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新县潘氏宗谱》为潘族谱文化的发展再建奇勋



公元2012年10月20日,“新县潘氏文化研究会”(简称“文研会”)成立,提出了编修新县潘氏宗谱的重大任务。当月28日,“新县潘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简称“编委会”,隶属“文研会”)成立,当日启动编纂工作,制定“编委会”工作计划,决定先编写《新县潘氏简谱》(简称《简谱》)。2013年3月下旬,《简谱》墨谱初步完成,付印草本并经五次修正。2013年6月2日,正式向“文研会”汇报,征求意见并研究后续工作。至此,《新县潘氏简谱》基本修成,此乃新县潘氏家族一大盛事,时进盛夏胜春光,《简谱》告竣喜洋洋。

《简谱》的诞生,在新县潘族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县虽小,但在新县定居的潘族有二十多个支系,各支系先后从江西、湖北、河南北方诸市县迁来。迁移时间早的有六、七百年,晚的也有几十年或十几年。迁移原因各异。有的落籍在新县城关,有的分布在新县乡村,各支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繁衍发展,奋战一方。全县潘姓有三千余众,但由于字派不同,世代难分,各支之间,长幼莫辨,见面不好称呼,总叫“一家子”,不利于交流,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共谋发展。因此,联宗合谱,捋清世代,按一脉称呼,是各支族人的共同愿望和呼声。新县潘氏文化研究会,顺应时代潮流,理解族人的要求,听见了族人的心声,适时组织人力编写《新县潘氏简谱》。《简谱》告竣,理清了多数支系的季孙世代,考证出了支系之间的历史渊源,编汇出了“新县潘氏各支系字派与联宗字派季孙世系对照表”,从此长幼尊卑有序,人伦道德有法,潘无二姓,天下一家。《简谱》有促进新县潘族团结和谐、鼓舞潘族奋发向上的作用,光前裕后,在新县潘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简谱》的问世,历尽了艰难困苦。谱书是以记录族人血源关系为主体的书,新县潘族二十多支,字派各异,亲疏不知,世代难分,要理清血缘关系,按一脉称呼,谈何容易。编委会研究决定,先查阅各支宗谱,探清各支渊源、世系源流,特别是要查清各支每代每人的季孙世代,然后再比对季孙世代,统一辈派。于是编委成员,克服各种困难,费尽心力,多方调查走访,埋头谱牒,夜读三更,考证族谱资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详细记录。有的分支,族谱不全,世系断代,有的没有族谱,只记得最近几代人,上系稍远的,全然不知。更难的是,多数谱牒,只按某个分支始祖的世系来叙述,没有完整的世系,与季孙世代不衔接。我们的思路要以季孙世系为主线,各支要统一到季孙世系上来,在季孙世系的旗帜下“联宗”,这就要突破“各支与季孙世系相衔接”这道难关。我们不顾年高体弱,不管寒冬腊月,上山下乡,找族长和老人访问,然后昼夜伏案,查找资料,比对各支联系,寻找蛛丝马迹,准确定位季孙世代,再写出各支简介和编汇世系图谱(只写男丁,以明世代,后裔无男,则记女儿)。在编汇世系瓜藤图时,有谱的照谱登录,谱上记录不全的(主要是叙谱后出生的)和无谱可查的支系,我们找族人询问或一一入户登记,力争做到一个不漏。对季孙世代暂时无法查清的支系,我们将可知名单登入《简谱》,待合。经过五个月的默默奉献,呕心沥血,编委们终于完成了《简谱》墨谱,向族人献礼!墨谱脱稿后,由编委集体审阅核校,字斟句酌,有时还要吸收分支负责人参加,作最后订正定稿,把失误减到最少,让完美增添光彩。在此过程中,会长利用休息时间,边校边改,精益求精,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综上所述,可见完成《简谱》工作,并非易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族贤达共襄盛举,共同拼搏,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果。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族创业成功人士、仕途有为人士和广大爱族宗亲的奉献精神,是你们的慷慨解囊,无私捐献,保证了编谱工作的经费开支,在此表示感谢!《简谱》付梓,青史永留,光祖宗,耀家邦,我们甚感欣慰。本谱择录了新县、湖北部分潘氏宗谱的精华,选录了研究族谱族史的重要文章,内容全面丰富,六大篇章,条分缕析,彩图彩照,图文并茂,世系图谱简表,瓜腿绵延,版式新颖,改竖为横。一谱在手,倍觉新鲜亲切,潘族源远流流长,万里同根,枝繁叶茂,"簪缨圭芬,代不乏人”。编委竭尽全力,虔诚盈怀,决心向族人展示一部满意的《简谱》,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全,加之编者水平有限,《简谱》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新县潘族分支较多,可能有个别分支信息不通,漏访漏采,未能入谱,表示歉意。由于人力财力等原因,部分支系上祖不清,世系不明,未能外调考证,未能编入“字派季孙世系对照表”,暂时未能“联宗”,敬请谅解。谱中可能还有漏错讹之处,望宗亲批评指正,再版至善。同时,寄厚望于我族后继之贤,能乘风破浪展翅青云者,承志续业,编修《新县潘氏宗谱》为潘族谱文化的发展再建奇勋。

新县潘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执笔潘中宏

公元2013年癸已仲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