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庄村史》概述



《弓庄村史》概述

弓庄村位于郑州市北郊,距龙湖办事处七公里处。南与魏庄村相邻,北与花沟王村紧挨,西与国家森林公园相接,东与小郭村毗邻。八弓路与金桥路相交贯穿于村庄中央,交通便利。

弓庄村历史悠久,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因弓姓在此居住较早,故村名取为弓庄。

弓庄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自然村。隶属花沟王大队管辖。1982年,原花沟王大队又分成三个大队,由此,弓庄村从自然村演变成为了行政村,下辖弓庄村和南花沟王两个自然村即两个村民组。村庄南北走向长约900余米,东西走向长约2000余米,总面积达2300余亩。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共有农户28户、人口193人,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高粱、大豆、玉米为主。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小麦亩产量最低时期只达到50斤左右、高粱仅为100斤左右。村民们的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更为甚者,风雪旱涝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生活疾苦,度日艰难。

到了20世纪70年代,弓庄村开始打机井,用机井水灌溉田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村民生活随之得到改善。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引黄灌溉的有效实施,弓庄村大部分的田地改为水田,开始种植水稻作物。因灌溉条件得力,粮食产量从此有了大幅提升。小麦亩产量达到500余斤、水稻亩产量达到900余斤,村民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村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管理得当,粮食产量较之前成加倍增长趋势,小麦亩产量达到900余斤、水稻亩产达到1000余斤。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弓庄村以弓五寅、弓九生、弓小文为代表的10位村民,在弓庄村内承包荒地用以鱼塘的开挖,搞水产养殖业,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有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再加之村两委的大力扶持,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了渔业养殖的行列。弓庄村继而扩大了养殖面积,鱼塘总面积一度达到1000余亩,提高了养殖技术,各方面条件都逐步趋于科学化、成熟化,从而,渔业养殖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部分有眼光、有能力的弓庄村民,开始着手于建筑业和建筑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弓庄村的经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弓庄村第二村民组的村民王二章、王遂卿。二人从最初成立自己的建筑队,承接各种建筑工程,到后来的成立自己的建筑公司,再到现在的“宇华建设有限建设公司”,直至2016年公司规模已达到拥有职工500多名,总资产达上亿元的一级公司。成为弓庄村最早富裕起来的农民企业家。

1991年,弓庄村投资办起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化学助剂厂;1993年,村中与外资企业共同创办了“永威特种服装厂”;1994年,又投资创办了石棉瓦厂。这三家企业的创办建成,增加了弓庄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村民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质的改变。

1998年,金桥路和八弓路扩宽、改造之后,村里又自筹资金200万元,修建了一条弓庄至中州大道的公路,这条道路的修建使弓庄村成为了一个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交通更加便利。地理优势的突显,促使了多家驻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入驻弓庄村。分别为:郑州一中分校、农丰化工场、弘元制衣厂、王牌彩砖厂、胜岗印刷厂。大量企业、工厂和学校的入驻,使弓庄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剧增。人口的增多为弓庄村带来了商机——服务业的发展。至2005年,弓庄村的饭店、超市、美容店、理发店、浴池、各大药房等商户已多达百十余家,村民家中的房屋租赁也供不应求,出租业为弓庄村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必须要丰富多彩起来,这是弓庄村委和党支部的努力方向。于1999年,村中投资10万余元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2000年为提高全村身体健康水平,村中总投资30余万元为全村村民打了一眼深约600米的深水井,甘甜卫生的自来水流入弓庄村民的家中。

新中国成立前,弓庄村生活条件与教育事业成着正比,都相对的落后。当时,有文化的人寥寥无几。直至1951年,弓庄大队在南花沟王村建了第一所小学,村里的孩子才得以入校学习。1971年,花沟王学校扩大校区面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到了1976年,又加设了初中部。至1989年,有着30多年历史的原有校舍,已破旧不堪,为保障孩子们的安全,经过三村的统一协商,花沟王学校又重建了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学校软硬件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给孩子们创造了优质的学习环境。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弓庄村民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尚知识、追求上进、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文明行为在村中已蔚然成风。村民的思想觉悟、法律意识等也都空前提高,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村里都得到了自觉地执行,村中呈现出一派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治安良好的和谐景象。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弓庄村民的共同富裕,朴实而又不乏精明的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建筑租赁,个体经商等各种经营渠道每月都可获得一笔稳定的、可观的收入。村民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了第三产业的经营者。因经营情况良好,于2000年前后,弓庄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再创新高。小轿车、电脑、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地纷纷进入村民家庭。

在村政建设上,弓庄村制定、颁布了《村民自治章程》,实行了村民自治。形成了村民代表制度。因措施正确,落实到位,弓庄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前后,村中仅大学生人数就高达79人。

为使村民更好地生活,弓庄村两委采取多项措施,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长期坚持合作医疗制度,为村民报销一定比例的药费,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弓庄村立足村情,进一步发挥本村的区位、人才等优势,制定了以房屋、建筑租赁业、村办企业、个体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形成了多种商业经营和租赁体系并存的发展格局,营造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氛围,为村域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2016年,弓庄村全村共有村民252户,人口数量达到864人,人均收入达到万元。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郑州市市政府制定了城市主体向东发展的战略规划。遂即,郑州市城区开始向东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郑州市东部大开发建设作为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即郑东新区的建设和龙湖的开挖项目被提上日程。为响应政府号召,弓庄村于2011年5月底,顺利完成了全村集体拆迁工作。截至本村史的编纂完成,弓庄村新的安置小区现已全面竣工,广大村民群众回迁在即。新建小区为高档社区,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工作无止境。弓庄村将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努力的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更多地关注村民的学习、就业、生活,力争培养出新一代干事创业,有高尚情操、追求和理想的弓庄村人,以争取更大的成绩,创造新的辉煌。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