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庄村史》中记载的村中大事记



弓庄村》中记载的村中大事记

清朝(1644—1912)

乾隆三年(1738),弓姓家族移居而来至弓庄村,后又有徐姓、陈姓、尹姓、孙姓,相继落户本村。因村中弓姓人家相对较早的来此定居,故村名以弓氏定名,为弓庄村。并持续多年发展,直至现在。

光绪十三年(1887)的8月13日,黄河五桥段处决口,郑州以北地区包括整个祭城一带,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灾。

光绪二十五年(1899),郑州地区遭遇大旱,弓庄村(花录坡)一带民众大多外出逃荒度日。

宣统二年(1910),郑州市划城乡为7个区域,设立7区自治会,区下再设段。7个区分别为:城厢区(鲁公祠)、人和区(南曹)、仁亲区(王许)、永康区(黄冈寺)、长乐区(苏屯)、安定区(大京水)、宣平区(祭伯城)。此7区均为县属区。弓庄村隶属宣平区。

中华民国(1912—1949)

民国元年(1912),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为临时大总统,祭伯城一带仍维持现状。

民国8年(1919),郑县发生了为时5分多钟的地震,弓庄村隶属的整个宣平区,都有明显的震感。

民国9年(1920)11月7日,郑县又出现了为时7分多钟的地震,弓庄村隶属的宣平区均有明显震感。

民国14年(1925)的夏天,大雨倾盆,平地水深数尺,弓庄村一带房屋多坍塌、田禾被淹。

民国16年(1927)的6月10日,冯玉祥担任河南省主席,实行一革新措施,弓庄村隶属的宣平区民众受益。

民国18年(1929)的1月,郑县政府颁布了妇女放足的文告。文告要求15岁以下妇女一律放足。从此,郑县妇女的缠足的陋俗得以彻底的废除。

民国19年(1930)的4月5日,郑县骤降冰雹,大如鹅蛋,小如枣杏,地面冰雹集厚2--5寸,弓庄一带的麦子损毁严重。

民国20年(1931)1月,狂风大作,飞沙四起,白昼黑暗。弓庄村一带的麦苗均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同年9月,阴雨连绵20余日,河水泛滥成灾。弓庄村一带的房屋均有不同程度的倒塌。

民国22年(1933)的8月,郑县蝗虫成灾。以致弓庄村一带的秧禾被严重损毁。

民国24年(1935)的7月24日,大雨倾盆,贾鲁河等河流满溢了弓庄村一带,致使多所村庄房屋倒塌无数,村民受灾严重。

民国26年(1937)的5月1日,郑县昼夜间发生地震两次,有轻微震感。

民国27年(1938)的6月9日,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下令在郑县花园口乡豁开黄河大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黄河大决口事件。此事件直接造成了弓庄村隶属郑县三区的50多个自然村被淹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庄田顷刻被毁,房屋坍塌,成为“黄泛区”。

民国31年(1942)的秋天,河南大范围出现严重旱情,麦秋颗粒无收,致使饿死300万余人。弓庄村一带也未曾幸免,百姓也饿死较多。

民国32年(1943)秋,郑县再次发生罕见的蝗虫灾害。从东向西漫布全县,飞蝗遮天盖地。不无夸张地说,蝗虫所到之处,庄稼田禾几乎殆尽。弓庄村隶属祭伯城乡的部分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携家带口外出至陕西等地逃荒谋生。

民国37年(1948 )的10月20日,郑县战役打响。驻守在祭伯城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刚一交战,便纷纷溃逃。于同月的22日的凌晨5时,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一纵队攻占郑县城,郑县宣告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郑县第三区在祭城村召开群众大会,以庆贺祭城人民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弓庄村隶属祭城三区。

1950年2月郑县,弓庄村隶属祭城第三区开始实施了土地改革政策,成立了农会。农会主席为弓庄村村民陈老软和王同聚同志。当时无地、少地的农户分到了土地;没有房子居住的农民还住进了统一收回并分摊出来的地主富农的房子,

同年的10月13日,天降暴雨,并持续半月有余。造成贾鲁支河、潮河等13处决口,郑县第三区的弓庄村、小郭村等14个村庄不同程度的受灾,水掩麦田。房屋倒塌。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反革命条例》,郑县第三区全面开展了宣传贯彻活动。

1951年3月,弓庄村村民王文亮同志、陈遂成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村中第一批共产党员。

1951年的4月,由弓庄村领导人王文明带领村民们筹建了花沟王小学。当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反应出了弓庄村民重视教育的心声:叫声大嫂不要笑,再等几年没人要;要问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嫂没文化;成年人要扫盲,少年儿童入学堂。

1953年2月23日,郑州市郊委委派工作组到第三区的西录庄村(弓庄村当时隶属西录庄村),开展了新婚姻法的宣传试点工作。

1953年的4月11日,天降严雪,花录坡一带的农田麦苗受冻 严重。直至中旬,天气渐渐转暖之后,几乎被冻死的麦苗才得以重新复发。

1953年10月,花录坡一带的村庄农户开始组建了互助组。

1954年的8月12日,大雪连降数日,郑州第三区的南录庄乡等农田受灾,粮食产量减收八成以上。

1955年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版人民币,并以旧币换新币。

1956年10月,祭城区的初级农业合作社逐步发展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弓庄村大部分的村民积极入社。各村的集体经济逐渐形成。

1957年10月,因连续两个多月无降雨,祭城区出现了自1942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村民千方百计抗旱种麦,以确保小麦得以及时播种。

1958年的10月份,弓庄村大搬家,弓庄村自然村全村整体搬至宋庄村居住;南花沟王自然村搬至王庄村居住。直至1959年的9月份,历时一年之后弓庄村又搬回了原籍。

在“左”派的思想影响下,东郊人民公社实施了多项激进措施:1.深翻土地、大炼钢铁、劳动力集中,社员们实行集体吃住、进行深翻土地的打擂比赛。农户家的铁锁等铁质用品被统一收集起来用于炼制钢材。2.实行集体大搬迁,合并居民点。拆掉的木材等被用来修建敬老院等设施。3.村村废除家庭小灶,成立公共食堂。4.开展“插白棋”等富有左派色彩的集体活动。

1960年6月,经过东郊人民公社多个村庄参与的东风渠主体工程竣工。弓庄村的部分村民参加了该工程的实施开挖工作。

1960年的9月,郑州一带地区出现了自然灾害,东郊人民公社食堂的粮荒加剧,社员们因饥饿严重,相继出现了全身浮肿等疾病。

1960年11月,弓庄村组织村民防风固沙,大搞植树造林活动。

1961年的5月,祭城区集体学习了《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条例》。《条例》中规定,恢复“三级主体队为基础”的社队经济体制,三级即即公社、大队、生产队。

1961年12月,祭城区的集体食堂全部解散,开始恢复之前的家庭小灶模式。并实行借地、允许社员开垦小片荒地的规定。规定每人可以借到2--3分土地,以适度地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1963年的3月,魏庄村并入到了花沟王大队,辖魏庄、弓庄、南花沟王、北花沟王、牤牛赵5个自然村。是年,祭城公社根据郑州市的统一部署,大搞“割资本主义尾巴”,并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借地。但命令禁止养猪养羊等。

1964年的8月9日,郑州东郊一带开始降雨,之后持续阴雨天气长达60 天左右,降雨量达到410毫米。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大的一次内涝灾害。祭城公社以及弓庄村的秋作物严重受灾。

本年的11月,弓庄村组织全体村民开挖“民兵沟”。“民兵沟”的跨度从郑州市林场(郑州森林公园)直至贾鲁支河,长约3公里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弓庄村的排涝问题。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祭城公社的部分学生停止上课,进行所谓的“停课闹革命”运动。批斗“走资派”、“当权派”、“牛鬼蛇神”等莫须有的社会群体。各类各级干部均停止办公,但也仍未曾幸免于难,屡次遭到批斗。此运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和人民遭受到从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67年的2月,河南省成立“河南二七公社”和“河南造反总会”等组织。

1969年的11月,祭城在八里庙村北部的东风渠上开始修建一座拦水闸,于1970年的5月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后,以灌溉农田。弓庄村的村民参加了修建工作。

1970年6月,祭城公社试种水稻,于当年获得成功。弓庄村遂即开始了水稻种植,并逐步扩大了种植面积。

1971年1月14日,郑州市1970年度的中学毕业生被统一下放至祭城公社,俗称“知青”。为安置大批知青,祭城公社专门设立知青农场,各大队设立知青连队。弓庄村在当时设立有“知青19连”,在弓庄村为时两个月。期间,整体19连迁入邙山,为邙山植树造林的重点工程,奉献了力量。

1975年春季,郑州市兴建了马渡引黄自流闸和六堡引黄干渠。六堡引黄干渠途径花园口乡和柳林乡的部分村庄,由郑州市林场东北部进入祭城公社。花沟王、弓庄、魏庄、八里庙4个大队最后进入东风渠。

1976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终年77岁。祭城公社统一组织了追悼活动,并设立灵堂,祭奠哀悼。

1976年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同志逝世,享年90岁。祭城公社集体组织开展了哀悼活动。 

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逝世,终年83岁。全国人民万分悲痛。祭城公社、各机关、学校等单位纷纷致以沉痛哀悼。弓庄村全体村民也都设灵堂悼念一代伟人。

1980年秋季,祭城公社在东湖等地区的黄河灌区,因秋种不易耕耙播种,便推广了山东省鱼台一带的免耕法播种技术,提前播种小麦。通过此播种耕种技术的普遍使用, 使小麦的生长期有所延长,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1980年8月,原花沟王大队分为了三个大队。分别为北花沟王大队、魏庄大队和弓庄大队。弓庄大队辖2个自然村,即弓庄村和南花沟王村。由第二村民组的王文德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岳金水同志担任村主任;徐土军同志担任村委会计。

1981年2月24日,祭城公社各大队组织学习“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1983年的4月,为响应上级政府“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养殖业”的政策,弓庄村村民开始承包土地、开挖渔塘,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

1989年,弓庄大队、北花沟王大队以及魏庄大队统一筹划并扩建了花沟王学校。三村村委在统一筹款不足的情况下,号召动员三个村庄所有村民每人捐款80元,终于建成了花沟王学校的教学楼。花沟王学校集含着三个大队所有村民群众的爱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1990年春季,弓庄村办起了村中第一个驻村企业——化学助剂厂。

1993年春季,弓庄村与投资方共同创办了中外合资企业——永威服装厂。

1994年春季,弓庄村又办起了村中第二个村办企业——石棉瓦厂。

1994年12月,郑州市政府规定,各行政村的领导班子要每隔三年换届选举一次。是年,祭城乡的共计15个行政村,第一次进行了村委和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1998年7月,弓庄村共投资200余万元,在村中修建一条柏油路。柏油路从弓庄村村口修至郑州市林场(国家森林公园),全长约2公里。

1999年12月,弓庄村全体村民用上了河南有线电视,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

2000年春季,弓庄村投资30余万元,在村中打深水井一眼,从此,弓庄村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温泉自来水。

2002年5月,为响应政府建设郑东新区的号召,上级对弓庄村第一次进行了房屋测量,为弓庄村全村的整体拆迁做出了最初的准备工作。

2003年6月,北京出现了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疑似病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团结一致,共度时艰,认真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广泛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众志成城,克服“非典!”经过国家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于2004年的3月,历时不足一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此期间,弓庄村民积极配合上级政府以及村委、党支部的各项防治工作,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疑似病例。

2011年5月,弓庄村响应郑州市政府建设郑东新区以及龙湖开挖工程的号召,于2011年的5月28日前,顺利完成村庄的整体拆迁工作。

因配合郑东新区龙湖的开挖,原村地址需要进行修路、绿化,村庄的坟地也因此迁走。2013年3月,经村两委决定,在荥阳北邙购买12亩土地修建了村庄的集体墓地。于2013年5月,弓庄村全村的墓地全部迁至北邙公墓。

2014年,弓庄村荣获中共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工作委员会“优秀基层党组织”。11月份村委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2015年,弓庄村荣获中共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2015年度工作“先进集体奖”。

2016年1月,国家开始开放二胎政策,弓庄村获中共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工作委员会龙湖办事处2015度工作“五好”妇代会奖。

2016年7月份,弓庄村的安置小区龙兴嘉苑房屋已分房完毕,回迁入住在即。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