朐阳殷氏五修宗谱序



朐阳殷氏五修宗谱序

近日由殷作斌先生主编的《朐阳殷氏宗谱》即将正式出版。该宗谱是殷作斌先生及其团队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辛劳,潜心著述,韦编三绝的血汗结晶,为此,特向殷作斌先生及其团队和广大殷氏、汤氏宗亲表示热烈祝贺。

编史修志、记载历史起源于殷商时代,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周公姬旦曾说过:“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周书·多士》)称赞殷的先人开始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周公姬旦的这种说法得到了甲骨文的印证。在甲骨文中,“册”字像是用绳子编连起来的竹简,“典”字像是用手在翻动竹简。甲骨文中的“典”和“册”都是指记载历史的文献。以后历朝历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形成了一个制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献有三大类,即国史、方志和谱牒。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三者既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史侧重于储存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信息,志偏重于记录一地的自然、经济方面的资料,而谱则主要是记载一个家族的社会结构、人口繁衍方面的史料。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我国历史上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大量祭祀先公先王的卜辞,应当说是中国最早的家谱。撰修家谱历朝历代经久不衰,明清时期更是风靡一时,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因此,编纂、续写家谱,不仅可以追根寻源,查证、整理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能储存、保留大量的新史料,从而为当前和以后的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毛泽东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毛泽东:《1957年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将家谱视为“封建糟粕”、“宗法残余”而加以排斥,以至于产生断裂和空白,造成了历史文献资料的散失。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他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领会、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各地各姓氏家族谱牒如雨后的春笋又萌发起来。殷作斌先生主编的《朐阳殷氏宗谱》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诞生的。

编撰家族谱牒是一项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工作,这不仅需要编撰者有满腔热情、埋头苦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也需要编撰者博闻强识,见多识广,具备一定的知识涵养,在家族中享有一定的声望影响。殷作斌先生完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我和殷作斌的相识相知,源于对殷商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宋镇豪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史》历经八年,多达60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十一卷本《商代史》陆续出版。《商代史》以重建商代史为目标,是一部具有原创性和集大成的断代史巨著,被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我买了一套置于案头,常常学习参考。之后在网上看到有文章对《商代史》进行质疑,我觉得文章作者实在太不自量力,其文章很长,我认真读下去,感到有些说法还是很有道理。我对于作者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渐生敬意。这个作者就是殷作斌先生。

之后,我们建立了联系,经常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常常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的认识。不久殷作斌给我寄来了他的大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殷代史六辨》。该书对殷商史研究中的六个方面问题系统进行了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先生对此高度赞扬,指出:“当下,在学术界浮躁之风日盛一日的情况下,殷作斌先生和他的团队竟然还能如此认真、如此执着地去考证几千年前历史上的问题,真是难能可贵。而且,他们并非专业研究人员,而是一批业余爱好者,这一点更值得尊敬,更值得学习。”(李伯谦:《殷代史六辨·序》)

2018年,王宇信先生策划并担任主编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殷墟文化大典》全书三卷六册出版。因为我是该项目的《殷墟文化大典·商史卷》(上、下册)主编,因此,殷作斌给我来信提出要购买该书。我将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的地址等资料发给他,让他直接联系出版社。这时,他正在筹建殷氏、汤氏、宋氏等殷商后裔家族微信群——“殷商文化学习提高群”。加入这个群的要求除常见的禁止发布广告、传播非健康的内容等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必须持有《商代史》或《殷墟文化大典·商史卷》两书任意一部。看到这个消息真有点懵,参加了不少群,还没有见过如此群主。“殷商文化学习提高群”至今有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成员二百余人,不少人都购置了《殷墟文化大典·商史卷》,以至于出版社给他写信表示支持感谢(完全是按出版社的价格给大家,自己没有一点回扣)。而我这个主编、第一作者却一本也没有推销出去,他在家族中的威望和影响可见一斑。

我与殷作斌先生的交往仅仅不过几年时间,而且从未谋面,但也从相识到相知,成为畅所欲言、心心相印的朋友。前不久,殷先生突然给我寄来了《朐阳殷氏宗谱》书稿和相关资料,并要求我写个一两页的短序。这下使我犯难了,我读过不少书,作序者大都是专家名人,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学者,哪有资格为人作序?我推脱再三,殷先生再三要求,并说道:“现在涉及殷商文化的书,多数只适合专家看,能让全国人口过亿、二百余姓殷商族后裔宗亲爱不释手看的不多,我想通过编家谱弥补这个缺陷,我想用群众都能懂的浅显易懂的文字通过家谱向族人普及殷商史知识。”“我们编委会集体讨论决定,非得让我出面请您写几句,您就不要推辞了。伯谦先生长我四岁,他说,您是殷商学者和殷商后裔广大群众联系的桥梁,我愿意当您的助手,当个‘支桥’吧。”

普及宣传殷商文化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李伯谦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学者,为不辜负先生和编委会的期望,我只好勉为其难充当这个“桥梁”。

观《朐阳殷氏宗谱》全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资料确凿、提炼精确,详略得当、繁简适中,当是一部流芳后世的不朽之作。特别是该书突破了传统编修谱牒的格式,大胆创新增加了殷商远祖先贤的回顾介绍,适应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力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创造了编撰谱牒的新体例。

夏、商、周三代是开创我国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源头,殷商王朝承前启后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殷商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商族的开山祖契是帝喾之子,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为司徒,教化百姓,发展生产,功不可没。商先公相土驯养马作为运载工具,国势大增,“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商先公冥是在大禹之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任官勤劳,死于水中,后世奉为水神,被殷姓奉为肇氏始祖。商先公王亥“作服牛”,大牲畜的驯养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商部族迅速强大起来。商王成汤选贤举能,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开创了殷商六百年的基业。商王盘庚迁殷,“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商王武丁任用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锐意革新,发展经济,稳定边疆,使殷商王朝进入了鼎盛阶段。商王帝辛在继承先人开创的强盛国势基础上,开边拓疆,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然而一般读者要想了解这些并非容易,它涉及大量古文献特别是甲骨文资料,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正如作者所说,“我这个大学教授读起来都如此吃力,一般读者要想读懂它,当然更难了”。因此,作者在本书中,开辟了一章“殷商先公先帝史略”(第三章),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殷商历史人物为中心向殷商后裔和广大读者介绍了殷商历史。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介绍殷商历史的时候,熟练、准确、大量地 引用了甲骨文资料,其水平基本相当于一个专业研究生,没有几年的功夫是达不到的,令人刮目相看。

仅以此为序。

作者让写一个短序,心里的话都想说出来,一写就多,浪费作者的版面。交给作者任其删削吧。

公元2019年暮秋于安阳寓所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