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任氏通鉴中记载的重访移民路寻根大槐树录



卫辉任氏通鉴中记载的重访移民路寻根大槐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启开之后,世界各地华人华侨掀起一阵寻根祭祖热。台湾同胞也踊跃挤上第一班列车回乡祭祖,相续失散多年的情缘。1989年工作之余,会同卫辉市的一批老同事首访山西洪洞县,寻根大槐树。山西大槐树移民旧址在山西洪洞县县城西北2华里一广济寺。为明代洪武年间大槐树移民点启处,因此而名扬天下。当时的大槐树移民处历经沧桑,留下来的只有移民旧址纪念碑、影壁《根》、第三代大槐树和新修的一座祭祖堂,里面供奉着移民姓氏先祖的牌位。

这次寻根意义深远。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根在洪洞。据卫辉彦村《合族纪念》碑载:“彦村任氏为明初洪洞移民”得到验证。据《卫辉彦村任氏族谱》记载:吾族任氏乃轩辕贵胄,受封任城,肇发乐安,广布三晋。明洪武年,太祖朱元璋颁诏移民,吾任氏始祖季昆五人奉诏迁河南。查阅《明史》《明实录》,明洪洞大槐树移民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实属罕见。据记载: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曾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34)

明王朝建立以后,第一要务是巩固政权、发展生产。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得中原者,得天下”。而且,建国初期正是明王朝励精图治,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谋求由乱到治的关键阶段,于是,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实行移民垦荒。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颁诏移民。

洪武三年(1370),河南省设司政司,主持田事宜。

洪武四年(1371)商屯在山西大同实施。

洪武六年(1373)大槐树处设移民局,组织大规模移民。

由户部在山西省设置的移民办事机构设在洪洞县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广济寺。据《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内设局验员,办理移民事务,发放移民凭照川资。所有被迁的山西民均在此办理迁徙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徙勘合,然后编队遣送。所以,此处成为迁民的“点行处”、“点启处”。迁民临行前到该寺大槐树下话旧告别,后各奔去处,故世传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在迁往河南移民的正史资料记载中,由户部组织的山西省太原、平阳、泽州、辽州、沁州、汾州等府70县山西民分批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据《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洪武二十二年(1389)十一月,朱元璋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去山西,往谕其民,在大槐树处集中办理迁徙手续。“愿徙者,验丁分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汇报移民情况: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在移民工作中还规定了很多条律,如“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等。户部给钞以置耕牛、农具、种子,五年后征其税。并且为移民在不同地区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如“验丁分田,减租减息”,“额外垦荒,永不起科”等。但在遣送编队安置中,又有严格的规定:“按每户1-3人发放凭照川资","同姓者不得居住一村"(不得同迁一处)。以防暴乱和不测。据很多家谱记载:“大明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使中原大地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一是中原地区人口增加,劳动力得到解决。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为一百九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人,到弘治四年(1491)增加为四百三十六万零四百七十六人。二是耕地面积由洪武元年的七百七十顷,到洪武十三年增加到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一顷。农业税收洪武十八年比元朝末年增加二倍。三是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当时的河南叶县、卫辉、开封、南阳、河南、汝宁等府郡成为明王朝的重要粮食棉花生产基地。据《明史》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字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随着人口发展,赋税增加,明王朝政权得以巩固,不少府县升格。明太祖朱元璋高兴地说: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移民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明太祖实录卷223)。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