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孙王化今沐手敬写家族的迁离家史传略



王氏迁居家史传略

我族之来长垣也,根据历代先祖传说,是在明代从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下迁来者也。据考稽古大槐的来历,原系广济寺遗址,寺院被洪水冲没,只有南宋时金人建立的石幢一座,远望塔,尚巍然矗立,寺旁原有大槐树一株,祖传为汉槐,树荫可蔽。

按续文献通数,,明成祖永乐年间,屡移民于涂 (安徽)、北平、鲁)山东)、河南等处,而山西外迁之民之中,据流传说法,迁者后裔,左右足小趾甲为复形,又以洪同县附近地区之民为乡。,因地区集中,交通方便,故在广济寺设局住员,,给凭证,资,被迁夫众,在起程时,便将大槐树,以及树上的老鹳窝,入于眼,印于目,指为告别家乡的纪念。

迁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蒙、胡族以异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朝帝国,对待汉人极其残暴,到元朝末年,禁止汉人持兵器,规定十家使一把菜刀,其大臣巴延,又奏请杀灭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中国之大汉人,几乎无生存之地,河南刘福通,首先起义于颖州,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刘福通的领导下与元兵决战,奋斗了十三年之久,苏北、皖北之民业已十亡七八,春燕归来无楼处,赤地千里无人烟之景象,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后以刘福通失败而告结束。

刘福通失败后,元朝之诸将领,各怀异志,内闹遂起,后在山东、晋北、晋东等地展开争城夺地之大恶战,以朱元章兵出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了王保保、子保安张齐于关中,统一了中国,这是第三次兵乱,长达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之中,军队无食杀志弱为食,百姓流亡,仅北京收埋尸体千万。加之黄河屡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正如流传的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走的惨景。

山西当时是蒙名将,安汗特木耳及其子扩特木耳,王保保之根据地,北至石领关,南至黄河北岸,利用 山西表里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比较安定,因之山西之民生齿繁多,死亡较少,而流入难民亦多,形成人稠地窄之地区,这是洪武时迁山西之民于中原的原因。

山西不仅是元末大乱中少受兵灾,及明建文帝即位,靖难兵起,如,,县城战,,斩首三万级等惨战的战争,由北向南,经过三年之久,鲁、豫、苏、皖广大地区的百姓,,祸更惨,地广人稀的现象更加严重,这是第四次兵灾,而山西一省始未涉及,这又造成永乐二年、三年、十四年迁民于中原的又一原因。

我先祖弟兄两家,同自洪同被迁而来长垣,兄被分配河东一千王村,我先祖被分配王相如村中落居。究竟是哪批迁来,未可考稽,总之在洪武二年,迁民开始,永乐十四年,迁民最后结束,至六十四年当中而来。

长垣当时称蒲城,一千王的来历,可能是迁民以后若干年随着人口增加,为了怀念家乡,距老家大约千里而命名,兹据我县县志记载,明正德七年全县六千九十九户,三万四千九十口人,迁民前后,从无迁户之大镇,一千王的出现,可能是纪念家乡而命名,王相如原系录相如,后为邢相如,根据我族的人口增加,逐渐改称为王相如村。

迁来始祖,因年湮代远名字跌,仅存其墓有三,在王相如之西南焉。其中主墓是砖灰结构,于一九六五年,被狂徒盗墓,墓砖被盗去过半,经发现追究原砖送回从新修补,大加祭祀而告了结。

到了清初,随着我族家业兴盛,好礼君迁牛河村(原系河里村)逐渐置买一处乡庄,由芝杰、芝英、芝才弟兄分别管理,经过几代分家,先后迁移牛河定居焉。以上父子四人之墓,均在王相如祖茔,自朝字辈均在牛河立祖,兆端君迁的最晚,大约是十八世纪初,迁往牛河,据有人可传的是兆端、国珍父子均是卒于牛河,葬于王相如祖茔,末后穴位,以上就是从王相如迁移牛河的传说来历,所以王好礼就是牛河王姓的直系祖先,他的墓地在王相如西南地,面积二亩五分六厘二毫五丝。

到清末光绪三年,我县大旱不收,赤地百里,粮贵金珠,饥饿载道。为了寻求生路,四处逃荒,使我骨肉亲族又一次离迁,背景离乡,弃家外逃不计其数,有的随着年景好转,而返回家乡,有流入异乡定居不返者,牛河村即有法魁率领六个儿子前往陈留县光芒,若干年后,夫妇带着六子明心返回,,,,弟兄五人均落于陈留县北五里占村定居不返焉。同年五相如村秋成君全家五口,妻史氏、长子礼德、次子义德、三子全德前往夏邑县逃荒,年景好转后秋成公携带三子回家,史氏和长子次子均中东于夏邑西北十六里仁楼村定居不返焉。

继而弃家外逃离乡背景流入异乡不返者,进入二十世纪较前为多,其主要原因是连年灾荒,战火频,,民不聊生,为了谋求生路,养活子女,其散居各地不返焉。

一九三七年,日寇梫我中华,气势凶猛,炮火连天,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一九三八年,正月十五日,进入长垣,到处扫荡,烧杀,打人抢劫,次年二月,某日早晨,侵在我县城内街巷,就枪杀我赤手人民一千七百九十一口,所以民众终天逃避兵祸,流离失所,使得有田不能种,有家不敢归,造成灾荒连年,继而汉奸蜂起,各霸一方,仅我县境,就有土匪二十多股,抓丁派粮,敲诈勒索,抢劫打劫,弄得小康之家倾家破产,贫因之户更难维命,这是我族亲人散迁各地的原因之一。

其次一九四五年又遭受蝗虫,古历七月某夜飞蝗从夜空里翅冷翅冷零星降落,次午飞蝗骤然弥空来临,迵如黄风大作充空蔽日,昼如黄昏,十步难辨东西,由南向北, 飞驰声和群落声,直如疾风暴雨,天轰地鸣,声势吓人,降落者压断了木杆,盖没了地皮,所有谷物倾时咬嚼一空,如此飞过三天,造成巨灾,次年幼蝗遍地孳生,又是由南向北蹦跳铺地而来,有联滚成球者,小者如升,大者如斗,填平了路井,堵塞了交通,群众联防挖井堵截,一时之后蝗满井平,街道院宅、门窗爬 得层复一层,千古 之未闻,万世之罕见者也,为此蝗灾二年,又是逃离家乡之因。

由于以上的历代灾荒,生活迫人,为了谋求生路,逃流异乡,散居各地,有的随着年景好转而重返家园,有的恋于异乡,爱其风土,遂定居不返焉。使我骨肉亲族,造成这样不幸的分崩离析书面,远不能在老家的土地上同耕种、同劳动同表家庭之乐。又因年湮代远与老家失掉联系,以致骨肉疏离形成了音信不闻,对面不亲,这是本族的共同伤悲,临笔不仅慨然兴叹。这就是我族的迁离家史传略,希尔后世,永记老家,垂传勿忘焉,是为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