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名人——爷爷張虎贤 子承父业



爷爷張虎贤 子承父业

張光万祖爷爷成家后生有一个儿子,取名为張虎贤。张虎贤(因父亲任教于宝林,故生于此。后定居塔水)出生于旧中国民不聊生的年代,人民的生活很艰难。但从小在田间地头,早已学会农田间的活计,张虎贤聪明好学,在父亲的教育下,他边劳动,边读书,后来也成了秀才。

二十多岁与父亲一同在私塾教书,与父亲相比,不是那么教条,无论同村,还是别村的,不论姓氏,他都一视同仁,对成绩好的学生会给他如课外读物之类的奖品。深得学生家长、村里人的赞誉,方圈一两公里,只要说起張虎贤,都会说他一是位好先生。

張虎贤的从教生涯,所得也只夠家人维持生计,但他的为人处世,为家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張虎贤与邓正碧夫妻,共生有子女十三人,但因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所限,只存活了三人,分别是老大张能兴,老二张能才老三张能玉。

張虎贤虽为教书先生,闲暇之余在田间劳作,犁田打耙,栽秧打穀,是一把好手。一辈子辛勤劳动,生活艰辛,省吃俭用硬是把三姊妹抚养成人,并成家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时代的私塾被取缔,农村搞土改、划阶级成分,成立社员合作组,实行家庭成员出工计分制,张虎贤与村里人一样,虽脸朝土地背朝天,但他有文化,田间地头摆些龙门阵,让大伙娱乐,他的任务别人自然会帮他完成。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人民公社成立,口粮就由公社、生产队掌管了,农村办起了伙食堂,吃起大锅饭,那时村民喊出最响亮的口号是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食堂如我家,生活集体化。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生活物资统一由政府划拔,定量供应,必须凭票才能购买生活所需,如凭粮票购买粮食,仅凭现金是无法购买的。

张虎贤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在二十二村的第十二伙食堂,他被生产队长指定担任食堂的会计。村民干完活,抬着饭碗,来到伙食堂打到自己那份根本吃不饱的饭菜。

当張虎贤回家,看到饥肠辘辘的三个儿女,也很无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那份留给孩子,为缓解饥饿,他带着儿女在田地里挖野菜来吃。因常年的饥饿,于一九六O年七月往生,享年五十多岁。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