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沙窝汪冲李湾李氏三续宗谱序言



我李湾李氏这次三续宗谱,其目的是:秉陇西家乘,尊祖收宗,加强宗族团结,加强宗族伦理教育,号召族人继承先祖尚文能商的传统,爱国爱家,忠孝兼备,为建成小康社会尽显其能,建功立业。

李姓是中国迄今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2%,人数将近一亿,在中国境内的约9千万。也是世界第一大姓,在华夏大地乃至全球各地都有李姓居住,有人曾估算,当世界上所有李姓人并排在一起时,能够环绕地球一周半。

  李氏族谱繁多,数量很大,据说美国加州谱学会存有李氏族谱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李氏派行用字多达3000多个。据史料记载,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近现代初修、续修、再修的。这些说明李氏族人很重视修普。同时也说明,在近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李氏世代繁衍不息,人丁兴旺,由一房分多房,再由一房分多支,又由小支成大支,继而由大支分小支,纷繁复杂,实难理清。后裔只得各奉所知的在此地发迹的世祖为一世祖,远去的远祖只得一并留在心中。

本次续谱,仍然秉承二续宗谱,奉朝公为我李湾李氏宗族一世祖。朝公之前的历代先祖、远祖,宗族后裔永作纪念。

在中国历史上,李氏称帝王者多达60多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等政权。由辽东迁至朝鲜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都汉城,传26代,历时500余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李姓的盛世。统治者皆出自李姓陇西堂,自李渊、李世民到昭宗李晔,有19位皇帝,另有陇西堂李氏宰相10人。

自古至今,李姓旷世英才豪杰辈出,代不乏人。春秋时的李耳,著《老子》一书,世传经典。战国时的政治家李克,曾任中山相。法家李悝,曾任魏文侯相。水利家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以兴办的都江堰最为著名。秦代政治家李斯,后任丞相。汉代名将李广,音乐家李延年。东晋时文学家李克。隋代工匠李春,创建著名的赵州桥。唐代大诗人李白。明代杰出医药家李时珍,著成的《本草纲目》,是中国的宝贵遗产;文学家李开光;画家李留芳;诗人李东阳等。清代有哲学家李雍;戏曲家李玉;文学家李调元、李慈铭;地理学家李兆洛;画家李方贋、李鲜;数学家李善兰;等等。

近现代,李氏更是人才济济。政治家李大钊;水利专家李仪祉;地质学家李四光;植物学家李继侗;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等。旅居海外的在各行各业中涌出许多杰出人物。例如,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英籍华人李昌云,获丘吉尔颁发的‘雷达博士奖’。 缅甸‘宝石大王’李旭光。马来西亚‘橡胶大王’李莱生。 美国‘钨矿大王’李国钦。曾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菲律宾华人李清泉,曾购40万救国公债支援抗日。香港十大财团之首的李嘉诚被列入‘超级富豪榜’。被列入的还有:香港的李兆基;泰国的李石成兄弟;香港的李福兆;泰国的李智正、李文祥;新加坡的李成伟家族。

纵观古今中外,李姓望族昌盛。然而,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尚无定论。说李姓源于‘赢’姓,是因在尧时,皋陶担任大理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赢姓。到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得罪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和儿子利贞逃难,不敢称理姓,又因饥饿中吃李子而得以活命,故改称利贞为李姓。这被认为是李氏称姓李的开始。这期间,李姓人少是很自然的。所以,后来有人说,周之前,未见有李姓,李姓是从有了老子才称李姓的。据<姓氏考略>记载,老子,为利贞的后裔,祖上曾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也相通,又有传食李子得活命为报恩称李姓之说,老子称李姓也就自然了,说李氏是始于老子称姓的,在已知的史料中,依据的逻辑性是基本连贯的,自老子开始称李姓是可信的。其他传说仅是传说,如:出自他族、他姓改姓,无逻辑依据。

老子的后裔,在甘肃陇西发展成李姓望族,陇西在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后裔李昙,在秦时任司徒之职。李昙之子李崇,创陇西堂,后被称李氏开基之祖。

陇西李氏望族后裔李渊,开创了李氏大唐王朝,传19帝,历289年。李氏作为‘国姓’显贵之至,因而人口得到极大发展。期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一些被赐为李姓,也因此扩展了李姓人数。

我陇西堂,是李氏12个望郡(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中最望之郡。唐时一支迁移到赣(江西)。

我李湾李氏宗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却根深源远。上下五千年,我李氏是华夏望族。虽是同根生,但分支纷繁,要想从我辈上溯到远祖始祖,实属难事。怀仰慕先祖之心,尽力所能及的史料资料,结合二续宗谱和宗亲先辈代代口传,综合整理出《我族根源略表》。一为宗亲对本族根源有个基本了解,二为宗亲有进一步理清根源者提供参考,使得后辈更加清楚地知根知源。

三续宗谱执行主编 十四世孙 庆武  拜撰

公元二零一三年农历正月至九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