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修綦氏族谱序言四则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修綦氏族谱序言四则

序一

在我看来,人类的进化无不基于其所在民族的精神,这就是谋国先进对于民族最为迫切之处,也是长辈希望将其发扬光大之所在。《大学》上说:“家齐而后国治。”《尚书》上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大雅》上说:“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老子》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原来古圣贤之人产生哲学都以个人为起点,所以社会组织也以家庭为单位。我国自有史以来,几千年间都以民族的血统以安定社稷,维护国家。即便这中间有时被异族统治,但是民族的精神依然存在,民族的团结仍然使社会组织坚不可摧。(民族的精神)不曾变更所以能发扬民族的光辉,使祖先的基业得以绍继。惩罚之前的过失可以警示自己,借鉴以前的经验可以知晓未来。真的是这样,民族的精神难道不值得继续发扬吗?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东瀛游学,学习他们的学科。刚开始的时候,总以为他们是功利之国,居住时间久了才发现其社会之组织。他们总是以民族为体征,科学为用。但凡其设施、其思想、其政策,总是以其民族的生活福利为依归,务必做到民族的各个单位趋于健全充盈。他们以“我国独善兼善”为原则,以西洋人进化的学说运用到自己身上,况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天演公:指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生活在列强竞争的时代,民族不自强,国家就会被消灭。家族不自强,民族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我回国之后,常常以强族健国奔走相告。供职于清王朝(第:科举时代称考中为及第,没有考中为落第。)主管教授于政权更迭之际。从政于山东、山西(鲁:指山东。晋:指山西。)之地。整天整夜为国事奔走,没有闲暇顾及家族之变革。时不我与,遗憾多矣。己亥年夏天,我因为生病由山西返回山东,恰逢族人修谱完成。我看过之后,不禁喜形于色,然而又有一层担忧。我族自始祖达公迁徙之后,已经五百多年了。这五百多年间,每每有修谱的打算,无不以世系多而繁杂,不是年久失考,就是调查不周详,以致于屡屡提议而屡屡作罢。如今经过与族人群策群力,终于促成了这件事。这也彰显出我族人精诚团结,正适合我民族自觉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为此高兴吗?即便我族生活在黄河的下游(尾闾:河流的下游,这里特指黄河入海口。)水患每每发生。沧桑迭变,生计艰难,这(指水患)似乎越来越常见。但是文化的落后,又日显岌岌可危。假若我们不再急切地谋求生存之道,用以普及我们的教育,发展我们的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恐怕到了数十年后,情况会比今日还要严重。我族能不勉励吗?俗语说:“人定胜天。”天助自助,繁荣我族的道路正在于此,我族能不勉励吗?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十八代孙衍麟谨序

序二

宋朝的欧阳修对于谱牒之学做到了精审二字,曾国藩这样说:司马迁对于疑惑之处不做臆断,欧阳公不善于对疑惑之处做出臆断。(我)曾经重修家谱,参订世系,叙述可以确切知道的,对于存疑的另外记录,不求与欧阳修处处相符。欧阳修和曾国藩都是大儒,所以不对疑惑之处做出臆断。我族汇东公在清乾隆乙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肇修谱牒体例,以欧阳修的为依据。始祖达公前后世系难以考证,都一并缺失,因为不能确定。考我族之先世出于有姬六国,因没有躲避战乱,出塞保綦连山。到了后魏,便以綦为氏。魏孝庄朝俊公字标显,官至散骑常侍同三司、殷州刺史,定居在洛阳。到了宋,崇礼公字叔厚除授翰林学士同平章事,居住在北海。标显公因为魏国都城迁徙,由代国迁入洛阳,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由洛阳迁入北海郡,因官职迁徙,史书上没有依据。到了宋时,北海郡辖清代青、莱二郡,乐安就在它管辖之内。我族祖居之地,自魏迄元,这中间的世系不可查考,这就是汇东公将其缺失的原因。到了元代,元帅公直公,我族所自出汇东公续的家谱,上面说我族自乐安迁入利津,祖茔还在乐安。清雍干之世,不及公、直公,因为年代久远,世系很难查考。我族谱始于始祖达公而只序开寰公支系,因为这其间存在失考而亲疏长幼难以序次。弟弟,兄弟之初是一人之身,由一人分而至于族人则疏,由族人上溯至于先世则亲。先世世系不可记叙,其可以记录下来的,又岂能不记下来,我这样感叹说。

我栉风沐雨,不分寒暑,走遍各个村落,亲手抄录,又赶赴广饶调查拍摄先世坟茔造像。经过各支族人同心协力,给我很大的帮助,仅仅过了年家谱就做成了,只希望家谱可以世世代代流传。经管处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如果没有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则不足以图存。如果没有适应社会的智职技能,则不足以共荣。杰现在五十多了,在这期间,有因为生计的紧迫而迁徙于辽宁、黑龙江的。哪有因为生活窘迫而将宗嗣截断的,因为其他原因如职业而携家眷迁移的,因为水灾而居住在河堤之上。我见其窘迫就知道他们以往经历的种种,不禁为其恻然而惊思,以昭先世之遗烈。这是我族人人的责任,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十七代孙宗杰谨序

序三

民国二十五年我族肇修族谱,因为我比较年长,就让我做一篇序。修谱是盛大的事情,族人亲睦,尊祖敬宗,这是善义的举动,我又何必吝惜自己的笔墨。族谱,氏族谱,氏族的谱系。《南史·贾希镜传》记载:贾希镜的祖先贾弼之搜集百氏谱记,专心习业。到了东晋太元的时候,朝廷授贾弼之令史(令史:汉县令属吏的总称。),负责藏秘阁所有史书的撰定、缮写。到了左户曹(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贾希镜三世传学,共十八州氏族谱,合起来有百帙(帙:量词,一套书叫一帙。),七百余卷,被作为氏族谱学的开始。宋朝欧阳修对谱牒之学号称精审,着唐宰相世系表,体例已经相当完备,至今还以他的体例为模板。我小时候读书,对谱例之学曾经受教于先生,等到大了改业从商,奔走四方。曾经到乐安拜谒先祖的墓碑。走平度、高密、叶县等地,见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报贴(报贴:旧时向得官、复官、升官和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綦姓人很多。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们是古北海郡人,由乐安迁徙过来的。大概和我是同宗,迁徙的情况也一样,只是没有谱牒可以查考。因此,我意识到创修家谱的重要。况且我还有几句话要告诉族人:幼而不学,长而无述,更有甚者,不知其先世为何人,这都是不学可怕的地方。公德不讲,是为自己谋私利。和同族有关的公益之事,不能引起重视,这是自私最让人鄙夷的地方。现今的学者,日夜穷笃于新奇学问,把古俗当成敝屣破鞋那样的东西。更有一种人,企图打破种族的界限,由纵组织变为横组织,数典忘祖,将有覆宗减种的危险,其可担忧之处更深。我老了,心中有所担忧,所以将其记录下来,并不是说一些逆耳之言。忠言逆耳,圣人也要将其选择出来,我又怎敢不实话实说。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十六代孙殿卿谨识序

序四

人没有不孝顺其双亲的,对于双亲怎么可以不孝顺?这就是慎终追远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人没有不疼爱后辈的,对于后辈的后辈怎么可以不疼爱。这就是麟趾螽斯之所以歌颂的。知道孝顺双亲,所以追祭先祖而没有不尊敬的。知道疼爱后辈,所以传之百世而思无穷。现今的人怒斥别人不孝,那人必然怫然大怒。辱骂别人的祖先,那人必定挺身与其搏斗。这是因为什么呢?农民未受教育的有很多。曾经听闻有不知道其先祖的,取同姓之人的祖先祭祀。奉先思孝,想要报答(祖先)却没有理由,这种情怀着实让人怜悯。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不学无术。我族多居住在乡村,乡村的教育还没有普及,所以不学无术者很多。我族处在黄河的下游,水患每每发生,各村落遭遇水患的多次发生。不学无术之人,遭遇动荡离散的祸患,恐怕把原有的世系忘记所以有修谱的举动。到了来年而谱牒修成,所以将其事记下来,并且勉励族人重亲亲之义,以绵延后世。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十六代孙建章谨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