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苏体例 历世不替



卷帙浩繁的中国家谱,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家世记录而流传于世,尽管有“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的说法,但它还是有规律、有体例的。所谓家谱的体例,就是指家谱的编写格式,即如何合理地将家谱所记载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排列起来,以充分表现其自身特点。这些方式或方法,主要包括文字组织形式、图表组织形式以及全书的整体格局和结构形式。

家谱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完善的。

汉代以前,由于中国家谱处于草创时期,其体例自然相当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略地叙述家族的人名,交待人物之间的世次关系,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我们从考古发掘出的甲骨家谱中也可较为明确地发现这一点。这份家谱被称为《儿氏家谱》,它原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序号为15061949年春,著名文字学家陈梦家等人经过多次讨论,在确认其为原刻的基础上释读了此片。陈梦家先生在其所著《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记载为:

儿先祖曰吹

吹子曰

子曰

子曰雀

雀子曰壹

壹弟曰启

壹子曰丧

丧子曰养


……

这份家谱共十三行,每行一句,行间无直接连线,按父子、兄弟先后排列,儿氏家族十一代共十四个人名。

殷商时期家谱体例如此,周、秦家谱的体例也大致相仿,如周代《世本》中的《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等大多采用上述的体例格式,或采用其变体来记载世系。

汉代,中国家谱进人全面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也开始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事范围有所扩大。汉代家谱不仅记人名(即世谥),而且记得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这样就打破了先秦家谱“独记世谥”的局限。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汉代家谱已有三种形式。据陈直先生研究,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为横格制,分代分格按顺序记载;二为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再叙世系和官位;三为一贯叙述。

汉代的家谱今天已经失传,如《汉书·艺文志》中载录的《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以及后人追记的杨雄《家牒》和《邓氏官谱》、颍川太守聊氏的《万姓谱》等。这些家谱的失传,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无疑是一大损失。但我们尚能从司马迁《史记》诸表中找寻到汉人记载家谱方法的一些痕迹。

如运用图表的形式表示世系,即在一张图表中划出若干横格和竖格,竖格标世数,一格为一世,格尽则另起;横格则列同辈人物,以长幼为序,依次旁行并列。这样,世代不混,长幼有序,人们的辈份大4、、血缘亲远、行齿序次,一目了然,对于确定人们的继承关系相当便利。《汉书》中的《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表》等,也是运用这种形式来谱列各王臣功侯的世系,很可能是从皇族家谱、诸王世谱中吸取借用、移录过来的。

图表式家谱除运用图表外,还辅以文字来记述家族世系和人物简况,如官职、居住地等等。很显然,这种图表式家谱较前代家谱体例已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开后世体例之先河。

图表式家谱记载世系的方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仍有人使用,如当时盛行的《琅琊临沂王氏谱》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的体例又有新的发展。一方面,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出现了反映婚姻的综合家谱。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产生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以世系图表来表示世系的家谱,这表明我国宋代以前家谱已有了图的形式。这里以1966年出土于新疆的高昌《某氏家谱》为例:

新疆高昌的《某氏家谱》

该谱即为用世系图来表示世系的家谱,也是目前发现的纸质家谱中年代最早的家谱之一。它向我们提供了当时图式家谱的一般体例、格式和内容。1.家族人物按世系排列。一辈人为一横列,横向表示夫妻、兄弟、姊妹关系,纵向表示父子关系。在同一横列中,夫妻并列且以横线相连,兄弟、姊妹并列但不连线;父子纵列于上下两格中并以竖线连接。2.男女并书。不但夫与妻并书,更突出的是子与女并书;书妻不但书一妻,而且书多妻;书女不但书本人,而且书其婿,如“字四妃,适宋洪施”。3.男女书名字有别。男既书名又书字,女只记字(有的甚至只记为某氏)不书名。男名有的称讳,有的不称讳,称讳者当为故去,不称讳者当为存者。但不称讳者也不书名而只书字。名字缺者则以空格表示。4。每人书其名字与官职。名字皆书于方框内,官职则书于方框外左侧。5.夫有官职者,妻称“夫人”;无官职者,直称为妻。

唐代的家谱大都因战火而损毁,其家谱体例特征不得其详。但我们通过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著作的分析,可以对唐代家谱体例得出最基本的印象:唐代家谱的体例应是以图表式为主,辅以文字叙述;图表用来表示世次关系,一般是分代分格填写;文字则用来叙述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等。

宋代是我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家谱体例经过宋人的改造和确定成为后世的定型,一直指导着后人的修谱。

家谱体例之所以能在宋代确定下来,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经过唐末和五代时期的战乱频繁,在唐时就开始衰落的门阀世族彻底土崩瓦一解。宋人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妪不问阀阅。”反映的就是这个事实。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败和寒族地主的崛起,唐代私家谱牒得到迅猛发展,谱学由官向私发生转换。到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使家谱、宗谱的质量大大提高。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肇、苏洵等人除参与修谱外,还对家谱的体例、格式等进行了探索。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家谱的体例才得以定型。

欧阳修和苏洵创立的体例即“欧苏体例”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代表,被后世奉为私谱体例的楷模。

欧、苏体例,重在图表之创新,每图只记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条理清晰,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与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则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余此类推。

上面所引的谱图是标准的欧体。明清时期有些谱家也有不按五世格尽另起的规定,有人只记三世,为的是有足够的篇幅来记载事迹;有人则记九世甚至十余世,为的是表明世系。不过三世也好,九世甚至十余世也罢,都是欧体的变体。

苏体的区分世系原则大体与欧体相同,但更为

严格。他更强调宗法,则不标明始迁祖,而只详细地写清自己这一支的世系,如高祖姓讳、祖父仕与不仕、父娶某氏、享年若干、某日某时卒等,这就是所谓欧、苏之区别。

苏氏谱例

苏体最初仅列世代人名,人名之间并无竖线或横线连串,和欧体划有横线为格的图表情形不同,因此看起来好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而欧体是横行的,其实欧、苏两体都是由右向左而斜上的。后人采用苏体的,为了更醒目起见,便在人名之间加上了横线或竖线以连接,使苏体呈明显的直下分支的形态。

欧、苏体例成为后世修谱的楷模,但相较而言,人们运用欧体者较多,这是因为“谱之法欧书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见高曾祖考儿孙;自右而左横书相属,()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于条,()一本欧家之法也”。(《义门陈氏族谱·凡例》)

苏洵在谱例上还有一项贡献,即创大宗谱法。所谓“大宗谱法”,即以宗之组织为宗之记载的根据,也就是将组织法与记载法合二而一。这种谱法重在区分嫡庶界限,反映亲疏远近的区别。由于这种谱例后世运用较少(连苏洵本人在《苏氏族谱》中也未采用此法),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宋代是私修家谱昌盛的年代,加上诸多文人学士的参与,创制的体例应不限于欧、苏两家,但未能保存下来,甚为可惜。欧、苏体例也是因为刻于文集之内才得以保存下来,所以后代之为谱者,必宗欧、苏体例,从而使欧、苏之体例成为族谱编纂的不祧之祖。

欧、苏体例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和先祖考辨等五项内容组成。其书写原则是只书男与嫡妻,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

宋代以后,元、明、清三代在谱例上沿着欧苏体例继续向前发展,并逐步突破欧苏体例的局限。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远及近、一体共载的现象,不拘泥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在体例的构成上也由欧苏体例的五项内容增加到十一项,进一步丰富了家谱的内容。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使之成为百世之纲纪。明代家谱记事范围之扩大,记述内容之丰富,也是对欧、苏体例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欧、苏体例“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而明代家谱却将之远远抛弃,不但书生女,而且书生女出嫁之夫名与官爵;不但书继娶、书妾,而且妻、妾并书,如若妾子长,必位于嫡子之前;不但妻、妾并书,而且书及妻、妾之外家。由于记事范围的扩大和记述内容的丰富,为在明代出现“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奠定了基础。统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领于一的宗谱,故称之为统宗世谱。明代较著名的统谱有《新安黄世统谱》、《汪氏统宗正脉》、《张氏统宗世谱》等。

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期。这个时期里,家谱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存历代家谱中,清代纂修的家谱最多,占总量的50%以上。这些家谱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一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20多项,使家谱或宗谱成了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

中国家谱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体例日益完善,记述内容日益广博。记事范围日益扩大。从家谱体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以前,由于家谱主要是用来“奠世系,辨昭穆”或是“别郡望,辨婚姻”,因而谱书的内容非常简略,家谱体例也相当简单,仅以记载家族成员人事资料为主。宋明以后,修谱的目的发生变化,修谱也由官修为主变为私修为主,这就为体例的完善、内容的丰富创造了条件,于是就有了欧苏体例,有了明代的统宗世谱,家谱的记载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这样不仅使家谱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大大加强了家谱的功能和作用。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