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四修族谱的三篇谱序文和凡例



谱序篇

一、明进士武英重修族谱序

盖闻万物本乎天,人各本乎祖,是则祖宗虽远,实吾托始之源。

而尊祖敬宗之心,乌可一日而泯乎?胡朝廷有玉牒,圣子有神孙,继序其皇阁。闾间有家谱,承先启后作述乃光。考我刘氏,系出尧唐,庆流汉室,史载固已昭然,乃流传至今数千年,族众人繁,散处天下,处处不乏。往往不能探索其本,寻究其源。欲求一颇悉其由来,略明其始终者,殊落落不为我靓也。今幸南京吏部尚书刘文参,福建户部尚书刘珩璐,江西状元刘统升重修族谱,尊祖敬宗,专心研究,详考前后出没所在,历稽古今谱序所存。因此重修族谱,流传万世。庶我刘氏子孙可知世系屡迁而功德常新,派弥长而昭穆式序者也。

大明嘉靖十三年孟冬月谷旦重修族谱

进士嗣孙刘武英 拜撰

二、刘沐《刘氏首修族谱序

予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坦九曜,旋绝归向,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透迤顾盼,犹祖之亲,而不敢不本焉。

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援之者谓之裹。为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当鞠躬尽率,为人后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

今阅我刘姓谱谋,上湖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礼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传赞以尚忠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乎?噫,世之去祖末远,问斯所懵然者,有愧于我刘氏多矣。

主修族谱内阁学士状元 刘沐 谨撰

后晋天福二年(按系公元九三七年)丁酉岁春月

三、四修谱序

盖词,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乃古今之修谱观念。国有史,则朝代之兴替,治乱,君臣之贤不消,政治之得失,风俗之美恶,皆可以史为鉴,知何以治国,故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意在于此.家有谱,则使子孙知得姓,识源流,明世系,别亲疏,崇祖德,重伦理,皆可以谱为教,知何以正族风。宏观载史,微观载谱,史谱互为考据,以求详实,以免偏颇失实之蔽,史谱之作,旨在重教。史教,在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思想,为国家兴盛作贡献;谱教,重在宏扬祖德崇尚伦理,以敦族风,族风正,于族乃文明之本,于国乃安邦之基,睡族爱国,乃修谱之大宗.

我刘姓,乃尧帝陶唐氏之商,尧帝姓"祁",名放勋,出自黄帝十二姓之一,尧帝封其长子监明之子"式",于刘邑(今河北唐县),遂以邑为姓,名"刘式",此乃"祁姓之刘"得姓之始。传至夏,刘式之裔刘累,善御龙,事夏孔甲,封"御龙氏"。商封"豕韦氏";商末建立唐国,周初又由唐迁杜,称"唐杜氏"。又于公元前785年周宣王43年枉杀杜伯,杜伯之子隱叔奔晋,晋用为士师之官,遂以官为氏,成为晋"士氏之祖"。叔第四代孙,士会于公元前621年,晋襄公7年,使秦迎君中阻,霸留于秦,后返晋,"支子留秦,复为刘姓”。即士会之子士轼复刘姓,名刘士龙(众说不一)。自此失去了"E"的封号和封地,成为秦的平民百姓。又于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二年,魏安釐王28年,刘士龙之裔孙,因秦魏之战迁魏,魏王因先世在晋同僚之谊,赐封大夫,定居大梁(今开封),刘大夫生子刘清。于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强迁大梁官民至江苏泗水郡丰邑,刘清定居于今江苏丰县赵庄金刘岩,成为沛丰刘氏的开基始祖。刘姓姓氏多变的历史自此定型。

刘清的四代孙,刘邦乃一介平民,有大志,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招致四方反秦豪杰,组织强大义军,直驱咸阳,破秦关,降子婴约法三章,废秦苛法,以收民望。三载亡秦,五年灭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刘汉王朝,刘姓上升为"国姓"。自大汉王朝建立起,数干年来,中华文明,称为大汉文明或汉文化。中华民族的主体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称为汉语,文字称为汉字,至今不变,"汉"字的光辉照彻中国历史。汉代创建的典章制度,称为汉制,为后世所沿用。汉代的文风,后世称为汉文、汉赋,诗歌称为汉乐府,国界称汉界。周边各少数民族慕汉声威,内附或内迁,都逐渐融化于汉族之中,甚至改为文姓。如,出自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孝文帝,朝廷建制,完全沿用汉制,还诏命朝廷官员,学汉文、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就是入主中原的蒙、满两族,也完全沿用汉制。表面上,汉族失去了统治地位,实质上他们已逐步融合于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个成员,一个支系,只是血缘不同而已."汉"字成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和民族大融合的大融炉,"汉"字是刘姓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丰碑。"汉”字又是刘姓的旗帜,汉魏鼎革之后,刘姓子孙,为维护大汉盛世的初创之业,奠基之功,祭起了"汉之子孙"的旗帜,在各个历史时期,拼搏奋进,振兴刘氏,谱写了新的篇章。

自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极弱时代,由于国势极弱,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伸进魔八瓜分中国领土,特别是日寇打进中国,占领了大片国土,毫无人性,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百万以上。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丧失殆尽,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为挽救祖国危亡,刘姓子孙总是站在维护祖国独立、捍卫祖国主权的最前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经过十余年的浴血奋战,驱逐了一切外来侵略势力,推翻了腐败的蒋家王朝,建立新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崛起东方,由弱变强,从此结束了外来侵略者任意掠夺和屠杀中国人民的历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至今,国防力量,足可击退来犯之敌,科技发展,能与发达国家齐趋争先,雪国耻,收复港、澳,恢复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国家富强了,总是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普遍实施史无前例的惠民政策。如,不仅免除农业税(史称皇粮),还发给生产补助金,老年发养老金,困难户有低呆。教育上,初级阶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外给助学金,高级价段均有助学金。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交易繁荣,农村楼房林立,电器生挥,交通发达,车辆如蚁。举国上下呈现一片盛世风光。史家论史,必称“汉唐盛世"。所谓汉唐盛世,仅只是径福薄赋,政筒刑轻,能御外侮,人民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经济文化繁荣而已,与今天的盛世,是无法比拟的。今天的盛世可以说是继汉唐盛世之后的再创盛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远远超过汉唐,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经过了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劫难"之后,深刻认识到"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国家的强弱休戚相关",故而产生了要为国家的富强作贡献的爱国思想;也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盛世".从而产生了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爱党爱国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刘姓还要加上"宏扬祖宗为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又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刘姓的繁体字"劉",据各大词典解释,含"斧钺"之意,刘姓的祖先因掌握了“斧钺”这一利器,而有御龙伏虎的本领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夏、商、周三代,才领有氏族封国而称“氏"的强大氏族。原来的繁体字"劉"已经简化成今天的文刀"刘",含文武之意。是刘姓在新时代必须朝"文武"两个方向发展的“瑞兆".

因此,大胆设想,我地处边睡仅有678人的微小家族,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家族中"望子成龙”思潮的热化,也可能会产生"以文济世,以武卫国"的名人载诸国史。有人会说,这是痴人说梦。其实,敢于做梦的并非痴人,不想做梦的人,如草木一春,生不留名,死环留迹,才是可怜的痴人。敢于做梦的人,定下坚定不移的梦想目标,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自觉去邪务正,克服一切困难,突破重重难关,奋斗不止,直至达到梦想的目标。

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国家在教育上加大投入,从小学到大学,从研究生到硕士、博士,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让全国学子自己选择梦想的学位。海阔天空任鸟飞,正是学子发奋有为之秋,承此盛世,希望我刘姓学子,与时俱进,选择本科以上的梦想学位,以求进身之阶,成名成家,报效祖国,以光门楣。要争做敢于梦想的志士,不做无梦想的痴人;要学振翼长空的雄鹰,不学不想起飞的呆鸟。

一个家族成员,应具有去邪务正的立身思想;一个家族应具有避邪恶、扶正气的精神。這观社会各姓家族的破败和解体,原因有二:一是出现萧墙斗狠,入室操戈,非分侵霸,绝毒残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恶棍;二是出现搬弄是非,打街骂巷,长舌乱伦,还自鸣得意的悍妇。出现此等男女,家族必然破败,团结必然解体,秽德彰间.

希望我姓家族引为鉴戒,永远不出此败类。一个家庭,应具有夫妇和顺,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婆媳和谐的文明家风。一个家族,必须以伦理道德为规范,具有尊老爱幼,互助互爱,不以强凌弱,不以富欺贫的团结和谐的文明族风。要树立和谐文明的族风,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言行风貌都必须自觉地从“自身”做起,才能蔚然成风。一个家族对邻人,外姓都必须讲礼让,和睦相处才能构成和谐社会。

谱例

一、本谱兼苏谱之叙述式和欧谱之图表式并用。

二、三修谱之内容,除废弃不用之外,全部转载本谱。

三、刘姓自得姓之始,至刘累受封称"E",夏,商,周三代均以封地称"氏",杜氏迁晋后,又以官称“士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刘姓行生称氏,是五帝换代称氏的沿用。故自三代到《春秋》,均以“E"的衍变传承载入谱。

四、"支子留秦,复为刘姓",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刘姓之谱,众说不一,至刘清始定型。故本谱以刘清为开基始祖,世次直至广传公。

五、因存断代待继,入滇后,又以隆裕祖为入滇开基始祖,另列世次。

六、从“仁”字辈起分四大支,各支按代,分长幼次第序列,全族并序,支叶不亲。

七、各支记有生卒年及葬地者皆录入谱,无者记失传。

八、曾任社会职务和创有恒业者,录其职及其事,无者列名而已。九、本谱至"受"字辈止,列入正式世次。享字辈以下子孙,只记其名,不列世次,请按长幼次序记入生辰、忌辰记录簿。

+、书法:祖讳尊称,只称刘公名某,刘母某氏,不用考妣称谓。+、重伦理道德之典范,点其名,赞其事,为家族、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者,为其立传,以资劝善。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