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公第二十四代良才公第八代裔孙王池中沐手书王氏族谱序言



古人云:“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也。”史编历代相传年次,记载政体更叠变化,褒贬时事政务,彰扬士,农、学、工、商之翘首楷模,以传后世。谱记一家世系本源,尊祖合宗,别长幼之序,列班行之次以为本族而别他族之谱牒。由此观之,宗室之派演,皆由谱名玉所系,实非轻也。家谱,实则是一个家族之紫衍史,奋斗史。

夫人之生,其初一身也,传世日久,生息紫衍,子孙延绵。为生存计,从行从业,离居散处,遍布各地。世炎日久,族人相遇如路人者,何哉?谱牒之不明也。谱明,则法立,昭穆序,长幼别,笃恩义正伦理,而孝悌之道行慧。

吾族之谱,有记事起。历时数千年。血缘先祖黄帝于今四千六百余年,受姓始祖至今二千六百年。江南始祖添佑公距今也有六百六十余年。本族入川始祖良才公于清乾隆九年,响应朝廷垦荒令,携家带口,步行数千里来川,近三百年矣。衡阳凌世公于乾隆四十三年来仪所立川谱,距今二百三十余年。虽经道光二十年,民国三十五年两次修谱,而语书未列入者达六辈之多。况世代变迁,族人对家族源流、昭穆次序、长幼班行淡之、忘之;更有族人之间相互敌视,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妇人对骂,口不择言。种种劣行,非为一偶,实乃本族之大不幸也。

我族贤达,立志修谱,但因多种原因而不能付诸于行。究其原因:一是社会问题,自一九四六年修谱以后,国家正处于战争阶段,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扩大化,特别是文革动乱时期,谱书都被列为旧文化,旧习俗,无人敢涉足。致使像王映席,王映文这样的先贤达人终身后悔,映席侄在他弥留之际特托人将映铺请到榻前,嘱托道:"老弟,我不行了,拜托你,保护好i书,只有这么一本了,如果条件允许,把语书续下来。”就这样带若遗憾走了。二是认识问题。乾隆四十三年凌世公来仪陇立川谱时,也有“人心不齐,所志不果”的感慨。本次修谱虽大多族人赞同,但也出现了不少怪话。三是经费问题。修谱要钱,而且要大笔钱,现在又无族产没有钱,举步维艰。

岁次庚寅,二0一0年正月十二日,在我族宗祠落成典礼上,长辈玉银、玉伟公,育池、映清、映铺等族人倡议续修族谱,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值此太平盛世,国家提倡谱牒文化,续修族谱,是本族的一大幸事。各地族人极力拥护,成立了续修族谱筹备小组,又在立山、义路、土门、双庆、马路、日兴分设了工作小组。两年以来,在诸公的共同努力下,多方查找资料,探访名胜古地,搜集人文素材,筹集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顶住了种种压力。特别是正池、映铺、映禄、王斌四人更是不辞辛劳,不畏酷暑,于壬辰岁五月二十八(公历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出川东达州,经宜昌,到长沙而后衡阳,找遍了衡南县,衡阳市,终于在衡阳师范学院有了着落。楚地虽经吴三桂称帝,抗日战争两次大战乱,王氏宗族已人丁不济,然衡阳祖地故人依在,谱牒绵绵。经十天劳碌奔波,追踪王氏源流,察考我族世系终将我族老谱与太原圣地、琅哪支系、如实地含接起来,写成了这部较为完整的王氏族谱。此谱的写成,实乃先灵护佑,族人同心之功也。

新谱续修既成,望族人读其谱,思其祖,以忠孝仁义为准,科技教育为本,诚实敬业,勤劳致富,睦亲和邻,顾全大局,光明磊落,洁身自好。争当拥护政府,遵纪守法、严守家训及社会公德之士,勿做灭伦乱纪、趋炎附势、见利忘义、辱没祖宗之徒。

望我族后人,奋发读书,自幼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做新时代的有用之才,为国家、为民族争光。

诚望我族宗亲,团结和睦,忠孝传家,尊祖敬宗,谦恭礼让,勤俭持家,行善助人,成为礼让文明之家。祝愿我族后人,支支浅繁,房房发达,根深叶固,源远流长,子孙昌盛,千古留芳。

谨此为序

天佑公第二十四代良才公第八代裔孙王池中沐手书

公元二0一二年七月三十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