也。

我祖祝岳、祝芬二兄弟从山东省成武迁至太和扛起了发展祝家基业的大旗率宗亲自强不息拼博奋斗,耕读传家,现祝氏宗亲散居各地,兴业创家大部分业绩辉煌,子女也得教成才,由于历史等原因家谱遗失,昭穆不明,亲疏难辨,严重影响祝氏文化的传承,愧对先祖之嘱托,因此祝氏宗亲聚集一堂求修祝氏家乘,在会长祝跃华、祝立才等人的商酌下立志清源恢弘古风,积极组织人力,筹资金,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呼百应,宗亲勇跃捐款,推动了族谱修补的决心和勇气,在老会长祝立华的带领下,天文、祖勇、冠先、先友、先爱、祝刚、先森等族人热心相帮,奔走呼号,不畏辛苦,走村串户,外出寻根,搜集祝氏材料,可谓为祝氏家乘早成,不怕苦和累,不怕付出,只求谱修早日成功,天佑祝氏,让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和政清人和的好时代。“乱世藏金,盛世修谱”修谱是中国人千百年不变的传统,透过续修的家谱,让后人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及跌岩起伏的人世沧桑,摊开家谱面对着先祖,阅读关于他们的纪录,人们可想象,先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故事已淹没,但是他们的基因和血液流淌在我们身上,家谱中重要人物的事迹遵守伦理道德的规定,教化子孙后代懂得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洁身自好。优秀人物和彰扬等会激励族人修身人格,安身立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向先人学习,埋头苦干,奋发图强,成就事业,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太和县祝氏宗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祝氏三十代世孙 祝立华 谨撰

《祝氏家谱续修序》译文

曾想树有根,才能枝繁叶茂;水有源头,方可渐成支流。祖宗所创之业,要传归子孙,首先重要的须守住这份基业,待到后来,也因此自然据为己有。

黄帝的第二个儿子,被分封在祝阿厥这个地方,以后就以此地为祝姓的称谓。

大概当初在此地过了数百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改制为三十六郡,我祝氏分居在太原,于是号称大原郡。后归顺于宋朝婺源①中山。宗谱得以缕续清晰。当时伯昌公的外甥朱文公、晦奄等人参与修订《四书》为之作出注解,并把当代的名人贤士编拟进去,我祝氏居住中山这地方可以得到考证了。等到了元朝末天下战乱,山东率先号召组织团练起兵保卫家乡村庄,我祝氏又依居在此地。

大明洪武②初年,祝玢、祝岳兄弟二人,乘车迁移到颍州郡太邑(今阜阳太和)北七十里地,名叫老家园聚集而居达一百多年之久。不料想,洪水泛滥猖獗,房屋庙宇倒塌,桥被冲毁,旧时仅仅承保存下来的老宗谱因此散失,有的先人们的姓名因此未能完整存留下来,也无法查考,仅仅至此。

铜祖则不以为这样。铜祖为始祖追溯回忆。始祖的功德在于选择好地址,建成房屋,经常不舍弃的开凿耕作,平时接连不断的请老师教课教书,延续好的读书之风。宁止公当初得以增补为县学生员③,虽未能参加乡试科举获得名次,但能畅游湖水岸边,采集名菜,芹献宫中的这种美德至今无人替代!

明朝嘉庆十三年,曾祖韫山公与东魁公、霖公、伦公等担心忧虑传世联系被淹没而中断,唯恐门户有灾有难,有误生意买卖;我宗族众人为之树立墓碑,编修宗谱;即使不能统合全族,全部校正,然而铜祖这一分枝作为整体中的代表可以得到考证了;可承上启下,补充缺漏,订正疑难。

韫山公等人对于今人来说,难道不更为强吗!他修谱之后,至今八十多年,出生繁衍;如果不依此续修族谱,那么,有一天衰老凋谢,记录文献无处可寻,即使后来有孝子贤孙,想执笔而续写,也无法下手。子孙等辈即使愚昧不才,那么其间属门系之人还可凭记忆,相互参考,也不至于以错传错。切不可忘记老祖宗在国家中的历史地位!在桑梓家乡聊续修家谱,付之于乡梓笔墨存留宗谱于家乡,本身寄托家声永垂不朽!以此说为序!

孙修选布经历附监生④   怀璧谨记

光绪   壬辰⑤   春月    旦⑥   

(注释:①今属江西婺源县境。②即1407年初、清两代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州县学读书的人,有应试资格,考取称“秀才”。④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⑤即1868年,光绪2年,农历龙年。⑥吉日,好日子。)

助译:闫凤祥 退休教师

祝氏族谱序》译文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修谱的人,哪能唯一的荣宗耀祖,向后人夸示,追念祖宗,孝敬才是根本。后世族人繁多,如果不续家谱,唯恐后来因乱世有失,出现差错。此次续谱于公元一九九二年九月十日,山东省成武县祝氏族人祝从佛、祝兆森来太和采访,与油坊、从聚、冠文、俭厂立赞等董事负责人,共同查考,共续别世之久的祝氏本支系。经考查,本祝氏支系实属维岳之后,第四门谘后裔。山东几次续谱,未能找齐人员。据成武县志上文载,宋时乡贤士祝维岳,字同甫,名声显赫,地位通达,官居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四个儿子都是进士;长子練为屯田员外郎,次子诰做官蔡州,与他的三子共同执掌州中军事推官,四子谘做官太常少卿,于成武西北十五里的白店有墓碑可考查。自宋帝十八世徽宗时,金人南侵,南北混战,国无安宁之土,我祝氏有随圣南迁的,有避兵火战争逃亡四面八方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江苏丰沛,河南固始、民权,安徽太和,山东曹县、滕州、邑县,巨野,元平联庄寺议事。我祖祝岳、祝分自山东成武乘车马来到颍州太邑(注:今阜阳太和)北七十里,祝老家园聚族而居,生五子:金、银、铜、铁、锡。金祖居界首大桥集祝楼;铜祖居洪山祝楼;银、铁、锡居祝瓦、祝老庄、祝检口。光绪十八年壬辰(注:农历龙年)太和祝氏续过一次家谱,因黄水猖獗,老谱失没,老成凋谢,实荒之年,兵马混乱,经济困难,未有通谱;仅祝铜这一门系老谱还存留。我们聚而议会,如果这次不来山东成武老家族人续一次通谱,仍视骨肉族人为路人,那么埋葬于地下的先人将责怪后世之人,后人想推卸责任是不可能的。到后来文献无可查找,老成都已凋谢,即使有孝子贤孙想执笔,却无法书写,所以这次山东举起修谱义旗,全族都集中,同心协力,共同捐出资财。四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几十个族人会集到成武苟村。自公元一九九二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才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今大家命我作序,我虽没有才能,但为先人之后,义不容辞,谨以原序和老人之遗注,限于才学疏浅,粗略选句引段。谨请父老乡亲和晚辈们查阅,以使后贤得以心地平安。谨序

三十世   孙 立赞   敬序

(注:上文是关于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祝立赞所撰的《祝氏族谱序》之译文。原文或可属印刷有误,若干处出现错别,例:“责乖”、“挥站”应正为“责怪”、“混战”等;又有些文言句未能断句,不易读懂,甚而意义混淆。译文仅供参考。)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