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崂牛氏迁徙与繁衍



安塞崂牛氏迁徙与繁衍

宋微子建国八百年中,前期和中期政权巩固,经济军事实力较强大,积极参与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在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牛姓产生之后,随着宋国的逐步强大,其子孙不断发展繁衍壮大,向外迁移。二千七百多年来,牛姓子孙以发祥地宋国(河南)为中心,迁徙散居五湖四海。

春秋战国时期,牛氏以宋国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人离开宋国,到其他诸侯国做事和做官。如晋(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谈;战国时,赵有贤土牛畜、将军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双;楚有牛臣巢等人。

汉朝时,牛氏发展至甘肃陇西(今甘肃临洮),名人辈出,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牛邯,主薄牛崇等。其子孙很快在陇西形成旺族。根据(元和姓篡》记载,商汤这一支牛氏家族,过去以陇西地区为繁衍中心。

唐宋时期,两个封建王朝都有较长时期稳定的政治局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省都居有牛姓子孙。牛姓中也出现了不少历史名臣、诗人、词人。如唐时宰相牛仙客、牛僧儒,“五代后梁宰相牛存节”,词人牛峤、牛希济等。

元朝是牛姓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牛姓在朝中做官,史称“牛氏元半朝”,其意为朝中有近一半的官员姓牛。说明这时期牛姓人口发展较快,居官较多。

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支迁徙到五省十八县的“打锅牛”(另有“天官牛”、“八角牛”、“扁担牛”、“敏角牛”、“鞭杆牛”等不少分支)。这些牛姓分家迁徙的史实,既是牛姓家族史上的一次悲剧,也为牛姓发展带来了又一次机遇。

六百多年前,河南荥阳汜水镇(古汜水县)十里村(当时叫十里亭牛占村)有一牛姓大户。据说是元末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地,姓牛名川,元朝泰定乙丑年(1325)进土,曾任洪洞县令。膝下有三子,即洪、裨、超,都在元朝做过大官。三弟兄又各生六个儿子,全家堂兄弟十八人。据济源市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当时是“地万顷,牛千犋”,全家“和睦相处”。

元末朝政腐败,农民起义烽起,战乱致盗贼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荥阳穆沟村《牛氏宗谱序》记载:当时十八兄弟为避战乱,又恐日后无可考据,遂将食锅分为十八片,兄弟各持其一,投奔亲友而去。故时称十八锅牛家,又称打锅牛家(已嫁到申家的小妹亦另分一片)。济源、温县、密县、凤县、林县以及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十八锅牛家”后代,族谱上都作了这样的记载。

明政权巩固后,天下太平。十八兄弟的老大牛楷由“济源回泥水县,兄弟难忘。互通音信,择期会于城西十里亭”,于农历十月在十里亭山寨门前筑一高台,举行降重的对锅认亲会,十八兄弟劫后相逢,悲喜交集。通过对锅,方知当年离散后,逃到黄河南北岸的都有。“居中川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中川即河南),小妹已丧。遂约定每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对锅聚会。然而,事与愿违。据济源南官庄《牛氏族请旧序》记载:“其子孙繁衍,县官恐生事端,因诈呼为白莲教,众兄弟畏惧,不敢再聚,始书家谱,州城县府,确切说明,各带一本,以昭示来许。”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

楷济源,丙洛阳,来在固始杭鹿邑,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莫忘。

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颖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盯眙县。六祖裨爷后子孙记心间。

鹏温邑,子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栾在太康南,迁在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这首迁居地址歌说明,当时打锅牛已迁往五省(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山西)十八县,已从汜水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可喜的是,这十八兄弟又生了一百多个儿子,使这个家族又迅速兴旺起来,繁衍成遍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这个家族以“打锅”为特殊标志,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清代以后,牛姓人口逐渐向南方、边疆和海外发展。

山东兖州人牛运震曾在甘肃泰安县、平番县等地做官。山东章丘人牛天宿到广东琼州(今海口市)任知府,当地人为铭记其功绩,特立“去思碑”。山西太守牛天畀任贵州提督,为捍卫大清江山在木果木大本营为国捐躯。保安县籍牛印金任商南县训导,清乾隆十一年(1746)官至知县;牛维斗为训导,官至候铨州判(清代知府的佐官);牛遴副贡;牛兆麟副贡;牛三文岁贡。这些官员的子孙都留在当地,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清朝中叶后,牛姓中不断有人去海外谋生,有移居台湾的,有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牛姓中有很多人踊跃参加了革命。他们在不同革命时期、不同岗位,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有的为革命捐躯,有的成为将军,或走上领导岗位。少将牛化东,曾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牛书申,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共十二大代表少将牛明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委。在国民党离开大陆退守台湾时,又有些牛姓去台。1979年在去台人员牛方仁等族人的主持下,恭修了《牛姓十八锅支系家族旧谱》,为台湾、东南亚子孙寻根问祖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威望、地位和作用的提高,有不少牛姓子孙到海外经商、办企业、求学、搞科研等,有的已成为知名人土。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