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氏四修族谱已成,是吾族历史的一件大喜事,可庆可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文化,灿烂辉煌。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国家要编史,民族要立志,氏族要修谱,以此启迪吾族后人,追根溯源,爱家爱国。凝聚共识,创建和谐,实现伟大中国梦!

此次启动修谱,族人酝酿成熟,积极倡议,勇跃捐款,热情助推,举荐贤能,成立组织,确保工作有序进行。经过深入发动族众,广泛征集资料,纵横探究考证,前后历经年余,由全体宗亲会、商会、编纂委和广大族众,不辞艰辛,共同努力,终于在安徽省多味珍食品厂——太和祝氏宗族研究会基地落下帷幕,功告垂成!

新家谱的辑成,是吾族历史的一件大喜事,可庆可贺!

此次续修族谱,与之前历史上的几次修谱相比,有以下四大显著特点。

一是资料相对丰富,充实可靠。祝氏族谱至今已修四次(含本次);

仅存可考记录只有:明·嘉靖时期的(上溯此前,则无从考证);清·光年间的;近期公元一九九三年的。但历史上的此三次修谱,仅存留单科族谱之“序”,且过于简略,其余佐证资料乏缺。

为此,本谱增补了“祝氏古今考”这一重要资料信息,列为重要章节。不仅考证了大概念的“祝氏源流”,而且进一步考证了相对小概的“太和祝氏来源”,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印证。

经考证,“祝氏源流”在山东。其源流有三:一是以诸候封地祝阿国为祝姓,世代相传至今;二是以官职“祝史官”为祝姓,望族居太原郡;三是古代他族改姓而来,改姓后的祝姓人,后来与汉族融合在一起。但无论源自哪一支,祝氏得姓都比较长。并且在山东太原、安徽太和、河南固姑、山东历城等已发展成为名门大姓。明朝时,祝姓有搬迁到江南的。在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都有祝氏族聚居。

经考证,太和祝氏来源:大明洪武三年,先祖祝玢、祝岳兄弟二人自山东成武乘车迁至颍州太邑(今阜阳市太和)北七十里地老家园聚族而居。兄弟二人共生五子:金、银、铜、铁、锡。后来长子金迁界首;二子银居太和洪山镇油坊;三子铜居洪山镇祝楼村;铁、锡二祖情况不详。如今五子后人散居在太和界首、河南一带(详见该章节)。

二是古今名人入谱,激励鞭策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的祝氏宗族,以其坚毅睿智的精神,聪敏广博的智慧,勤劳实干的双手,创造了和创造着属于本族也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辉煌;从古至今,英雄辈出;尤其国家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涌现许多企业精英,治富能手等知名人士;播扬其先进事迹,传颂其创业佳话,为祝氏宗族增光添彩,将其典型入谱,以激励鞭策族人,同时,也真正体验读谱的激情和快感。

三是修谱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实属空前。在此次修谱中,太和广大族众行动迅速,各村均选派代表,不辞劳苦,多次参加研讨会,议定大计,接受任务。得以确保散居乡、镇达40多个村庄的3万多人口世系图顺利入谱;且图系清晰,系列整齐,方便查寻。

特别值的一提的大事。正当太和祝氏启动修谱之时,亳州、界首、颍上、利辛等周边市、县的宗族弟兄闻讯,应其邀约,提出动议,与太和祝氏合修族谱,这是祝氏宗族修谱历史的一大突破!值得铭记久传。

经恭修者的艰辛努力,缕顺次弟,终于实现统合族谱,其入谱族户        户,人口达      万。此举增强了同根同源的共识,凝聚了族心民心!加强了沟通联系,增进了团结友谊,读谱令人振奋。

四是知识多样,教育族人。旧时修续族谱,较简略单调,传世于后人的唯单谱是存。此次修谱是对历史修谱的一次重大革新尝试。既十分尊重单谱资料珍贵的史实价值,又将多种文化知识,氏族教育、家规训戒,传统习俗等综合编辑入谱,丰富了族谱的内涵,增强了读谱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读谱有益,读谱愉快,教育启迪族人。

关于祝氏宗族历史遗迹,载入谱中尚少,著名祝楼村的高大祝楼,始建于明朝,颇具历史纪念意义,但早已毁坏,现仅留有旧址和相关匾额,实令族人遗憾,悲哉!叹也!

此次新辑之族谱,内容较丰富,涵盖较博广,故编纂成上、下两编,各编均有侧重,章节有序,目录分明,提供族人,据其所需,便于查阅。

新族谱的辑成,为吾族后人再度修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作参考价值的资料。望吾族人,休闲之时,捧读族谱,或可所德。

尽管参与恭修族谱者已付出最大艰辛和努力,但限于水平,经验不足,有的资料乏缺(注:尚待后人进一步挖掘、搜集),难免出现疏漏或有不妥之处,恳请族人提出批评指正,以便补充纠正。

最后,对在此次太和祝氏修谱中起重要指导作用的湖北祝庆韬教授;热心助编的退休中学教师  闫凤祥,关注支持的广大族众,一并致以诚恳谢意!

太和祝氏族谱筹备委员会主任
跃华   撰
祝   氏   三   十   三  世 
乙未孟秋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