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乃國之大姓也。
然,史書所載李姓,則有正宗之李姓,亦多有皇帝賜姓。
據傳,正宗李姓出自赢姓,為顯頭帝高陽氏之後裔。
堯時,皋陶任大理(掌刑獄之官)之職。其子伯益被賜為赢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之職,其子孫亦依當時之習俗,以官為氏,稱作理氏。
商豺時,皋陶後裔理徵于朝為官,因直,得罪納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攜子利貞出逃。契和氏為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本欲逃回娘家,又恐累及家人,便逃往豫西。至伊河流域,母子饑饿難忍,尤其利貞,命至奄奄。而此地荒無人煙,無食充饑。後契和氏母子以李子維繫生命。不久復逃豫東,于淮陽東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落戶。為報李子保命之恩,亦避斜王侦追,又因理、李同音,故利貞始改理氏為李氏。此後四百載出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創始人李耳,世人尊稱“老子”。
本族李姓,曾有傳說出自鹿邑,但無據可查。據先輩口傳,乃許昌城東北角之大坑李遷此村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逢年過節,尚有族人到大坑李祭祀。近年,余曾至大坑李尋訪,亦有老者稱,上輩傳大坑李史上曾有族人遷至城西李門、城東茶庵李和沈村李拐,但何時遷出,無人知曉。又何時白鹿邑遷至大坑李,中間有無再遷,更是不得而知。曾有前輩言本族至我輩止,已传十三代。加之後續幾代,己十六代矣。另據村西李家老墳所立李天益(碑文載:御內總管總理熱河等處行宮事務)墓碑(《孝思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一七七零年)推测,我族遷至本村治約三百年歷史,亦印證此說當為可信。家乃國家之基,族乃民族之本。古來國有國史,族有族譜。今欣逢盛世,更是修國史、續族譜之佳期。然而,由於年代久遠,世事更替,傳說曾有之李姓族譜,亦早已散佚無存。因此,續族譜之難度可想而知。作為李姓後商,不知祖上之來歷,不知先輩之功名,實為憾事。故而,胞兄群昌萌發編寫族譜之念。為收集資料,其利用間暇之時,不醉辛苦,無數次訪尋族裹各家各戶,逐人問訊,幾經易稿,而成就此譜,亦使我等對本族先輩繁衍之脈絡有一大致之瞭解。
本族遷此村治之數百年間,代代辛勤耕耘、勤儉持家,以致百業昌盛,人丁興旺,至目前,約有五百人之眾。除大部仍居住本村治外,亦有前輩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遷至西安,至今業已繁衍約至百人。現族人中有在本省各地乃至外省市做事且定居,亦有常年居異地充商賈或從工,且多頗具成就者。其中有勤苦勞作、治家有道而富足一方者;有刻苦求學、鑽研科技而名噪一時者;有投筆從戎、建功立業而為國爭光者;有投身政界、勤奮敬業而名留後世者;亦有酷愛藝術、傾心輸墨而極具建樹者。緣于先輩沒能留下片言隻字,更無人知曉祖上之事,故遷至本村治之初期幾代人之名、之事已無脈絡可理,更無法記述。現僅能追記至李弘輩始,脈絡尚紛然清晰,故自此續起,其後代至今業已繁衍十代,人口達貳佰餘人,並分代續之,以存後世。
編攥族譜時,對於入聲本族,子女從李姓皆編入其内:本族人所生育子女,後隨母改嫁外村外姓者,只在其生育子女欄顯示,餘事不復追述;女出嫁後,亦盡可能載明嫁於何地何人,以便後世遇之大事,独可追寻。此族譜之條說,盡可能詳述了我族近、當代繁衍生息史,可使族人銘記先輩之功德之業績,從而激勵我輩和子孫奮力進取,再創佳績,既可報效國家,亦可告慰列祖在天之神靈,不負先輩黃泉之夙願。同時,亦希冀族人與後世子孫珍惜族譜之來之不易,善為保存,並擇時而續,使我族綿延之脈絡永留後世。
李氏族譜今將付梓,余不揣淺識,成此拙文。因年代久遠,實難追憶,加之倉促編撲,疏漏偏頗在所難免,謹望族人指正。是為序。
裔孫 群成 拜撰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